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的抉择:如何安放百度外卖
+
- 文/小饭桌新媒体主编 袭祥德 记者 王艳 -
2016年百度接连爆发信任危机,从贴吧事件到魏则西事件,李彦宏亲眼看着自己缔造的帝国被千夫所指。
李彦宏面对的挑战当然远不止这些。今天咱们就谈谈摆在李彦宏面前的另一道棘手难题: 如何安放百度外卖?
2015年7月完成2.5亿美元A轮融资,却迟迟没有完成新一轮融资的百度外卖,正在走向一个命运的十字路口, 去还是留?
李彦宏曾经信心爆棚,承诺在O2O领域投入200亿;也曾犹豫不决,认为百度外卖不可或缺。
现在,或许他已经下定决心。“如果真的做不过,就不做,该做的决断也要做。”近日他在接受《财经杂志》专访时表示, 外卖的表现他并不满意。
几乎同时,百度文学打包10亿卖给了完美世界。而百度音乐也在去年底与太合音乐合并。不禁要为百度外卖总经理巩振兵捏把汗。
作为百度“航母计划”的重要一员,百度外卖的B轮融资进展不顺,面临着没有资方接盘的尴尬局面。最近,甚至有消息说,百度外卖希望在新三板流血上市。
自己掌控百度外卖,还是以合并的方式出售给合适的投资方?目前看后者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当然,市场上确实有对百度外卖有兴趣的买家,比如京东到家与达达合并后组建的“新达达”。
2016年5月,拥有百度外卖品牌的小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注册资本由2.5亿美元增加至5.38亿美元。
新的变化正在发生吗?
摇摆的百度
百度外卖现在的尴尬,是从2013年底百度控股糯米,启动O2O战略开始的。在那之前,是李彦宏最焦虑的一段时间。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除了搜索还能做什么?李彦宏很长时间在战略上并没有考虑清楚,于是91无线、糯米、纵横中文网等纷纷被收购进来,去填充战略空白。
据说之前百度曾经有机会入股美团,但由于对方估值较高而放弃,才转而收购糯米。技术基因的百度到底能不能做好O2O,或者是适不适合自己直接玩这个烧钱游戏,外界一直有不同看法。
O2O尽管是线上线下结合,地图当然很重要,但更需要极强的线下地推能力,而线下的管控恰恰是百度不擅长的。
2014年5月,百度成立外卖事业部,成为O2O业务的重要一环。一年以后,在O2O和外卖战争最激烈的时候,李彦宏宣称百度账上有500亿,要在O2O方面投200多亿,一时间舆论哗然。
外卖被认为是百度战略转型,连接人与服务的必争之地,对百度O2O体系拥有重大价值,可以成为高频O2O入口,拉动百度支付,并实现最后一公里交付。
但没过几个月,新美大合并后,百度外卖虽然拼命抢市场,已经在战略上被弱化。李彦宏的更多精力转向了人工智能和金融。
而几乎同时推出的百度“航母计划” ,与其看作是面向未来的生态布局,倒不如看作是为两年前盲目收购的一次纠错。
连李彦宏自己都承认,尽管收购了很多业务,但“近几年没有给用户提供一个真正创新性的新产品,没有给用户带来惊喜”。
百度外卖是“航母计划”中第一个对外融资的企业。但接下来这个故事已经很难往下讲了。
2015年底,一份百度外卖的融资计划书在创业圈和科技圈流传。这份B轮融资的计划书显示,在2016年Q1百度外卖将完成3-5亿美元的融资。
这份广为流传的融资计划书表示, 百度外卖的真正目标是打造千亿级同城物流平台和交易平台。
但这个故事并未获得资本认可,新美大、饿了么已经让格局基本确定的情况下,百度外卖被认为空间有限。
百度外卖总经理巩振兵曾表示,他们并非要赚取外卖的微薄利润,真正的价值是要自建一个同城物流平台。
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物流体系并非完全“自建”
红庙北里86号院前是一片建筑工地,穿过安全防护网搭建的工棚,是一家破旧的单元楼。走进地下一层右手边的房间,首先看到的是木门上贴的一张纸:厕所已坏。
玄关右手边就是杨明(化名)的卧室,一张铁架上下铺,一张木桌,床边的墙上贴着大望路的区域图,除此之外就是随处放置的行李和包裹,桌子上还零散放着几个外卖配送员的编码牌。
如果没有注意到门上贴着的一张“办公室 非请勿进”的字条,一定不会想到,这里就是百度外卖国贸区调度站点,杨明是这里的站长,负责百度外卖在大望路和万通中心两个区域的业务。
每天上午九点半,杨明会在大望路或者万通中心清点人数,万通中心的四十多人和大望路区域的七十多人都归他负责。
之后杨明开始给员工们开会,说一下送外卖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超时接单或者违规操作等。
结束以后他就会来到这里对着电脑开始一天的工作。点开微信里一个有41名成员的北京地区站长沟通群,输入:编制67人,全职67人,上岗60人,请假4人,休息2人……并把当天开早会的照片在群里汇报。
不过,这些信息并不是直接反馈给百度外卖,而是一家名为“十环易达”的策划公司。
在北京,百度外卖有十几家这样的站点,每个站点直接由私人公司承包,承包区域内产生的所有外卖订单,均由这些公司负责,十环易达就是其中一家。
在百度外卖的配送体系里,十环易达具有很大的自主权,所有的配送员工自己招募进来,培训后即可上岗,“就是认识的亲戚朋友之类的,想要做外卖,就可以招进来,我们也会在网上发布一些招聘信息。”杨明说,招聘时对配送员的要求并不高,年龄四十岁以下,有交通工具,并且会用智能手机,能满足这三点基本就可以上岗。
通过筛选以后,十环易达会根据员工的住址就近分配给相应的区域,通过这些公司招聘进来的员工就可以穿上百度外卖的制服成为名义上的“百度骑士”。
杨明的任务,就是监督所属区域内配送员的工作并及时解决突发问题。每天配送员上岗时就会点开手机上的GPS系统,在只有配送员才能下载的“小度骑士”专属软件中,点击上岗,开始一天的工作。
在名为“小度驿站”的后台系统中,杨明可以清晰看到每一个配送员的实时信息:上岗的具体时间,已完成单量,待配送单量,甚至点开系统中的地图,可以看到任何一位配送员的实时具体位置:在哪家餐厅,在做什么,行驶路线,一清二楚。
当用户在百度外卖下单时,外卖系统会根据LBS原则直接分配给就近区域的配送员,小度骑士就会提示配送员及时到商家取餐,如果出现用户地址不清晰、手机号码有误的情况,配送员就会通过微信和杨明沟通,杨明就会通过系统核实信息,实在解决不了问题时才会向百度调取用户信息。
小饭桌调查发现,百度一直引以为傲的自建最后一公里物流体系,其实并非完全自建,而更像是一种加盟制;由百度提供一套后台系统,分区域“承包”给线下团队的老板,由他们直接管理百度骑士,并服务于终端客户。
这与顺丰,或者是京东自建的快递配送系统颇为不同,顺丰、京东对于整个配送链条有非常强的控制力,都是自己招聘的团队。百度外卖则更多依赖合作伙伴,实质上是用利益捆绑起来的相对分散的骑士队伍。
因此,尽管百度外卖一直宣称要自建千亿级的同城物流平台与交易平台,在最后一公里方面提供良好体验,但在实际效果方面却事倍功半。
不可否认,百度的地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能够让百度外卖的调度系统不断升级和智能化,但缺乏直接控制力的物流系统,却可能给体验造成困扰,价值更可能打折扣。
合并或是归路
如果迟迟没有机构投资者对百度外卖伸出橄榄枝,那与上下游企业的合并很可能发生。
据小饭桌了解,两个多月前,京东到家与国内最大的众包物流平台达达合并。当时,双方就有意向在业务整合之后,对百度外卖发起收购。有消息说,新达达以及背后的红杉,已经与百度外卖有过接触。
但似乎现在看上去,并没有什么成果。从逻辑上来讲,新达达与百度外卖合并有其合理性,也十分契合百度要建立的一套物流系统的目标。
而此前,达达也尝试过自己的外卖品牌,结果铩羽而归,还遭到几大平台的封杀,导致业务发展遇到瓶颈。
假设,双方真有机会走到一起,相信饿了么、新美大会遇上一个十分强劲的对手。当然,这仅仅是假设。
但对百度来说,既然外卖无法做到第一,又大量烧钱,全面剥离也是迟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