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如雾霾扩散,我们该怎么办?
12月初,我们一行人在长城脚下的公社七嘴八舌聚会,抓阄得到的讨论主题就是:如何消灭微信朋友圈里的网络谣言。
话音刚落,大洋彼岸Facebook如何治理谣言就出了新花样。在此之前,Facebook被部分民主党人物攻击为“政治谣言”的摇篮,以致于谣言左右影响了美国大选进程,导致不靠谱异端总统特朗普当选。这次,马克小子为了一洗沉冤,决定立马反击了。
一点都不感到意外的是,马克祭出的谣言消灭机制和我们小组讨论形成的方案,几乎是完全一样:先是用户标注可疑假新闻;第二阶段,脸书与第三方事实核查机构(目前主要是5家美国知名新闻机构的记者)合作;第三步是专家作出裁断,如果被裁定为假新闻,网站将进一步明确标注为“嫌疑犯”;第四步,如果用户依旧转发这条假消息,将得到网站的明确提醒;最后一招是Facebook会利用机器算法,最大程度降低标记的信息的曝光度。如果可以信息仍然呈现病毒式扩散,Facebook会加大打击和直到挖出假新闻源头的造假者。
果真如此,谣言就可以从Facebook或者其他所有互联网空间里消失遁形了吗?
回答这个问题,还是从谣言的社会学找到源头。
自从有人类部落产生起,谣言就是一种社会现象。谣言不仅和某种个人的社会心理动机有关,还有谎言、人们先天的认知偏见和局限性、社会整体舆论相关,有时候,谣言还是真相的一部分。
中国自有文字始,就赋予白纸黑字无上的权威性。用福柯的话来说,文字和知识、权力、真理、谎言甚至谣言纠缠在一起,难分表里。
儒教子弟最肉麻的一句话叫做:“世无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作为儒教创始人,才是这个“文字教”的真正奠基者。所谓“为尊者讳、为亲者讳”,唯独不为“贤者讳”;所谓的“名正则言顺”,就是所有文字粉饰术的开端,知识和权力,第一次利用文字找到了结合点。
在这方面,研究中国社会谣言四起的一部力作就是著名汉学家孔飞力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一书。这一历史故事发生在1768年2月,正值所谓的“乾隆盛世”,浙江德清县的阮知县雇佣了一个叫做吴东明的石匠,领班负责向河床里打木桩。这些石匠当时被认为会巫术,比如打木桩时会把活人的名字写在纸片上,贴在木桩的顶部,这样大锤就获得了这个活人的全部元气,而那个不幸被写上名字的活人,很快就会因此被窃去精气,不是生病,便是死去。
这个巫术叫做“叫魂”。有点像死亡祭祀仪式中,亲人呼唤亡人名字的做法。当时德清的另一位叫做沈士良的市民,听说吴石匠会巫术之后,就把他两个不孝侄子的名字写在了纸片上――这两个侄子不仅打骂他,还骗他钱财,甚至虐待他的母亲,他也想通过神秘的超级力量帮他除掉这两个不肖后患。
当沈士良找到吴木匠时,悲剧就发生了。沈问吴:这个东西管用吗?你真有这个法儿没有?
吴木匠实际上什么都不会,但是他害怕被牵扯到这种被称作叫魂的罪恶勾当里去。于是,他马上向知县举报了这位农民。姓沈的农夫被打了二十五大板子,但事情并未就此终结。德清的这个谣言,很快波及传诵到了全国各地。
按照当时的《大清律例》,妖言惑众的罪名当“斩立决”。更重要的是,对于乾隆这样一位满足统治者而言,“叫魂”这样的妖术被视为危及帝国统治的基础,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从江南到山东,各省地方官员都在弘历皇帝的严格问责下开始“清剿妖术”,有人为此丢官,有人为此被杀头,当然,还有少数人因此而升官。
在对这一历史事件钩沉做了一番活灵活现的历史还原之后,历史学家孔飞力的结论不免让人会心一笑,甚至是啼笑皆非:“叫魂”这样的谣言事件,不仅折射出了最高统治者们维持帝国运作秩序时无时无刻不在的“焦虑”感,这样的社会事件,更为帝国的良性运作提供了某种“象征性的”符号资源。
原来,这件谣言事件就像帝国大转盘中的“润滑剂”一样,正是推动“制度内部各种关系运作”的重要“原料”――从皇帝,到地方大臣要员,甚至到一个县令乃至巡铺,或者吴石匠这样的普通市民,都必须从这些“谣言”事件中获得能量资源,并进行加工,使他们转换为权力和地位。
读到此处,读者诸君大可会心一笑。想到前些年的社会截访和反截访,XX功和2003年的SRAS谣言危机,谁能说,历史不是在一幕幕地重演呢?
(“叫魂”谣言旋涡中的乾隆皇帝,乾隆在位期间,不仅大兴文字狱,更是一个巧妙利用谣言事件维持帝国机器运作的严酷而高妙的“操盘手”)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知道谣言对于揭露真相是多么重要,也就明白,一个根治了谣言的社会,它压根就不是一个社会,只是存在于柏拉图梦幻中的理想国而言。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谣言甚至是人们美好愿望的曲折幽微的心理表达――只是希望这一愿景它快点发生而已。
认识谣言的社会学发生原理,对于我们了解和治理谣言非常重要,它至少可以给像“今日头条”的创始人类似“我们不关心价值观”的中立逻辑以致命一击。如果我们本身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谣言如雾霾一样,会侵蚀每一个社会角落,侵入每个个体的生命肌理,直达到天下为一人所尊、为一小部分人所有的最高真理阶段,你哪里会敢像那个站出来说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那样,说得清那边是谣言,那边又是真相呢?
―――――――――――――――――――――――――――――――――――――――――
欢迎订阅本人的微信公众订阅服务号“人在网络”:
“站在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我看见了数字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