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从蚂蚁的世界路过,互联网征信由电商撕到社交

企鹅从蚂蚁的世界路过,互联网征信由电商撕到社交

   去年 1 5 日,央行批准 8 家机构预做个人征信准备,腾讯征信和芝麻信用同列其中,但 Base 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近水楼台,依托支付宝入口迅速扩张,而腾讯 2014 年高调路演的征信业务却按兵不动,直到最近才 BD 四出,大举接入第三方数据,试图以强势社交为信用背书,后发先至,弯道超车蚂蚁金服。

   芝麻开门这两年

   马云做金融并非烛照先机,而是支付宝金融场景成熟后的合理选择,但阿里能摆脱传统银行桎梏,拆分出蚂蚁金服这样 600 亿估值的金融帝国,芝麻信用自有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阿里信用体系从 2002 年的诚信通到中供评价、实名认证、担保交易,基本都是给淘系业务打工,到阿里小贷才有金融平台雏形。 2007-2010 年,阿里联合建行、工行力推网贷产品,多数小微商家卡在征信环节功败垂成,阿里倒是信心暴棚, 2010 年甩掉银行赤膊上阵,但银监会《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限制了融资渠道,加上 2014 4 月虚拟信用卡又被叫停,马云怒喷银行之后才有了小微金服蜕变而来的蚂蚁金服。

   这个决策放大了芝麻信用的底层风控作用,以便绕开传统金融,独立解决陌生人交易场景中的身份及违约风险评估问题,芝麻信用的任务就是三件事:

   一、打通外部数据

   中美基础金融环境大不相同,央行数据库中的 8.6 亿人约 3.5 亿有征信记录,仅覆盖总人口的 35% ,远低于美国的 92% ,加上中美储蓄率和信用卡持有率倒挂,互联网公司想做美国 FICO 式的风控模型几乎不可能。阿里握有中国最大电商数据库,攻下了部分公共数据,但拿不到封闭的金融数据,也只能依赖跨业合作来补全,芝麻信用负责人邓一鸣曾表示,征信数据仅 30-40% 来自阿里体系,其余均为第三方数据。

   不过让那么多合作企业甘心就范肯定需要些手腕,芝麻信用的套路是先勾勒出一个双赢的愿景,然后以阿里和蚂蚁金服的高光为背书,让合作企业痛感原有的风控机制太 Low ,再用先玩后付、免押减押之类的优惠为饵,引导第三方用户到支付宝的服务窗完成授权,这套花小钱办大事的策略也只有 BAT 才玩得纯熟。

   二、技术铺垫

   芝麻信用有蚂蚁金服的技术护盘,前端产品却有双赢的拿来主义― face++ 的人脸识别 + 活体检测,后者需要高频并具有说服力的严苛应用场景,强化技术的自学习能力,而不是在魔漫、美图里去研究网红脸的特征;芝麻信用关注的则是如何给正确的人授信,否则在“证明你是你”的搞笑课题之前,技术再牛 X 也是枉然。

   芝麻信用打通连接公安系统的实名验证与活体检测,不同于 Uber 司机端的扫脸登录,关注的不仅是人与账号的深度关联,也着眼于为蚂蚁金服的商业化提供成熟可靠的服务。

   三、商业模式

   征信事业群在蚂蚁体制内并不背负盈利 KPI ,但团队仍有前向收费的冲动,更何况芝麻信用本身就是个金融产品,事业群只不过激发了屁股决定脑袋的积极性,查询收费只是基础,开源节流并举才是重点,比如:

   1 、减负

   芝麻信用给用户打分,自然要为合作方的溢出风险兜底,这点费用对蚂蚁金服不构成负担但对团队绩效是压力,因此必须尽快分摊和转嫁。

   2 、追缴

   信用机制如果只拦不放,只堵不疏,不但对商家无用,对蚂蚁价值也不大,所以芝麻信用在避免误杀的同时,正调动钉钉等内部资源强化对授信老赖的追缴,这是风控自我修复机制的延伸,当然支撑芝麻信用这么做的肯定不全是契约精神。

   腾讯征信表面学步,实则反其道而行之

   腾讯做征信有一点与芝麻信用相通,即必须自证其数据体系是央行信用数据的拓展而非补充,既不兼容也不可替代,也就是说互联网征信的生存空间在于它覆盖了那 5 亿没有信贷或征信记录的人群。

   按内部披露的时间表,腾讯征信将于今年 8 月底全面开放,入口是去年即已上线却一直处于待开通状态的微信和 QQ 公众号,腾讯征信之所以要玩这种“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模式,有其不得已的苦衷:

   1 、数据积累是个漫长过程

   腾讯征信依赖三部分数据,腾讯系的基础业务数据,如社交、游戏等;从合作金融机构拿到的信贷和金融信息以及外部数据。

   三部分数据都处于半开发状态,从自有数据来说,始于 pc QQ 在移动时代已有疲态,财付通一直在支付宝的阴影中,微信虽是社交利器,但事业部在体系内话语权太高,整合颇为不易,所以腾讯征信退而求其次, 8 月率先上线的将是手 Q 资源,而即令坐拥 3 亿实名认证用户,缺少了微信的顶级资源,冷眼看去仍有些异样。

   2 、交易数据仍付缺如

   腾讯的强社交关系链,在活跃和粘性上超过电商,但有效交易数据明显不足。微信支付的成熟晚于支付宝,微商又不争气,京东虽已归属腾讯阵营,但独立做金融的初衷不改,去年就对微信支付做过灰度发布,以强推京东支付,有金融业务 VP 甚至暗示在合适时机关闭微信支付,腾讯能庆幸的是,撑到了社交深度嵌入生活场景的这一天。

   3 、第三方合作

   马化腾一向认为腾讯“更适合做基础性、平台性、普适性的连接器”,而腾讯征信能否成为底层连接器,取决于它串联了多少第三方企业。之前腾讯有价值的交易数据大多来自微信支付,特别是开通了免密代扣的滴滴,所以未来合作主攻高频 O2O 、打通外部场景符合逻辑。在腾讯征信规划的首批特殊权益中,除了合作银行的信用卡在线申请,主打的就是旅游出行企业,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场景可能是婚恋交友领域。

   在社交红利进入收割期、微众银行出师不利、微粒贷等小微金融产品承压的大背景下,腾讯征信的亮相时机可谓恰到好处。

   企鹅和蚂蚁肉搏, G 点还是信用

   芝麻信用和腾讯征信作为两大互金体系对决的铩手锏,胜败已不是 PR 向的面子工程,而是关乎谁的用户和数据更有价值。

   这场较量首先是腾讯社交经济学与阿里交易经济学的全面对决。

   在中国,互联网征信没有美国成熟的 5C1S FICO 模型可用,因而建立违约概率评估体系是第一要务,表面上蚂蚁和腾讯旗鼓相当,芝麻有支付宝的 3 亿实名认证用户,其中 5000 万是优质用户,后者有 3 亿 QQ 实名用户,而微信即将进入战场。

   但真正拼的还是数据质量。芝麻信用宣称为旅游出行企业设计的风控体系效果稳定, KS 值为 25% ,腾讯征信则表示查得率、查全率、查准度上全面领先,而且籍由社交信息的引入, KS 值的跨期校验样本有 5% 的提升,这是相当惊人的。

   腾讯征信发挥了那条著名的社交经济学理论,即你的收入是你经常联系 10 个人的平均值,在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的社会结构里精准定义真实生活圈,这有助于找到芝麻信用从肾 6 等超前消费中无法识别的那群人。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腾讯对 Facebook “你的好友名单决定你的贷款”的活学活用,是朋友圈信用的一种中国式检验。

   对佳缘、百合之类的平台来说,微信朋友圈比芝麻信用更能为表面光鲜的白富美和高富帅“卸妆”,社交比消费更能勾勒人的真实生活状态,“自己约的炮含泪也要打完”不再是笑谈,这类数据正在支持腾讯征信开拓一条芝麻信用暂时无法染指的战线。

   从手段上说,中国互联网征信都是美国 Zestfinance 的翻版,后者善于从 FICO 低于 500 分的边缘群体中筛选出相对优质人群,拥有超级入口的芝麻信用和腾讯征信与此类似,拼的是谁拥有更多的第三方商业化场景。

   这也符合央行“数据来源于第三方,使用于第三方”的要求。

   对企业来说,授信源越多风控越完善,因此理论上对芝麻信用与腾讯征信都不会排斥。以旅游行业为例,芝麻信用的用户识别度是 60% ,腾讯宣称在 70% 以上,嘴炮可谓开足马力,但真相如何企业自有判断。

   这也引出了另一个决定性因素:技术。

   与蚂蚁和旷视科技的合作不同,腾讯征信依赖的是集团旗下的优图团队,后者深耕图像识别技术多年,拿过不少奖项,之前做过水印相机、天天 p 图这样的产品,给社交图片打上 LBS 信息等,也为易迅这样不成熟的电商研发过图片压缩技术,但要证明自身价值,还得借助于征信之类更严苛的金融场景。

   技术的演进有时也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开启实名认证 + 人脸识别 + 活体检测的流程繁杂,先要 OCR 身份证,接着刷脸,然后再进行活体检测,芝麻信用要求左右摆动头部,以顾名思义的证明检测者仍然存活,腾讯征信会让你说出一段数字加以唇语识别。

   对非金融性的第三方企业来说,这个门槛未免太高:

   首先,不管企业用户与互联网征信样本数据的重合率有多高,未经授权都不能为企业所用,所以企业运用互联网征信的前提是“大公无私”的将自有用户输出给蚂蚁或腾讯完成授权,这就变相推高了有效用户的获取门槛;

   其次,中国现时征信体系如同孤岛,银行对互金封闭,互金之间封闭,各方全力争取的都是线下企业,但因为各体系割裂,数据不能互为校验,存在误杀;

   最后,互联网征信较之企业的传统解决方案,未必有最佳的效费比,芝麻和腾讯都高举免费大旗,但是不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的阳谋还有待观察。

   从这个意义上讲,蚂蚁和腾讯才是互联网征信的真正赢家,未来的人们或许在某些场合需要用腾讯征信的技术证明自己在情感问题上的洁身自好,而在另一些场景中,则需要芝麻信用对自己消费能力的合适评判。

   有一点是肯定的,成熟的征信体系将释放巨大的金融衍生场景,势必成为腾讯和阿里斗法的新战场,再加上刚刚投资 Zestfinance 的百度以及同样申请了央行征信牌照的京东,这一桌麻将会打得很热闹。

本文被转载6次

首发媒体 搜狐科技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互联网金融与征信互联网社交金融互联网金融征信互联网征信平台移动社交电商社交电商模式社交电商平台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