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和我一样好奇,硅谷第一科技媒体是怎样炼成的?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以内容聚资源,搭建硅谷科技创业生态。”――这是硅谷密探的愿景。

   最开始关注到硅谷密探,大概是在一年前。当时看硅谷密探的文章,感觉就是两个字:酷炫。

   后来,陆陆续续地看过一些硅谷密探的消息,从最开始的罗辑思维力荐,再到后来的融资消息,硅谷密探被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人士关注着。

   你是不是和我一样好奇,硅谷第一科技媒体是怎样炼成的?

   我们认为,硅谷密探的发展与成长过程对于每一个热爱产品与运营的人都可能会有所启发,尤其是对内容方向有兴趣的产品与运营。三节课作为一所互联网人的在线大学,自然也是有义务去为大家探索一番的。

   与以往通过资料分析对产品的成长进行分析与挖掘不同,这一次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身在硅谷的硅谷密探创始人兼CEO李攀,让我们从当事人的视角来出发,看硅谷密探的发展路径对我们有着怎样的参考意义。

   一、无心插柳下的诞生

   1. 刚开始,李攀只想好好学习

   硅谷密探的创始人李攀20岁就进入了创意领域,曾在奥美、阳狮等国际顶尖传播公司担任要职,是一个有着14年广告品牌管理经验的人。

   就在3年前,李攀对移动互联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移动互联网应该会是未来的一个绝对趋势,人的生活方式在发生变化,做任何事情基本都是通过移动端在做。

   为了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抓住移动互联网的趋势,李攀选择了去硅谷――互联网人才最集中的地方去深造。

   旧金山艺术大学攻读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与新媒体硕士学位,这是李攀前往硅谷的头一站。

   在学习过程中,他很渴望能有一些辅助资料来帮助自己更好更快地学习,比如说海外的一些互联网的产品分析。比如这些知名的互联网产品的设计都是有何用意?与竞品相比又有什么突出呢?产品相关领域发展趋势是怎样呢?

   然而,国外的科技媒体中基本没有 这些内容 ,更不用提面向中文读者的科技媒体了。

   为了让自己学习更快,李攀找到工程师好友秦备,开始动手对一些产品进行分析。

   2. 个人需求往社会价值的拓展

   李攀认为,写产品分析的内容,一方面能够让自己对产品的理解更加深入,也能够形成对自己学习上的一个鞭策。另一方面,他说自己既然有这样的需求,其他人肯定也会有,如果把这些产品分析报告写出来,那应该会给其他人带来一些参考价值,产生一些的社会意义,把硅谷的好产品用中文传播给国内的读者。

   让用户寻找到价值点所在,一直都是内容领域的重中之重。 李攀由己推人,寻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合点,在尝试的过程中也得到了较好的反馈。

   2015年5月4日,硅谷密探第一篇文章《听硅谷工程狮,产品经理们分析110亿美元APP,再和他们交个盆友吧》出来之后,阅读量接近7K。同年5月11日,第二篇文章《LUXE对停车的革命,一如UBER对打车的颠覆》出来之后阅读量有了10倍的增长,达到7W+。在用户角度上得到的认可,使李攀和秦备对硅谷密探充满了信心。

   3. 坚持走出了第一步

   自媒体人最艰苦的莫过于冷启动的日子。 虽然早期的文章得到了不错的反馈。但当时硅谷密探的运营都是在业余时间去完成,加上阅读量的漂浮不定,以及用户沉淀需要时间,这些因素都在考验着他们。

   在这个阶段,更多的是一种求知的渴望敦促着他们去完成文章的持续产出――

   “一周分析1个App,就需要5-6个同类App去对比,这样一个月就能积累近30个App的分析。”

   这样的坚持下,他们走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从硅谷密探历史推送的文章中来看,它们的发展也非常克制,直到近半年的沉淀后,才开始进行外界的推广。

   2015年11月份,开始与其他自媒体平台展开互推。

   2015年12月份,与罗辑思维合作,开发电子书,并获得了罗辑思维的音频推荐。

   2016年1月份,开展了CEO直播的访谈节目。

   2016年3月份,获得300万的天使轮融资,估值达到2000万。

   这期间,硅谷密探一共发布了140余篇产品分析报告。

   有了资金的投入,硅谷密探才有了底气,开始招兵买马,走向了快速发展的道路。这之后, 硅谷密探推送图文的条目也开始多了起来,由原来的一次推送只有一个主图文,到之后的多图文推送。

   但在内容上仍旧有着清晰的主线――以高质量的产品分析为主,辅以相应的线上或线下活动来促进粉丝的活跃度。

   我们从硅谷密探的诞生到冷启动,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产品发展的早期,一方面在于坚持自己的定位与目标,在一个方向上逐渐打磨好自己的产品;另一方面要懂得克制,在一个产品(内容)形态上产生了不可替代性之后,再去发展其他的可能性才能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这点硅谷密探和我们三节课尤为相像,之前三节课创始人Luke就写过一篇文章――《 为什么我们用2年时间只做了1500个用户 》来说明这个观念。

   此外,对于内容类产品来说,阅读量等用户的反馈较为模糊且波动起伏很大。单从用户反馈的角度很难获得持续的动力去支撑下来。因此,产品的发展必须要有内在驱动力,要从所做的事情中找到一种自我满足感,方能更好的坚持下去。尤其是对于做内容的产品。

   二、独特定位下的内容策略

   “硅谷第一科技媒体,为你带来最生动的产品报道和推荐、独家的硅谷成功创业者在线交流,链接中美创业者。读硅谷,看硅谷,去硅谷!”这是硅谷密探微信公众号中的功能介绍。在这样的定位下,也自然而然形成了其独特的内容策略。

   1. 独特的团队人员构成

   “科技新媒体首先属于科技领域,有媒体传播的范畴,又属于互联网,有技术的范畴,包括前端和后端的技术。” 李攀并没有草率地投入行动,相比许多内容创业者,他在搭建早期团队的时候有自己清楚的认识。

   “硅谷密探”整个团队不过就10多人。在“链接中美”的定位下,仅2名做运营工作的同事楚文、杨帆在北京,其余全在硅谷前线,方便第一时间在现场获得在硅谷发生的事情。

   正如其名,这是出没在硅谷互联网产业的技术、产品、市场达人组成的团队。除了创始人之外,另外两位联合创始人秦备、林日也是硅谷的科技、媒体专业人士。

   你是不是和我一样好奇,硅谷第一科技媒体是怎样炼成的?

   三位联合创始人。左: 林日;中:李攀;右:秦备

   后续其他核心成员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背景:卢毅在硅谷一个独角兽公司做增长黑客,沈子翔与邹宏培做产品设计与视觉,莞尔做内容营销,婉姝做内容,Echo做视频……

   多元化的团队成员在硅谷密探中得到了较好的相融,也迸发出了内容上的多种可能性,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内容壁垒,也是硅谷密探保持内容独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2. 内容生产中的选题与逻辑至上

   硅谷密探自成立起,爆款文章就频频出现。讨论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李攀坦言道: “可遇不可求,这个看用户。作为内容生产者,我们能做的就是把选题做好,内容上有更多的洞察,标题上吸引人打开。”

   硅谷密探是一个典型的选题至上的内容生产者,选题占据了内容生产的绝大部分时间, 一篇文章能不能爆,选题绝对是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因素。

   在内容创作上,多元化的团队构成各自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就以李攀本人而言,广告业经验就与硅谷密探的内容完成了比较好的衔接――

   用广告集团的策略分析工具去分析产品,在文章中落到三个层面――产品本身、市场竞争、消费者来介绍和分析产品,这是硅谷密探很多文章的基本逻辑。 清晰的文章逻辑能够大大提高文章的易读性,增加用户在内容消费时的快感。

   3. 平台传播中的大格局

   a. 冷静看待平台纷争,注重内容与平台的契合

   李攀认为,平台与内容生产者是一种上下游的关系,相互依存。平台能够给自己的内容带来更多的流量与曝光度,内容生产者也能够给平台带来更多的吸引力。 但是平台的选择也应该要考虑到自身内容的定位,只有内容与平台契合了,才能将内容的价值最大化。

   这一点在硅谷密探内容传播矩阵中就非常明显。在其泛科技的定位与调性下,李攀选择了微信、今日头条、QQ公众号、搜狐科技等4家作为主要的传播阵地。其契合性也在数据上得到验证:微信上面有30多万粉丝。今日头条从去年的12月份至今,有接近3756万阅读量。搜狐有3339多万阅读量,QQ公众号1500多万阅读量。全渠道总阅读量超过一亿。

   b.没有微信至上的态度,强调全网全球的格局

   谈及微信订阅号阅读量普遍下降,增粉困难现状的时候,李攀认为,自媒体对微信平台的定位应该是内容整体发展策略有关,就硅谷密探而言,他更加希望能够将其IP化,内容的分发也从全球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微信对于硅谷密探来说,只是所有流量中的一个渠道。当微信这一块的流量,用户量难以增长或出现瓶颈的时候,可以选择其它的渠道,不见得把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微信上。到目前为止,全网订阅用户也超过165万。

   “大家认为微博红利下降的时候,微信出现了,如果微信不那么有人气了,还会有头条号和别的平台。红利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c.不同类型平台价值的最大化

   多平台分发, 应该是当前内容生产者的共同做法。但最大化地去挖掘不同平台的最大价值并不是都能做到的。 在李攀看来,不同的内容平台有其不同的价值与倾向。微信订阅号的价值意义在于沉淀硅谷密探的粉丝,能够积累起来大量的忠实用户。

   在众多平台中,硅谷密探在今日头条上的运营显得更为耀眼与突出。 今日头条的粉丝沉淀相对来说会很困难,但今日头条的爆发力很强,对于硅谷密探来说,会更加注重其阅读量。今日头条的价值对一个品牌的IP来说,会产生很高的曝光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今日头条上的运营,并不是简单的同步文章,而是会用修改标题、调整篇幅等形式做差异化的运营。 比如说在今日头条上获得了两百多万阅读量的文章《大家都嘲笑中国还在做手机的时候,看看美国人如何做手机的 》一文,并没有出现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

   三、道路艰难但自信满满

   当然,硅谷密探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困境。

   其一是垂直媒体都会遇到的麻烦――怎样去拓展自己的用户群体。

   虽然硅谷密探仍旧处于上升期,但这个问题依旧会存在,正在前方的道路上等待着他们。当提到解决方法的时候,李攀给出的解决方法也较为直接――不能做大,我们就做深。

   硅谷密探当前的种种动作也都在向做深的方向发展。比如开辟了文字、音频、视频直播等不同形式的内容尝试;推出“去硅谷”的项目,帮助用户到硅谷深度学习以及帮助投资机构到硅谷考察项目。

   你是不是和我一样好奇,硅谷第一科技媒体是怎样炼成的?

硅谷 VR 创业者直播现场

   其二是硅谷密探人员独特的人员安置与定位带来的麻烦。

   工作人员在北京硅谷两地,内容制作在硅谷,传播在国内,毫无疑问都会涉及到跨境管理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李攀认为需要长时间的去磨合与优化,来找到一套适合硅谷密探的管理方式。 “硅谷密探的愿景是以内容聚资源,搭建硅谷科技创业生态。逐步建立以硅谷为核心元素的考察,会议,协助生产上下游等等。我们的目光不会只局限于硅谷,也会去欧洲、日本等科技较为发达的地区。”对于硅谷密探的未来,李攀如是说。

   “目前的阶段,我们还是会将目光聚集在硅谷的内容上,不断优化内容,针对不同的群体生产不同的内容。扩大自己的用户量,把媒体的影响力做大,流量做大。”

   至于商业化探索和盈利,李攀则抱有一个开放的心态:“我们会积极探索,构建一个更健康的产品形态,从中国与硅谷之间,从全球化之间来延伸出来属于硅谷密探的商业模式。”

   前段时间,硅谷密探还出了一本同名书籍《硅谷密探》,是用 一年的时间,深入报道了300+创新项目后,精选了30个项目,打磨出的一本书。关于这本书的具体介绍,我们之前也有过说明→ 戳这里可以看到 。

   (硅谷密探日常会发布产品分析报告,硅谷人物访谈,硅谷黑科技等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还不快快扫码关注?)

   经过多次互动之后,我们发现硅谷密探和我们一样,有趣、性感,三节课接下来也会和硅谷密探有更多深度的合作。可能会是每个月定期产生中美对比的产品剖析内容,也可能是一些有趣性感的线上活动。总之,敬请期待啦~

随意打赏

硅谷科技公司硅谷高科技硅谷科技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