分享经济的边界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分享经济的边界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编者注:这是作者写与2016年5月18日的文章

文/keso

昨天上午,刘润在微信上问我,怎么看果壳网旗下的“在行”?昨天下午,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跟我在微信上互加了好友。

我可以直接了当地回答刘润的问题,但不能直接了当地把那个回答写到这篇文章里,毕竟,我跟姬十三已经是“好友”了嘛。所以,我的回答是:我谨慎地不看好在行这种模式。

在行是一种个人知识、经验的有偿分享模式,或者说是行家剩余时间的分享经济。我对在行的看法,实际上跟我对分享经济的看法有关。

Uber、滴滴、Airbnb、达达配送、河狸家、在行等都是连接服务供需的平台,就像淘宝作为平台,自己不卖一件货一样,Uber、滴滴自己没有一辆车,Airbnb自己没有一间房,达达自己没有一名配送员,河狸家自己没有一名美甲师,在行自己没有一名行家。资源提供方与资源需求方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了供需间的匹配和对接。理论上,这些分享经济的平台可以极大地盘活社会闲置资源,用腾讯研究院院长郭凯天的话说,激活经济剩余,是社会财富增长的新途径。所谓经济剩余,在个人层面就是闲钱、闲物、闲工夫。

听上去很美好对不对?但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将导致分享经济很快就抵达它的边界。其一是受益于分享经济,越来越多的人会更愿意购买资源的使用权,而不是购买资源的所有权,这将导致不再有可供分享的物质资源;其二是人的趋利性导致职业化服务提供将逐渐挤出业余化服务提供,谋生者挤出分享者,在此过程中不断降低成本以最大化收益。

正如我在《个人还需要买车吗?》这篇文章中所说,交通出行的分享经济让个人买车的必要性大幅降低。如果大多数人都受益于分享经济,不再购买汽车,那么滴滴、Uber上大量的带车加入的分享车主们又从何而来呢?

滴滴创始人程维在《分享经济:供给侧改革的新经济方案》的推荐序中说:滴滴关于出行的梦想,就是‘用分享经济的模式,让这个城市不再增加一辆私家车’。你看,程维也认为分享经济将让个人买车变得不必要。也就是说,作为生活资料的私家车,将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一定会有那样一批人,他们仍会买车,但不是作为生活资料,而是作为生产资料,是用来赚钱谋生的工具。

现在通过Uber或滴滴专车,你已绝少遇到业余载客的私企老板或上市公司高管,这个行业的绝大部分职位已被职业司机占据,开车不是业余的兴趣,而是谋生的手段。

曾经被视为专车优于传统出租车的明确证据,诸如司机文雅谦和的态度,干净整洁的车身和座椅,无拒载、无甩客等恶劣现象,现在还是这样吗?你现在打个专车,司机还会给你开关车门,备好瓶装水和手机充电器吗?

一旦分享平台变成新的谋生平台,成本收益就必然成为从业者的首要考虑因素。在这种经济力量的作用下,服务品质将趋于平均化,对于曾经享受过同一平台高水平服务的消费者来说,服务品质似乎劣质化了。

据说现在已有不少人在不同的城市买下一些房子,按Airbnb用户的喜好改造成家庭旅馆的样子,发布到Airbnb上,成为专职经营者。那么这些人跟经营传统连锁酒店的公司的区别在哪儿?

回到在行模式。在行上用来分享的其实是行家的个人时间,所以这个模式不涉及车、房之类的物质资源,我前面所说的令分享经济很快抵达边界的第一个因素不存在,但第二个因素,职业挤出业余,谋生挤出分享,是存在的。

《认知盈余》一书的作者克莱·基舍认为,全世界受教育人口每年有累计超过一万亿小时的自由时间,基舍称之为认知盈余。如此巨量的认知盈余,如果有一种方式利用起来,理论上可以产生超乎想象的巨大价值。

按在行自己的说法,在行平台已拥有‘超过8000名各领域行家里手,创投专家、职场大咖、心理咨询师、摄影师、企业领袖、知名学者、人气明星……’别人之所以愿意花钱买这些人的线下咨询时间,实际是为他们盈余的认知出价。但矛盾之处在于,认知盈余的行家往往时间并不盈余,而可以批量提供时间盈余的所谓行家,多半可能会是认知并不盈余的混子。

我的朋友冯大辉在在行上给自己开了个该平台从未有过的高价:每次1.6万元。这么做是因为他并非时间盈余人士,他希望用高价挡住那些莫名其妙的时间占用。但1.6万元就够高了吗?巴菲特的慈善午餐每次都能拍出几百万美元的天价。1.6万元不足以吓走所有人,冯大辉仍然被约了三次,第三次约会甚至变成了粉丝见面会,这让他相当不爽。

在行这样的行家平台,跟河狸家这样的手艺人平台有什么不同?最根本的不同,行家在平台上出卖自己的业余时间,手艺人在平台上出卖的则是自己的全职工作时间。所以,河狸家并不属于分享经济,它是个新型的工作平台。

那么在行会变成工作平台吗?这个问题应该问姬十三。在行上如果真的有行家通过频繁密集地出卖时间赚到了钱,我估计它就变成了另外一种东西,既不是分享经济,也不是工作平台,我也不知道该叫它什么,我只知道它一定会被心理按摩师、情感专家、创业导师、职业规划师、养生大师之类的万能行家占领。这种几百块钱一碗的鸡汤,也许真会让在行变成一个很赚钱的平台,我不知道这是否恰好是姬十三想要的。

当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分享经济,纷纷抵达各自的边界,也许不再有“分享”这种东西,所有被分享的,都是专门用于分享的。我不是说这样就一定不好,也许这是分享经济的一种升级。

分享经济的边界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随意打赏

互联网分享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分享经济时代分享经济模式分享型经济边界经济分享经济共享经济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