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音乐如何打破IP包围圈?靠硬件顶多缓口气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硬件创新能否成为网络音乐打破IP包围圈的撒手锏?顶多 能够让被扼住喉咙的音乐平台多呼吸到一口空气而已。

文/张书乐

刊载于《法人》杂志2016年5月刊

2016年4月,素有“设计界的奥斯卡"之称的德国红点设计奖揭晓,中国产品唱吧麦克风C1问鼎红点设计至尊奖(Best of the best),唱吧麦克风M1获得了红点设计奖。

设计有多耀眼,并不是关键。唱吧麦克风真正吸引眼球的地方在于,这款硬件的背后,是一个网络音乐厂商意图打破版权包围圈的图谋。无独有偶,就在唱吧麦克风获奖之前不久,3月24日,网易云音乐对外宣布,其首款智能硬件产品“网易云音乐车载蓝牙播放器”正式亮相淘宝众筹。这也是网易云音乐在音乐智能硬件领域的第一次尝试。

硬件突围,已经成为中小网络音乐厂商在“版权最严令”之后,寻找自己活路的一次集体试错。

   音乐硬件成宠儿

自2015年7月起,国家版权局启动规范网络音乐版权专项整治行动后,国内在线音乐平台失去了打版权“擦边球”的土壤,国内在线音乐版权环境转好。

主流音乐平台亦在此基础上加大了对上游内容资源的争夺。2016年2月,阿里音乐正式宣布与韩国著名娱乐公司SM结成独家战略合作伙伴;随后,爱奇艺也与占全球唱片市场25.7%的环球音乐达成付费音乐深度战略合作。

在越演越烈的版权争夺战中,连巨头也难免出现颓势。表面上腾讯系、海洋音乐集团(酷狗、酷我)和阿里系已经形成了网络音乐的三巨头,但即使如此,在面对拥有2000万和1500万首歌曲版权的海洋系和腾讯系,只有250万首版权的阿里系同样处境尴尬。弘则研究3月发布的互联网音乐报告指出,由于版权原因,阿里系的天天动听和虾米音乐用户数有所下滑。此外,网易系网易云音乐凭借优秀的用户体验,用户量迅速过亿,但近两年亦频陷曲库资源的版权风波。

日益加大的版权重压之下,中小音乐平台的日子更加艰难,甚至有的已经陷入了无歌可买和无歌可播的境地。如何突围呢?各路平台纷纷将目光投向了硬件。

2月底,汪峰推出了一个名为imixdio的网络电台,并高调抛出所谓“X”计划,而这个以原创为主打的计划到底能否帮助汪峰上头条,尚有待考验,但其现实依托的基础却已初具规模。其在2015年10月推出了自有品牌fiil耳机,发售时的预约量就超过百万。有评论指出,这种耳机硬件+网络音乐平台的布局,有可能在音乐人、唱片公司、硬件厂商、用户终端四个方向形成破局点。

类似这样的硬件破局,并不限于汪峰这样的创业团队。3月,小米悄然推出小米网络收音机,就在内容上深度整合喜马拉雅电台,容纳包括音乐在内的声音总量1500万余条;而在2015年5月,奇虎360推出的咚咚音响,就与虾米音乐、多听电台、蜻蜓FM等展开了类似的合作。酷我音乐、多米音乐和天天动听等音乐平台,亦曾推出配套耳机产品,试图用音乐硬件粘住用户。

   从蓝牙音箱到随身携带

选择从硬件来打破音乐IP上的包围圈,其实可以视作是向昔日成就苹果商业帝国蓝图的iPod战略致敬。

将播放器式的传统硬件智能化,成为自带声源的平台终端的突围路径,其实正是在效仿苹果当年用有强大音乐版权库的iPod颠覆传统mp3的故事。而2014年苹果以32亿美元的天价收购高端耳机和扬声器制造商Beats,其用意也在于此。

但从明确突围路径,到选择突围的硬件类型,却依然是一个试错过程。据媒体报道,在网易云音乐车载蓝牙播放器发布之前,网易云音乐内部曾经推出过一款内测的蓝牙音箱,并送给所有员工使用。其中一些员工把产品送给父母或家里的长辈,但惊奇地发现,最常用的场景并不是想象中随身携带蓝牙音箱,而是最喜欢在车里用。打造一款简单易用、外观漂亮且安全可靠的车载音乐播放器便成了网易云音乐车载蓝牙播放器立项的初衷。

媒体的报道其实存在着一定的误读,其音乐硬件真正的发展轨迹其实是向着更便携的角度前行,如早前大多是以单纯实现播放器功能、携带不算方便的蓝牙音箱,向以能够联网、独占版权音乐库的便携硬件转向,如直联Wi-Fi的小米收音机,只有掌心大小,而各种音乐耳机,则更加便携和使用灵活,即使是如唱吧麦克风、酷狗和网易的蓝牙车载播放器,这些在特有场景下使用,不太注重大小设定的音乐硬件,也都以小巧设计为定位。

一切诚如当年iPod在设计上突出精致和个性的硬件选择。

但也不是所有的突围者都将目标锁定在小巧之上。比如走在线音乐教育和社交角度切入的趣乐科技,其自2012年成立,截至目前已推出三款智能硬件产品,Geek智能钢琴、Geek智能吉他和钢琴学习机。这些音乐硬件,和传统意义上的乐器相仿,只是加入互联网成分。

与之类似的还有一款名为音乐笔记的智能硬件,作为一款帮助学生规范练琴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它将趣乐科技的Geek智能钢琴模式再次进行了小型化,以佩戴“腕带”的方式,实现智能体感和对用户练琴上的规范。其一经在京东上线众筹,即大获关注,一度占据京东众筹首页。3月3日,该项目正式完成众筹,成功筹集5154 263元,总计5476人参与众筹。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在音乐硬件的边缘进行再次创新的方法,也具有了随身携带、同时在传统音乐IP的边缘,寻找到更多通过再创造而形成原创新IP的可能。

但仅仅靠硬件覆盖,真的就能打破IP包围圈吗?

   是否重蹈随身Wi-Fi们的覆辙

类似如此在互联网领域通过硬件进行突围和市场占领的方式,其实早已有之。在音乐硬件之前,最近的案例就是失败了的随身Wi-Fi们。

2013年6月,奇虎360发布360随身Wi-Fi,售价19.9元,通过硬件将宽带信号转化为Wi-Fi热点发送。之后,百度的小度WiFi、小米的随身Wi-Fi、腾讯的全民Wi-Fi等相继登场,而且价格一路降到了9.9元的白菜价。

其冲击市场的出发点在于通过硬件将宽带信号转化为Wi-Fi热点发送。而相似的是,这些厂商也同样推出了软件版的Wi-Fi产品,原理和上述硬件差不多,只是用软件将设备自带的无线设备,变成Wi-Fi。但结果是惨淡的。接入不方便,使用不方便,共享不方便,诸多的不方便最终让这些产品变成用户给自己的各种设备铺设的微型无线路由器而已,一个补充,而非刚需。

在许多业界人士看来,当下的音乐硬件和当年的随身Wi-Fi有太多相似,后者主打的是蹭网,可往往无网可蹭而且极不方便;前者其实就是在蹭音乐,可如果没有强大的音乐库支持,它将什么都蹭不到,只能再一次沦为一个不太便宜的播放器。

但另一种声音则指出,音乐硬件的出现,可以改变当下依靠智能手机和配套耳机所带来的专业音乐体验不足的问题。也基于此,不少音乐硬件提供商,纷纷祭出所谓高音质、殿堂级之类的噱头。

可即使如此,效果依然不够明显。在一般观点看来,与很多硬件品类不同,音乐类硬件的“硬件”属性相对弱很多。以耳机为例,很多耳机发烧友在挑选耳机的过程中并不会怎么在意耳机自身的参数,包括诸多互联网厂商在推出耳机产品时喜欢搬出的“频响曲线”,在很多发烧友眼中都颇显鸡肋。

而想要通过硬件的独家占有来实现独家音乐APP的黏性,也无异于绕个远路。弘则研究的调查显示,曲库规模和独占版权才是用户选择在线音乐App的主要原因。

在很大程度上,中小音乐平台想要借硬件突围,难度依然很大,真正的有意义节点仅在于,利用硬件销售来解决网络音乐长期以来的不盈利困局,尤其是正版化趋势中所出现的购买版权越来越烧钱的大背景下,能够让被扼住喉咙的音乐平台多呼吸到一口空气而已。

张书乐 微信号:zsl13973399819 新著有《越界――互联网时代必先搞懂的大败局》

本文被转载3次

首发媒体 搜狐科技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