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S数据分析」盘点泛独角兽公司、数据来源和现阶段的窘境
点击上方“覃超帝国兴亡史”免费订阅本刊!
今天的文章继续带来 FreeS Fund(峰瑞资本)内部的数据分析文章系列。这是我们数据分析系列的第三篇文章,也是第二篇讲述独角兽的文章。
上一篇 「FreeS数据分析」独角兽俱乐部的三维:空间,时间与行业 中我们简单的给现存的独角兽们按照空间分布,成为独角兽的时间以及行业分布做了一个概述性的描绘。本期我们继续聚焦独角兽,回溯独角兽概念的诞生与变迁,比比不同的独角兽榜单,讲一讲独角兽企业的生死故事,来窥探一下独角兽企业的成长轨迹与兴衰更替。
1、独角兽与它的衍生品
在开始讲述独角兽概念的历史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猜猜我是谁?”的游戏。下图列出了独角兽与它的五个变种。你能一眼看出来每张图分别代表哪一类独角兽吗?
在揭晓答案之前,我们先来简单的回顾下独角兽概念的出现及流行。独角兽的概念最初由Aileen Lee在2013年的 Welcome To The Unicorn Club: Learning From Billion-Dollar Startups 一文中提出。她在文章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地说明,为了解答“一个创业公司有多大可能达到十亿美元的估值?”以及“从过去十年成功的诸如Facebook, Linkedin等公司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
这两个问题,他们团队收集了2003年之后成立的美国科技公司的数据。在这个被他们称为“learn-ing project”的项目中,他们将其中估值超过十亿的39家公司称为独角兽(“by our definition, U.S.-based software companies started since 2003 and valued at over $1 billion by public or private market investors”)。之后因为独角兽概念的流行,Aileen Lee也被称为“独角兽之母”。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独角兽概念最初的提出主要是为了选出成长快表现好的初创企业作为研究的标本,进而归纳出这些企业的潜在特征用以指导之后的早期投资。连Aileen Lee自己可能都没预料到的是,独角兽(十亿美元估值门槛)这个简单粗暴的判断标准被如此广泛地传播开来。
十亿美元估值这个独角兽的概念刚提出时是一个衡量优秀企业的良好指标(强相关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指标与优秀企业的相关性在变低。我们必须要更加谨慎地对待独角兽公司以及相应的判断分析。一个最直接的修正方案就是提高独角兽俱乐部的门槛,因而超过100亿与1000亿估值的Decacorn与 Hectocorn的概念也相继被提出。
说到这里,独角兽(A)和(B)的身份也就揭晓了:头上顶着一个角的独角兽(A)是最标准原始的独角兽;头上顶着好多角的独角兽(B)是比独角兽更稀有的Decacorn (十角兽)。“十角兽”的代表有Uber, Airbnb以及滴滴出行等。Hectocorn(百角兽)就更加稀有了。目前没有任何Hectocorn的存在,离现在最近的两个“百角兽” 分别是Facebook和阿里巴巴。
source: http://seanpercival.com/2015/09/14/field-guide-to-unicorn-startups-around-the-world/
下图按照估值列出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具有代表性的Unicorn, Decacorn 和Hectocorn。
source: http://www.dr4ward.com/dr4ward/decacorn/
另一点需要指出的是,独角兽的最初定义包括“U.S.-based”, “software companies”, "started since 2003"这三个限定词。自然地,在这个概念流行之后,地域与时间这两个限定词被打破。
“software companies” 这个限定词也基本被放宽为互联网相关的创业企业。提到地域限制的打破,独角兽(C)(D)(E)的谜底也就揭晓了:
(C)中龙头的独角兽是“Dragoncorn”, 指代我们最熟悉的中国出生的独角兽,如小米、滴滴出行等;
(D)中带着印度风情的独角兽是“Chunicorn”, 代表着印度的独角兽,如Flipkart、Olacabs等;
(E)中身上印有欧盟标志的是“Eurocorn”, 代表欧洲的独角兽, 如Delivery Hero, Home24等。
source: http://seanpercival.com/2015/09/14/field-guide-to-unicorn-startups-around-the-world/
独角兽(F)的答案我们暂时不公布,请读者耐心往下看。
2、独角兽榜单的来源
说完独角兽的概念以及衍生品,让我们继续来说一说不同的独角兽榜单。读者们或许在华尔街日报,在Techcruch,在财富杂志上看到过不同的独角兽榜单。那么这些独角兽榜单一样吗?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下面从数据的角度来简单分析一下。
我们首先来比较一下不同来源的独角兽榜单的异同。我们主要比较更新较为及时的三个榜单
1. 华尔街日报 (共包含149家公司)
2. Techcrunch (标注为168家公司,其实列出了166家)
3. CBinsights (共包含168家公司)
同时我们也参考比较了更新不太及时的 Fortune (174家公司)以及关注中国独角兽的 IT桔子 (77家公司)的榜单。下图我们列出了三个榜单的重合程度。
在这三个榜单中,至少出现一次的公司有199家。而其中有125家公司同时进入了这三个榜单,占到了约62.8%。有34家公司(约17.1%)出现在了两个榜单中。还有40家企业(20.1%)仅出现在了一家榜单上。而即使拿这199家的独角兽名单和Fortune的174家名单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Fortune的榜单上还多了6家公司(已经排除三家已经上市或被收购因为更新不及时而还在榜单上的公司)。
而如果我们比较IT桔子上面的中国独角兽公司,我们又可以发现77家中有三十多家都没有在之前的榜单中出现。为了表述方便,下面我们将出现在三个榜单中的公司称为“三星独角兽”,仅在两个榜单中出现的公司称为“两星独角兽”,一个榜单独占的公司称为“一星独角兽”。
即使我们简单使用估值10亿美元这个标准来判断一家公司是否为独角兽也并非易事。对于那些还没有上市的公司而言,用何种方法进行估值,是否披露估值,披露的估值是多少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公众对独角兽公司出生成长的判断。这种情况类似于财富排行榜。福布斯,胡润等榜单也无法做到绝对准确。
他们或许会漏掉隐形富豪,或许会对富豪的财富估计不准确。但这些榜单是目前公开流通渠道比较靠谱的榜单,所以当我们提到富豪财富榜时,我们会去看福布斯和胡润。而对于独角兽企业而言,我们也需要依赖公开流通的比较靠谱的榜单。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主要基于CBinsights 的数据对独角兽公司的行业和地域进行了一些分析。在那些分析中,我们本质上赋予了每家独角兽公司一样的权重:无论Uber,小米这样体形庞大的独角兽还是刚刚踏过10亿美元估值的新生独角兽,在行业和地域的计算中都只是算作一家公司。我们在这里对三家榜单同时出现的“三星独角兽”重复类似的行业和地域分析,如下面两图所示
我们明显可以发现,在三个榜单都认同的独角兽公司中,美国的公司占有了更大的绝对性优势,达到了三分之二。而对应的中国公司只占到了12%。与上一篇文章的结果进行对比,我们注意到:
世界其它地区的占比基本稳定,而中国在“三星独角兽”中的比例远小于在全体独角兽中的占比。这个结论和我们上一篇从估值角度对中美独角兽公司结构的分析是一致的。即中国的独角兽公司整体数量不少,但估值较高知名度高公认的独角兽公司并不过;更多的是估值在10亿美元附近的“边缘型独角兽”。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中国成为中型大型独角兽的绝对数量较少之外,也和美国的独角兽公司上市步伐减慢有关。之前大量高估值的独角兽没能及时上市堆积在独角兽俱乐部中。而这也是各种“独角兽寒冬”,“一大部分独角兽都会死亡”等等言论起源。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的独角兽俱乐部确实有着更大的水分。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三个榜单对行业的分类有所区别,这里我们采用了比较严谨的华尔街日报的排序),电子商务,互联网消费,软件三个领域占到了近70%。近几年兴起的金融服务也占到了10%。其它类别没有一个能够超过5%的。接下来我们来关注一下仅被一个榜单收入的公司。下表列出了三个榜单独占的“一星独角兽”公司名单:
不同榜单有其自身的评价体系和方法。虽然这些榜单没有完全披露他们榜单的生成机制,但这些榜单的差别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公司估值超过10亿美元没有什么争议,但是不同榜单对于它们是否能算成独立的创业型企业有不同的考量(如UberChina,蚂蚁金服等)。
第二类公司作为独立的创业型企业没有争议,但是它们的估值在10亿美元附近,对于它们估值是否超过10亿美元不同榜单有不同的估计。
这也是造成榜单差别的主要原因。特别是这几年全球独角兽企业的爆发性增长,使得新兴经济体或者互联网经济不是很活跃地区的明星企业并没有很好地进入这些榜单的视野。所以读者甚至可以给TechCrunch发邮件补充独角兽公司以及更新数据。(事实上TechCrunch把已经被收购的拉手网仍然留在了榜单里应该是一个错误。)
下图列出了“一星独角兽”公司按照地区在不同榜单的分类。中国的“一星独角兽”公司的比重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中国的“一星独角兽”公司有18个,占“一星独角兽”的约44%。美国的“一星独角兽”公司有14个,约占34%。
这里的原因包括:这三个榜单均由美国的媒体或者公司制作,他们对于中国的公司了解程度和侧重方向都有区别,因而带来了对部分企业的估值认知的差异。另一方面,中国的整体投融资市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处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大量高速发展的创业公司的估值在不同榜单上有不同的理解也是意料之中。
由于三个榜单对行业的划分有不小出入,我们不太容易对它们进行整体的可视化。但是我们可以注意几个有意思的细节,CBinsights 独占的14家公司中有5家是healthcare,华尔街日报的7家中有3家是healthcare类独角兽。
也就是说前几年医疗,生物科技类的创业公司的风潮之下确实有大批优秀的healthcare类科技公司涌现。但是这类公司由于其不太一样的商业模式造成了估值上的困难。因为各个榜单公认的医疗领域独角兽并不多,仅仅是被某个榜单收录。
如果我们进一步仔细分析healthcare类的独角兽公司,我们会发现华尔街日报和TechCrunch上估值最高的healthcare类公司还是最近丑闻不断公司实际估值几乎已经为零的Theranos的90亿美元,除此之外最高估值的healthcare类公司就是30亿美元的Moderna。CBinsights已经把Theranos从列表中除名了,估值最高的healthcare类公司是55亿美元的Intarcia Therapeutics(该公司在TechCrunch上估值为19.5亿美元)。我们会在第三部分中更详细的来讨论像Theranos这样凋亡的独角兽的情况。
3、独角兽们的窘境 - 岌岌可危的独角兽们
创业公司的出生基本还是有迹可循。即使一开始在stealth mode默默耕耘,也终究要把产品发布出去。但要去找那些死去的创业公司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任务。他们或许只是裁员搬去了更便宜的办公室,或许确实是死去了。
但没有哪个公司会大张旗鼓的给自己发个讣告,至多也就是在网上能找到某公司倒闭的小道消息或是“XX公司倒闭了,老板带着小姨子跑了。”之类的段子。那独角兽公司呢?他们体量更大,受关注度更高,如果一个独角兽死了,还是能被明显地感知到的。说到这里,独角兽(F)的答案也就揭晓了:
这种独角兽较Unicorpose,按照字面理解就是独角兽的尸体,也就是死去的独角兽。
然而独角兽公司体量那么大,真要彻底的死去也绝非易事。无法上市还能降低估值被收购,或者降低估值融资继续苟延残喘。而这些榜单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当公司有新融资时间带来新的估值更新时,榜单会被更新。而如果公司很长时间没有融资消息,即使实际公司发展情况很不理想,榜单上仍然会按照公司之前的估值维持其位置。
比如前段时间爆出各种丑闻,实验室被撤销执照,CEO被禁止涉足实验的Theranos。如果CBinsights的榜单已经将它移除之外,其他榜单上它仍然有着90亿美元估值高估医疗类独角兽第一。
比如英国伦敦的支付公司Powa Technologies已经在今年二月宣布破产,但是除了CBinsights之外的其它榜单上它仍然以2014年11月的27亿美元估值名列其中。
要直接找出濒临死亡或者发展不顺的独角兽并不容易,但有几个指标可以近似作为参考。第一个指标就是最近估值(融资)时间。我们先来看一看那些成功退出的独角兽的融资步伐。
从上图可以看出,虽然2015年之前,也出现过几次两轮融资之间相隔三到四年的情形。但是大多数融资,尤其是近两年发生的融资,与上一次融资的间隔都在24个月之内。下图画出了上面这些融资间隔对应的分布和boxplot。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融资间隔集中在8到18个月之间。仅有5次融资(12.5%)超过了24个月。
从上面的结果来看,我们基本可以认为当一个独角兽公司近两年没有新的融资并且也没有上市的时候,这可能就是一个不太好的信号了。下图给出了现存独角兽上一轮估值的时间和估值的信息。标红的公司为融资距今已经超过24个月的公司。
Theranos上次融资是2014年2月,Powa上次融资距今也接近两年(2014年11月)。媒体口中"衰落“的Dropbox,“即将倒下“的Evernote上次融资时间分别是2014年1月以及2012年5月。巧合的是,爆出丑闻如今估值几乎为零的Theranos和频频被媒体唱衰的Dropbox在图中聚类到了一起(上图中绿色圈)。它们上轮融资完成时间相距一个月,并且它们还是融资超过两年未上市独角兽中估值最高的两个。
融资距今超过两年的潜在危险独角兽还包括:Cloudera、VANCL、Bloom Energy、Trendy Group、Intarcia Therapeutics、Mu Sigma、Klarna、Deem、Automattic、Actifio、Proteus Digital Health、 CloudFlare、Eventbrite、Tango、Mogujie(事实上蘑菇街和美丽说于2016年1月合并)、Avast Software、Mode Media等。
由于不同公司的不同商业模式,扩张需求,盈利能力的区别,用上次融资时间来划分独角兽的生存状态是十分粗糙的。但是从上面这张图上我们也可以理解主张“大多数独角兽在未来会死亡或者衰落“这一观点的逻辑:我们可以看到2015年产生了 大量的独角兽(左图中蓝圈),特别是2014年底2015年初的这几家高估值的独角兽(左图黄圈)。
到2017年,这些独角兽都将逐步迈过24个月独角兽的“成年礼”。过去一年,美国科技类公司IPO的数量几乎降到了冰点。估值已经达到相当高位置的公司如果迫切寻求融资,被迫降低估值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作为独角兽公司除了像Theranos 这样造假的情况之外,真正要“死亡”发生的概率也不是很高。所以“大多数独角兽在未来会死亡或者衰落“中的死亡更像是用来做“宣传”的噱头,正确的理解是“大多数独角兽在未来会衰落,个别会死亡“。
独角兽公司的丧钟已经敲响了好几个月了,看目前的情形还会继续敲下去。只是不知道这丧钟是false alarm还是真的。如果是真的,它又是为谁而鸣?
4、小结
1,“独角兽”概念最初提出时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之后因为这个判断标准的简单粗暴而广为流传。但是随着时间的演进,现在超过10亿美元估值称为独角兽的公司已经不太能和当年最初独角兽概念完全吻合,“十角兽”,“百角兽”等新概念也相继提出。
2,公开渠道流通的独角兽榜单整体上一致性还可以接受。主要分歧在估值在10亿美元附近的公司。由于不同榜单侧重点不同,估值方法的区别,会造成一定的偏差。对于中国的公司,美国所谓及时更新的榜单也有一些错误。
3,独角兽的“死亡”的提法更多的是宣传上作为噱头的“标题党”。作为独角兽,要完全死亡(破产)是小概率事件,但是未来一两年内,相当数量的独角兽估值下降,甚至大幅下降退出独角兽行列式大概率事件
One more thing
前面吐槽了这些独角兽列表的诸多问题,这里继续罗列几个独角兽列表的弊端。
首先这些列表的排名仅仅基于公司的估值,对于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来说,直接比较估值是没有意义的。并且估值更多的代表了一种过去的表现,无法客观衡量公司未来的发展。
第二,这些列表对中国的公司着墨不多,即使是诸如IT桔子等国内网站,也没有有效的给出一个排序。36Kr的氪指数更多的也是面向投资者的角度,抓取了一些刚性指标;对创业者,求职者参考意义有限。
让我们回到2013年Aileen Lee提出独角兽概念的初心:找到那些优秀的企业作为范本来进行研究。而优秀的企业的除了自己优秀之外也还需要同行的衬托。
所以,Duang,Duang,Duang---------------
我们的 One more thing 就是我们计划推出一个针对中国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的排名。我们目前计划这个排名不仅能够包含融资,估值,市场规模等刚性量化指标,也包含公司文化,收入待遇等软性指标,使得这个排名能够成为求职者加入创业公司,创业者开始创业时的一个有效的参考平台。
欢迎大家在评论里写下你想在榜单里看到的公司或者你想在榜单里看到的评价指标。
Stay tuned.
另推荐阅读相关文章:
- 「互联网创投」数据分析开篇!三个核心:More、Messy、Correlation
- 「互联网创投数据分析」独角兽俱乐部的三维:空间,时间与行业
- End -
- Salvation lies within
有什么想说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