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在衰落?消费市场是,但专业市场不一定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日本企业在衰落?消费市场是,但专业市场不一定

即使已经过了 20 年,一些中年消费者在提到、看到、用到日本品牌的电器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赞叹:真好。

然而科技行业或者说消费电子领域中,“日系品牌式微”的说法和论调这些年来就没有停止过。更多的时候,这些日本消费电子品牌都成了商学院案例中,惨被国产和韩国品牌超越、逆袭的悲情配角。

   日系品牌们的消费市场滑铁卢

在 2015 年底,爱范儿在《Sony 并没有破产,但是日系厂商整体在沉沦》一文中,整理了日系科技公司消费电子业务衰落的外在表象。

一是,销量与市占率的迅速下降。

在最具代表性的智能手机、电脑行业中,来自中国、美国、韩国的品牌占据着前列,日系品牌的存在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原本占据优势的电视市场,日系品牌开始被韩国对手拉开距离,并被中国企业所追赶。

二是,日本企业开始退出国际舞台,其海外资源被日本之外的企业所接管。

2015 年,东芝正式宣告彻底结束在日本以外世界彩电市场的自主研发、销售和经营。同时,创维数码 12 月 21 日同时公告宣布与东芝达成协议,收购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的 PT. Toshiba Consumer Products Indonesia 全部股份。

进入 2016 年,3 月 30 日,鸿海同意以 3,890 亿日元收购日系电子巨头夏普。而早在 2015 年 7 月,夏普就将美洲(除巴西外)的电视业务出售给了海信。

只是有时,哪怕已经退守日本本土市场,这些日企的日子也同样不好过。笔记本电脑领域,已经退守日本本土的 VAIO 与富士通、东芝开始计划合并业务,抱团取暖。不过,东芝最近宣布暂时保留笔电业务,当然,这是后话。

以上都是日系品牌在消费电子领域衰落的冰山一角,在更泛的领域和一个更广的维度,这些日本消费电子品牌的衰落则更加明显。

破产、卖大楼等调侃与 Sony 紧紧地绑在了一起;财务丑闻等也出现在多家知名日本企业的新闻中;裁员、赤字等对于某些日企来说已经不是新闻。

   日本制造真的要完蛋?

在消费电子领域,除了相机之类的特定行业,这些日本品牌们的表现确实不够亮眼。不管是消费者们的直观感受,还是统计机构的统计资料,都在印证这一点。

日本制造,这个曾经辉煌的名字,就这样不再被时代所眷顾,而即将成为老旧、跟不上节奏的另一种说法?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该问题――在消费者市场,这种趋势确实有所显现,不敢说败局已定,但确实非常艰难;而在企业或者专业市场,日本制造的影响力并没有衰减,反而在进一步扩大。

   日本企业在衰落?消费市场是,但专业市场不一定

   ▲JDI 展示的 1000 尼特亮度屏幕。

在日本品牌销量低迷的智能手机行业中,日本品牌的存在感并不薄弱,原因之一就是在各个手机新品发布会上,Sony 的图像感测器和电池、夏普和 JDI 的屏幕等都会被做为有高端加成的卖点而被反覆提及。这种高端背书的背后,则隐藏着这些日本企业在专业领域的转型。

同样以 Sony 为例,在财务状况最为艰难的时刻,Sony 包含数码图像感测器在内的半导体业务,便扮演起了现金牛的角色。

并在已经占据优势的前提下,Sony 于 2015 年 7 月宣布融资 3,000 亿日元以发展旗下的芯片制造业务。在当时,得益于苹果以及三星智能手机对于 Sony 图像感测器的需求,Sony 将在未来 3 年将自己的销售额提高到 1.5 万亿日元。并在几个月后,Sony 坐实了一则传闻已久的消息:将以 190 亿日元的价格收购东芝的感测器业务。

虽然说来讽刺,Sony 最新发布的、近几年最好看的 2015 年财报显示,Sony 的各项业务均在盈利,除了一直在亏损的移动业务和原本是中流砥柱的部件业务(含图像感测器业务)。

   日本企业在衰落?消费市场是,但专业市场不一定

对于这一业务的亏损,Sony 的解释是“来自于相机模组业务及电池业务长期资产减值的记入、折旧摊销费用以及研发费用的增加”。

但在一系列的前期投入下,Sony 在图像感测器业务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在手机 CMOS 这个市场,Sony 的市场占有率早已超过 45%。之前熊本地震让 Sony 一家 CMOS 工厂被迫停产,进而引发下游厂家的恐慌,这也说明了 Sony 在这个行业中的影响力和地位。

Sony 对于专业影像内容方面更是具有近乎垄断的优势。

   日本企业在衰落?消费市场是,但专业市场不一定

   (Source:索尼中国)

在最近结束的 22 届白玉兰奖上,在获得各项提名的 12 部电视剧中,有 9 部都采用了 Sony 摄影机拍摄。

再加上自己的影视公司、消费影视内容的电视以及售价超过 30 万的彩色监视器,可以说 Sony 在影视领域具有全产业链的优势,而这是别的公司无法比拟的。

当然,在很多人看来,现在还在多线、多市场出击的 Sony 并不像一家传统日本企业。但不只 Sony,其余的日本企业也在企业和专业市场寻求突破。

同为日本消费电子的门面,松下则在消费业务之外,凭借着电池技术的优势,与特斯拉展开合作,独占了特斯拉的电池供应。而且,在特斯拉一直亏损的时候,松下却赚得盆满钵满。

前面一直以负面形象出场的东芝,最近的一则新闻为:

东芝与 Western Digital 合作,将于未来 3 年共投资 1.5 万亿日元,为目前位于日本的快闪内存厂房增产。其目标为到 2017 财年,将 3D 内存的生产提升至占市场份额一半,并于 2018 财年增至逾 80%。日后,两家公司合营的日本三重县四日市厂房的产能,将为韩国三星电子旗舰工厂的约两倍。

关于日本企业从消费者市场转向企业级市场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也就不一一列举了。总的来说,不少我们熟知的日本品牌都在往普通消费者不熟悉的领域延伸。

   东边不亮,西边亮

爱范儿之前也总结过,在消费电子这个红海市场中,这些日本企业无法像苹果那样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用高售价换取高利润;也无法像中国厂商这样不断地压低成本用低价和市占率换取活下去的权力。既然两头不占,他们从红海撤离去,到现在看来还是蓝海的企业市场也就不难理解,虽然从这些日本企业的财报数据来看,这条路依然艰辛。

FT 一篇文章指出,即使这些日本企业是被迫转向企业市场的,他们也依然能保持活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日本经济在很多方面仍保持着高度的创新能力。自 1949 年以来,日本已获得 23 项诺贝尔奖――大都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世界智能财产权组织的资料显示,过去 10 年,全球排名前 10 的企业专利持有者中,日本企业占据 7 席。

与之相对的是,日本的弱点一直在于将这些聪明的创意商业化方面。曾在丰田工作、现任日本乐天执行副总裁的百野健太郎相信,随着老牌企业领悟开放的需求,而新一代初创企业以更具想像力的方式利用智力资本,这种状况正在快速改变。

实际上,已经有企业是这么做的了。以往 Sony 出过不少看起来很炫酷、但实际使用问题也很大的黑科技产品。后来,Sony 设立了未来实验室,这专案的主要目的是向公众公开某些产品的原型,透过收集公众的想法意见来规划产品的发展方向是否妥当。

这样的做法或许会让一些过于超前的想法被扼杀,但创新只要领先一步就够了,领先两步的是疯子。领先一步的能取悦消费者,疯子却很可能弄死自己。

   日本企业在衰落?消费市场是,但专业市场不一定

今年 5 月初,《时代》评选出 50 款影响时代的产品,东芝 DVD、任天堂游戏机、Sony PlayStation 主机、Walkman 播放机、特丽珑电视等日本企业产品均有出现。

一定程度上,这些产品肩负着一个时代,告别了一个时代,又开启一个时代。这些经典产品记录的不只技术变革,它们各自在销量上的滑铁卢或大获成功、面世前众人的期待和退场后大家的落寞,这些细微的点有机地构成了生活的线,生活的线条勾勒在一起,则组成了时代的面。

在失落与感慨之间,这些曾经辉煌的消费电子巨头,需要的是换一种方式继续走下去,它们有这个实力、也有这个魄力,即使前路也有曲折。

(本文由 爱范儿授权转载;首图来源:Pixabay)

随意打赏

消费金融市场消费品市场消费者市场日本消费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