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女博士要在两年内做国内最大的脑电病理数据库
文|雯二士
「你活该创业,你就是创业的人」,这句话戴小宝大概是说给自己听的。
2012年,戴小宝(花名)正攻读浙大的神经管理学博士学位,由于研究方向是网瘾,她便开了个网瘾诊疗工作室。因为政策原因没法实施治疗,项目最终无法落地,阵痛了一阵子,博士毕业后戴小宝便留在了高校工作。那时,创业还是少数精英派的专属。
闲不下来的她,在第二年琢磨着做社区O2O,同时配合线上线下开了家咖啡馆。磨咖啡、烘培、做披萨、收银、打扫厕所,她从零学起,一个人身兼数职,半年时间里每天只睡两小时。那时,创业还不是咖啡馆里的流行词汇,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浪也是一年后才掀起来。
那会儿,咖啡馆楼上住了一位美国某保险公司董事,他是戴小宝的校友学长,回国寻找可以跟车险挂钩的脑电测疲劳产品。他每天都会去咖啡馆喝杯咖啡,常常聊一些技术话题,有一天他问戴小宝,「你学脑电的是不是可以做这件事情?」
「我会算法,但没有硬件,理论上这件事儿是可以做的」。就这样,戴小宝的第三个创业项目「妞诺科技」在2014年启动了,当初这个理论上可以做的事儿,如今成了现实。
戴小宝还真是个活该创业的人。
在不算恰当的时间,闯进了脑电领域
妞诺科技刚成立那会儿,O2O仍是资本的新宠,互联网医疗还是个看不大懂的概念。戴小宝跑遍了杭州,见了百来个投资人,愣是没拿到一笔投资,「很多人都看不清,没人敢投」。
其实早在2004年,戴小宝的一个同门大师兄就带着团队在美国做这事儿,当年手机用的是诺基亚黑白机,那时候的硬件技术和现在完全没法比。正是硬件技术的发展,牵制了整个脑电行业的成长。
「现在没有所谓的脑电数据库,我们是没有竞品的。」
由于脑电数据的伦理特殊性,目前脑电算法的最大机会应该是在中国和印度,而脑电数据没有特别显著的人种特异性,所以这些数据是可以反输欧美市场的。虽然日本也在做这件事,但是是国家战略层面的事情,这些海量数据并不会对外。这正是戴小宝眼中的机会。
前景似乎很好,但现状确实不怎么乐观。目前脑电领域的数据采集设备厂商不一、因此脑电数据分散而且标准也各不相同,无法实现有效的临床数据采集和分析,前期硬件设备的布局成了优质脑电数据的前置条件。
戴小宝希望通过脑电设备 iNeuro 获取医用级的脑电数据,收集大量数据,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形成诊断辅助系统,为医生诊断提供病理数据,为患者建立疾病预警系统。
以癫痫病患者为例,癫痫发病时数据非常特别。但如果没有移动设备,医院传统大型的仪器是解决不了这些困惑的,病人发病的时候是瞬间发病,所以对便携式仪器要求很高,需要靠这些设备的成长帮助解决医学的痛点。
「我们不做治疗,我们只做早期的诊断,准确地说是诊断辅助。」
iNeuro现已在3家重点省级三甲医院、8家市级医院投入使用,并计划在今年年底完成6家省级三甲医院和20家市级医院的试点。到2017年,iNeuro将进入整个医疗市场。
「两年之内妞诺科技能做到国内最大的脑电病理数据库」,戴小宝这句「诳言」也正在被资本证实。 2016年1月,妞诺获得数百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6月,妞诺科技获得1000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采访当天,戴小宝刚初步敲定A轮融资一事。
脑电大数据在医疗产业的价值会持续增值
妞诺科技跟传统医疗仪器机构合作,戴小宝对于这件事儿的第一反应是惊奇,「他们是愿意对我们开放的」。
传统医疗仪器的数据无法破解,大量数据并没有被有效利用起来,刚开始谈数据合作时,戴小宝心里没多少底。毕竟,自己也做医疗设备的妞诺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竞争关系,戴小宝把所谓的同行,变成了妞诺科技的服务对象。
传统医疗仪器的数据开发文件最终开放给了妞诺科技,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妞诺团队会帮助医生对已有数据进行分析,做好数据服务,传统医疗仪器就能更好的销售设备。对于医生来讲,除了医疗设备以外,他们更在意数据服务。
而脑电大数据之于病人的意义,可以体现在两个刚需。「医生告诉我是什么病」「这病怎么治」,如果医生说病因不明,病人会很痛苦,现在很多病人的第一个痛点还没得到解决。
「我现在首先做的就是希望解决病人的第一个点。」
通过脑电数据的算法,可以提升医生的诊疗效率,如果一个医生用传统方法的话,一天只能服务4-6个病人,「通过脑电大数据智能算法的话,一天的服务效率也许可以达到100多个病人」。
「我看好脑电行业大数据,退一万步,这是在医疗产业里服务上的增值。」
热闹的医疗创业,离智能还有点距离
10月11日,冯大辉在公众号「小道消息」上正式宣布自己创业,「做个搜索,跟百度医疗搜索干一架」,他要做一个面向医疗和健康领域的搜索引擎,给用户提供高质量内容和数据。
巧的是同一天,被下战书的百度发布了在医疗领域的最新成果――「百度医疗大脑」,通过海量医疗数据、专业文献采集与分析,进行人工智能化的产品设计,模拟医生问诊流程。
沉寂了好一阵子的医疗再次热闹开了,可互联网似乎仍显得很无力。
医疗创业还处在概念为大的阶段,现有的医疗创业创新似乎也没带来什么惊喜,智能医疗和服务质量也没什么明显的改变,大数据成了每一个医疗创业项目必备的新技能。
「医疗大数据现在还没有谁能做成,所以大家都会来尝试一下,其实,我只care我们在脑电领域数一数二这件事儿什么时候能做完」,对于医疗大数据的未来,戴小宝还来不及假设。
脑电数据畅想的空间太大了,空间太大到可以发现脑电是门技术而不是方向。
「跟人有关的地方都能用,与其畅想太多索性就不想了,这些发散的事是自然而然的,不能太多分心,等数据不断丰富的时候,才能延伸到其他领域。」
只不过戴小宝还是会忍不住想,如果有百万级的数据量, 数据足够丰富的脑电算法模型应该会有更多的探索乐趣。「现在,就得守着这个领域不断往下做,循证医学就是不断的叠加病理数据,才能对人类的病理有更深的了解。」
「如果放到一个更长的时间段看,在资本最冷的时候创业也可能有一些好处」。至少,戴小宝有的是时间,埋着头做自己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