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机器人大赛冠军创业,乐聚获1000万天使投资
文/小饭桌新媒体记者 何斌
编辑/袭祥德
冷晓琨最近一个月特别忙。
在哈尔滨、深圳、佛山、北京之间连续辗转,他的身份也迅速切换:哈工大在读博士,在深圳忙公司业务,去佛山做机器人比赛评委,来北京找人找钱找方向。
92年出生的冷晓琨曾连续多年获得全国机器人大赛冠亚军,从初中就开始玩机器人,一直玩到博士。对机器人的热爱,终于让他在2015年下决心成立自己的机器人公司――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在哈尔滨,冷晓琨搭建起30人的乐聚机器人团队,其中20多个技术人员来自国内机器人领域的顶尖学校,有一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硬件和控制系统。
他和师兄弟们醉心于机器人的设计,终于开发出了理想中的乐聚Aelos机器人,国内第一款融合了人形结构和AI功能机器人。
▲ 初中就进机器人实验室的冷晓琨
这款小型服务机器人能够与主人对话,识别简单的指令,提醒日常生活作息,甚至像私人管家一样,一个信息帮主人搞定午饭。
看似简单的“小玩意”背后的技术壁垒并不少,开发过程一度让他痛苦不堪。现在,终于到了临门一脚的时刻。乐聚Aelos机器人已经在深圳投入生产,并将在近期上市,单台定价3999元。
今年7月,冷晓琨的机器人公司还得到资本市场认可,获得了来自松禾资本的1000万人民币天使投资。
从替补队员到专业玩家
实际上,乐聚机器人的团队在 2013 年就已形成。当时的团队 25 人,包括了计算机、电气、机械、数学、营销等多个学科,多是哈工大的硕士和博士。冷晓琨告诉小饭桌,现在的团队主要由原来的核心成员组成。
三位联合创始人中,冷晓琨作为 CTO 负责产品和生产; CEO 常琳是人工智能理论研究的博士,负责战略和统筹; CMO 安子威原是投资人,加入乐聚机器人负责市场、营销和对外合作。
▲ 冷晓琨(左一)在大赛中获奖
冷晓琨形容自己是个爱玩、能折腾的人。最初接触机器人是从“哎哟,这个好玩”开始,初一时,冷晓琨所在的中学建了机器人实验室,试探性的选了 3 个人,冷晓琨并不在这 3 人之列。而这 3 人之中有他的同桌,冷晓琨经常以旁听生的身份出现在机器人实验室,没想到玩着玩着就成了主力。因兴趣与机器人结缘却改变了冷晓琨的人生轨迹。
2012 年,还在读大一的冷晓琨,作为队长带领哈工大机器人团队参加了《春节联欢晚会》,春晚后机器人跳舞的节目因新奇有趣获得好评, 但有个问题一直困扰冷晓琨 ------ 无论是做研究还是上春晚,机器人的本体一般来自国外,国内的大学只是研究机器人算法,为什么国内不能生产自己的人形机器人?
冷晓琨发现,生产人形机器人,最大的壁垒恰恰不是制造本体而是算法技术,既然如此不如自己做,把这个事情进行商业化。
▲ 乐聚机器人
加法和减法同时做
从小就玩机器人,冷晓琨深知中学和大学实验室对人形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一直存在,购买国外的 人形机器人本体是因为没有国货可供选择。
2013 年, 面对 B 端,他带领团队开发了两个分别面对中学和大学的产品 ,为用户提供自主研发的开源系统,中学生和大学生可以根据需求接入各种动作算法。
除了 B 端,一次参加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的经历,让冷晓琨发现了 C 端需求。当时,他和联合创始人常琳带着还没有外壳的 5 台原型机参加展览,没想到 5 台展示机器均以 1000 欧元的价格被当地观众买走。彼时,国内的优必选已经将消费级的人形机器人投入市场,种种迹象表明面对 C 端的消费级机器人确实有市场。
与优必选主攻教育和娱乐两块市场不同,乐聚选择了以技术为壁垒,从家庭服务切入,冷晓琨认为家庭服务在未来可能是更大的流量入口 。
做家庭服务并不容易,冷晓琨承认走过一些弯路。最大的弯路就是什么都想自己做。一个小小的人形机器人涵盖了系统、硬件、算法、语音识别等多个环节,冷晓琨原本的计划是亲力亲为,但 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后,他决定做减法。
▲ 乐聚机器人与哈工大校训石
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核心壁垒,技术过硬正是这个团队的基因。冷晓琨告诉小饭桌, 目前乐聚机器人将主力放在系统搭建、控制主板研发和算法研究三块核心业务上 ,其他的例如外壳生产、组装等交由第三方厂家。
目前,乐聚机器人经过三次重要的迭代。 第一步是实现从能走到快走 ,“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技术难度很大,可能一个博士毕业五年深入实践才能实现”; 第二步是通过搭载 slam 算法 ,让机器人对空间有感知;第三步是消费级产品通过与图灵机器人合作,具有人工智能,对语音进行识别,与用户进行沟通,解决类似天气查询、简单交流、生活提醒等问题。
目前,乐聚盈利模式在于出售整机和零件。为了增加用户粘性,团队正在研发深度学习功能。
冷晓琨透露,乐聚已经和哈工大的大数据集团达成合作,未来准备研发陪伴型机器人,“比如用户 5 、 6 岁时开始玩机器人,等他 18 岁时,机器人可以存储着和主人所有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