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洁林:南辕北辙的“阴阳五行”与科学素质
早在1922年,梁启超就曾撰文厘定阴阳五行的历史源流,批评其对中国文化造成了莫大伤害。
导读
不可否认,中国古代科学弱,也没有走向现代科学,但前辈们探索自然的过程仍然是很有趣并值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的。我们的前辈爬上了泰山,看见了泰山的风景;而西方人爬上了阿尔卑斯山并把此山命名为“科学”。反复论证泰山和阿尔卑斯山是同一座山,没有意义。古代“阴阳五行”的旧船票,不能渡今人登上科学新高峰。
董洁林 (苏州大学商学院教授,企业创新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可能是觉得这一届的公民科学素质不行,最近科技部出台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简称《基准》)。然而各方人士读了之后,发现该《基准》错误百出,倒显出“领导”科学素质有问题了。后来有人发现该《基准》的起草专家是几位文科学者,于是又感觉“专家学者”尚且如此,普通公民似乎确有“科学提素”的必要。除了硬伤之外,该《基准》还有更引起人们辩论兴趣的问题,例如其中“(9)知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并具有现实意义。”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这个“理论”很有意思,虽然历史上学者的理性批评之声从未断过,但它就像一只打不死的九头怪鸟,被一次又一次砍头却长得更旺。在本朝几十年前“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还被当成“封建迷信”来批判,现在摇身一变就成为“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了。为理解这种多变的性质,我读了一些有关学术论文,试图了解“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是如何产生的,它有过什么样的应用,在过去几千年之中它的内涵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流变。
表一是一个简略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历史源流情况。要点是,其一、“阴阳五行”的元素源自远古的巫术,战国时期巫术已经衰落,阴阳家邹衍重新包装推动这个学说,应用于解释和预测王朝变迁;其二、“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是从社会高层开始应用的,后来逐渐下沉到民间,成为很多人向民众牟利的手段;其三、儒家、道家等在该理论发展中推波助澜,各自柔进去自己的理念、诉求和利益。该理论一直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儒家求官,道家求利,王权求民心;其四、该理论从一开始就含混不清,而后代不断按自己的想象注解、修改定义和内涵,放进时代新元素,让其“与时俱进”地正确,越老越显“博大精深”,其思想核心却一直在原地绕圈子,形成一个“斩不断、理还乱”国学体系。正如先秦史学家赵世超老先生所说:“邹衍的天人合一理论和它所自出的巫术原理一样,归根结底是错误的和虚妄的,它与科学之间的距离比宗教与科学的距离还要遥远,完全不是什么至今还需要倍加珍爱的“国粹””。
表一:“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历史简述
时间 |
描述 |
出处 |
远古(具体时间不详) |
巫术:认为万物有灵,与人纠缠,同类相生;人有魔力,可以远距离操控自然神灵。 |
不详 |
周(具体时间不详) |
阴阳五行变为诠释以神灵的信号为主;占卜、祭祀:沟通天人。这些与巫术有渊源,但已向“顺神”的宗教转变。 |
不详 |
战国时代(具体不详) |
把“五行”与“金、木、水、火、土”五种东西对应起来,描述五行性质和关系。 |
《尚书·洪范》 |
战国:约公元前320年 |
从“五行”推出“五德”概念,加上“天人感应”“阴阳消长”等,以“五德循环”解释和预测朝代运势兴衰。据传阴阳家出自“羲和之官”家们,远古巫师集团。 |
邹衍(阴阳家);没有发现他本人著作。 |
秦汉时期(具体时间不详) |
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五行生克律”应用于年代循环之历法,解释一年四季循环和农耕活动。 |
《礼记 ·月令》 《吕氏春秋 ·十二记》《淮南子·时则训》 |
西汉:约公元前150年 |
更为详尽地表述“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把自然灾变与王朝道德、朝代兴衰结合起来。 |
董仲舒(儒家) |
西汉末年(公元初) |
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制定年历;并用“五德循环”理论为历史上传说的王编制了运程体系,并预测未来帝王变换。 |
刘歆 |
两汉时期(具体时间不详) |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应用于中医,形成中医诊病的解释系统。 |
原始著作不详;道家积极推动。 |
两汉时期(具体时间不详) |
“五行堪舆”是阴阳五行在阴宅阳宅风水方面的应用。 |
《图宅图》;道家积极推动。 |
唐朝(具体时间不详) |
阴阳五行算命、阴阳五行占星等为个人预测祸福。 |
《开元占经》等 |
2016年4月 |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并具有现实意义。” |
中国科技部《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
有人会说,不能用现代人的标准来要求古人,这样做是“辉格”历史观。我同意这个说法。然而,“辉格”史观有两面,除了用现代标准苛求古人,还有就是用现代价值观美化古人。咱们中国历史上一直有尚古的传统,一方面喜欢把今天的理论弄个古代出处,也即“托古”,以显示权威和源远流长;另方面不愿自创新理论,而是在重新诠释古代经典之时悄悄塞进自己的一些想法,因此古书堆里形成这样一种奇观:寥寥几本原著,各朝代学者的注解却汗牛充栋。《基准》里对“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定位其实就是一种贴上了时代标签的新注解,一种尚古传统的延续罢了。出现这种情况错不在古人,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留下自己思想和学说尽由后人评说。错在没出息的后代们,除了廉价地赞美、附庸和延展祖宗曾经的灵光一现,咱们这一辈能不能把能量放在做原创工作上以推动人类知识前沿进一步向前?
“阴阳五行”之说与同时代的古希腊自然哲学相比又如何呢?科学史学家孙小淳教授认为:“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发明的重要概念和理论,在春秋战国时候有很大的发展,是中国古代认识自然和社会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划时代的进步,可以与同时代古希腊的哲学理论相媲美。”然而我认为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这样的理论与古希腊自然哲学和古代科学的距离很远 。由于五行曾经采用“金、木、水、火、土”几个概念,因此人们经常拿它与古希腊的四元素说比较。四元素说的基本思路是世界上的物质由四种元素土、气、水、火组成,是一个比较单纯的描述自然的假说。古希腊的四元素理论从开始就尽量清晰化,在它逐渐扩展的时候变得越来越细、越来越清晰,如果发现错误就会被抛弃,然后人们重新思考和修正概念,这样的去伪存真在西方科学的发展中是一个基本方法。今天,古希腊的四元素说已经被证伪,取而代之的是一百多个元素的元素周期表。
我不同意《基准》就“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定位,担心“阴阳五行”在历史上众多谋财图利的法术应用沉渣泛起,也担心无数“阴阳五行科学研究所”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花纳税人钱,更不赞同用祖传考试法宝来提升科学素质,如此“提升”国人的“科学素质”害大于利。如果一定要弄个官方的“科学素质基准”的话,我同意一些同行们的意见,在其中纳入一些中、外科技史的内涵非常有益。 那么,可写进《基准》的中国古代科学有没有比“阴阳五行”更好的选择呢?答案是肯定的 ,例如战国墨子的“小孔成像”等光学发现,早了中东和欧洲一千多年;西汉时期的《周髀算经》里的盖天宇宙模型,有数理模型,有测量方法,有定量结果,可以证伪。虽然这是个错误的模型,但其思路很接近现代科学;还有北宋沈括发现磁偏角,丰富了地球知识、有用于航海导航……这些探索成就都为人类理解自然添砖加瓦,成为今天世界科学知识池子里宝贵的一部分。
不可否认,中国古代科学弱,也没有走向现代科学,但我们的前辈们探索自然的过程仍然很有趣并值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不妨把各地人们的科学探索过程想象为人类思想在一个虚拟空间里行走,这个空间里很黑暗、地形地貌很复杂,探索者们走上哪座山、跨过哪条河,有很多偶然性,也可能有一些必然性。我们的前辈爬上了泰山,看见了泰山的风景;而西方人爬上了阿尔卑斯山并把此山命名为“科学”,他们在阿尔卑斯科学山上不仅看见了独特美景也发现了很多宝藏并有些“得瑟”,这可能让有些人很不爽。可是无论今天的我们是要上“阿尔卑斯科学山”探宝,或者去攀登更为神秘“珠穆朗玛峰”,都必须走下泰山,重新出发。把“阿尔卑斯山”和“泰山”混为一谈,并反复论证泰山和阿尔卑斯山是同一座山,没有意义。古代“阴阳五行”的旧船票,不能渡今人登上科学新高峰。
主要参考文献
1. 孙小淳。“科普思想的可喜进步―论“阴阳五行”写入《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微信公众号“科学的历程”,2016年4月25日。
2. 陈学雷等。“对《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一些问题的意见”。 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2016年4月24日。
3. 赵世超。“天人合一述论”。史学月刊。2002年第11期。
4. 胡化凯。“论五行说的历史批判”。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1期。
5. 马勇。邹衍与阴阳五行学说。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第6期。
本文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科学的历程”。
投稿、提供新闻线索、转载授权请联系: iscientists@126.com
商务合作事宜请联系: dll2004@163.com
更多精彩文章:您可以回复"年份+月份",如201510即可 获取月度文章, 或返回主页点击子菜单获取最新文章、往期文章或直达赛先生微博。谢谢!
微信号: iscientists
内容转载自公众号
科学的历程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