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风险与监管:什么才是新金融模式?| 新浪C+
第二届新浪C+峰会今天上午在北京正式开幕。在上午的金融科技论坛中,嘉宾围绕新金融模式的创新、风险与监管等问题展开讨论。其中英凡研究院副院长杜艳担任论坛主持人,参与讨论的嘉宾包括社科院金融所所长助理杨涛、浙商国际金融资产中心首席运营官许耀�、京东金融副总裁金麟、众安保险副总经理吴逖、开鑫贷总经理周治翰。
变革传统金融:“不要只把互联网当做一个渠道”
杜艳:以前我们谈互联网金融,现在我们谈的是finctech。你们既有研究者又有一线的实践者,并且在座的各位都不是做传统金融的,你们认为Finctech和互联网金融,它与传统金融最本质的变革到底在哪里?你们怎样看这一场新的金融创新的?
杨涛: 说一些个人观点,今天论坛的主题是科技,金融是作为典型的对象嵌入其中。我们从研究的角度思考新金融和传统金融的时候,需要在逻辑上细微甄别一下。谈到什么是金融,我们可以看到可以从要素的角度评价,也可以从功能的角度评价。要素角度是一个金融体系:包括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等等。从金融功能的角度,一个金融体系可以做到的,包括这些支付清算、资源配置、风险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这样一些教科书中最简单的概念。 我们现在无非看的就是技术从功能的角度,从要素的角度对这些现象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进一步理解新金融,我个人觉得很难界定什么是传统金融和新金融,只有在技术影响下不断变化的金融。 这种技术带来的金融的变化实际上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大视角来看。所谓从需求视角来看就是新技术对于新经济社会组织方式产生的一种系统多元方式的挑战和演变,比如经济的智能化、分散化和社会组织的去中心化,一些小而美的智能的生产方式不断的演变,必然带来对金融服务方式的重要的共性的挑战。
二是来自供给层面,技术本身可以直接对金融运作方式产生影响。这里面可能是一些好的影响,比如利用低成本的一些技术方式,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搜寻成本等这样一些传统金融中的难题,实现了在一些金融百慕大三角地带可以行船开飞机了。但另一方面,技术可能也给金融带来一些新的挑战,一些潜在的风险。总而言之,谈新金融的时候,我觉得是来自于这两个层面共同对现有金融的变化产生的影响。
许耀�: 我以前在金融行业待过,在贝莱德,大家知道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但大家不知道它用一套软件管理着全世界100多万客户8万亿美元的资产――贝莱德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是有两个支柱, 一个是科技的力量,power到power,计算能力、储存能力都超过了10的9次方的地步,这是一个神奇的数字。 地球的10的9次方就是银河系,很多10的9次方都是从量变变成了质变 。这是科技的力量。
二是服务的力量,我总结了一下, 它一定是要连接服务,连接后要提供内容服务 ,之后是整个硬件服务,接下来通过人工支配形成软件服务,接下来就要把它变成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参与我,我也可以参与任何人,但最终的形态,而是协作创造价值而不是利益冲突,这是未来金融很大的趋势,一个是科技的趋势,一个是服务的趋势。
金麟: 我说一些我们具体做的事情,比如我们知道京东白条是京东金融的明星产品。金融白条的风控,传统银行信用卡中心通常是40到50个金融变量,构建成一到两个风控模型,而且这些风控模型基本上是比较想像的,只是银行有不同的金融策略。但现在金融金融前端,经过我们两年多的演化和不断的提升,现在我们的模型一方面覆盖金融数据,包括银行做信用卡审批时用的一些数据。同时包括这个人在京东电商场景留下的一系列的数据,包括浏览数据、购买数据和地址数据,地址数据也是实时更新的,包括搜索等一系列的数据。我们还有其他一系列的数据入口,能够获知它在全网的浏览数据、搜索数据等等。我们现在的风控模型有一万多个风控指标,通过机器学习的方式,现在生成了超过200个风控策略。这些风控策略不可能每一个都类似于银行信用卡中心的风控模型那么强,但各个子模型互相强化和验证,对于我们未来的长期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信用风险的定价能力,长期内更有效,或者说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个全新的不同的解决方案,我们还是更有信心的。
杜艳: 我稍微打断一下,很多的听众是偏IT和科技的,能否翻译一下,用一两句话说一下,刚才您也插播了一个很好的小广告,介绍了京东金融风控,它和传统金融区别到底在哪里?
金麟: 传统金融用有限的人力智力处理有限的变量数量,但随着我们可以获得的变量,风控指标已经从几十个变成上万个,这时候我们的风控能力已经不再适用传统的统计回归模式建模,更多用大数据的模式,用机器学习的模式,让机器自己找出相关性和验证相关性,最后可以把这些东西进一步整合,这背后的技术是两部分。算法有优劣,一开始算法优劣不是主要的因素,但相反数据和应用场景是主要因素,数据是输入变量,场景是反馈机制。所以,在整个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上也是一样,首先要有大量的输入。京东金融,我们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但我们放贷款,因为我们大量的X进来以后需要有Y,我们形成一个自循环体系,有大量的风控变量同时有自己的应用场景,信用风险管理和消费信贷场景,我们的模型就能不断的往前快速演化。
杜艳: 它的数据来源和风控方式和传统金融不太一样,更多依赖于算法和数据来完成。
吴逖: 第一个不同, 在传统金融中很容易把互联网当成渠道或者是获客的工具,我们理解中互联网金融要首先能够把互联网作为一个生态作为一个生活方式,一种技术手段和金融做连接关联。
我想和大家说,金融其实是一门技术,确实它还离科学有一点差距。所以我们讲到金融科技的时候,其实它是金融这门技术和科学领域新的发展,既包括硬件、软件,整个互联网环境的变化相关联的一门新学科。我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比如我们上个月刚刚开始,众安在做的关于物流车,高速公路自动后付费产品,这个产品在整个运用过程中贯穿了从OBD技术、OBU技术、ABU技术,以及包括整个技术的关联,连起来,才有了后面这个工具。所以它是一个金融技术和科技技术的结合。
现在我们开始利用走路积步,作为健康险计价指标,这是一个物联网技术,人也是未来的一部分,物联网技术和金融定价技术的结合。现在我们在线上销售的二手手机的碎屏保险。
杜艳:可不可以不举例子,就说您对新金融的变革的认识?
吴逖:刚才讲的就是例子, 必须是金融技术和科学技术的结合,而不只是把互联网当做一个渠道 。
杜艳:周总,我为什么让大家谈创新,在谈互联网金融的时候,大家会冒出一句话,金融的本质没有改变,那你改变的是什么?
周治翰:第一,金融的本质是风控,大家都有共识。第二,同样的事情,我们换个方式去做,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所以,变革在组织方面。 金融服务的组织形式上产生一种变革。2000年左右有一股电子商务的风潮,大家都强调知识管理,强调企业组织结构从大型的企业集团变成了虚拟组织。当前在金融服领领域,我们观察到类似的趋势,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演进,很多有优势的个体结点通过网络的方式组合起来,共同为消费者提供原有的,需要靠银行等等大型组织来提供的服务。打个比方,很多农村的小贷公司很贴近客户,但他们缺乏资金来源,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不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方式把一个个的把自己有独特风控优势的结点整合起来,让他们共同发挥作用,这是在组织上我们做的一些尝试。目前看效果还不错。
第二点不同,对大家的生活是减少了焦虑。在企业申请贷款,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申请下来,不知道资金什么时候能到位,不知道利率最后定多少价,但随着这种技术水平的应用,所有的申请的进程大概是以什么样的价格和时间到帐,为企业管理效率带来大大的提升,大大降低企业本身的经营成本。
杜艳:刚才在他们的介绍中,我们既看到了一些新技术的驱动,同时又看到了在产品创新中,确实不是传统的金融思维在设计产品,这种创新包括了金融的三个层面:金融是金融的资金端,金融的供给需求端,融资端和金融整个的风控,金融是这三个核心。你会发现,由于技术的驱动在这三者方面,获客方式、风险管理方式、组织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全新的变革。
带来红利的同时,如何看待随之而来的新的风险?
杜艳: 大家知道金融业本身有非常强的特点是附外路线。金融会产生一个非常强的外部叠加的效应和杠杆效应,由于技术的驱动,技术给我们带来很多的风险识别和发现的便利的同时。由于技术的驱动是否也会带给我们新的滋生的这些风险,我们怎样看它带来红利的同时,有没有一些需要引起我们警惕和防范的东西?所以,第二个关键词风险。首先请杨老师。
杨涛: 风险本身就是金融最核心的要素和最基本的功能,理解新技术和新金融风险的时候需要有不同的视角。一方面我们讨论新技术对新金融的影响,就纯粹的金融技术层面可能有一些风险判断。另一方面,就这些技术可能带来的制度和规则变化,可能有另外一个层面的风险判断。
前一层面的风险判断,无非是我们对于金融风险进行甄别和量化,在甄别和量化的细分过程中,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还是非系统性风险。从系统性层面来看,过去威胁金融稳定的主要是一些大而不倒的机构,但是在新的这种网络时代,出现了大量的,虽然整体规模有限,但是连接众多的结点,众多的小客户,众多长尾人群的这样一些新金融的服务模式,这里会不会产生网络传承的效应,这在系统层面面对新金融挑战有不同的甄别。
从非系统性的角度,传统对金融风险的关注,在新系统的挑战下往往产生一些新的问题。过去金融业经常说KOIC、AML反洗钱,这样一些问题在新技术的冲击下会不会产生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在这个过程中,新技术带来一种双刃剑的效应。一方面它确实提高了效率和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和新的风险,正如现在我们谈到互联网金融的时候,在本世纪初以来,新技术在欧美资本市场上,高频交易发展非常之快,这里面对各国来说都是双刃剑。
从这个层面谈的不是金融风险的可控和非可控性,而是好金融和坏的金融,这里引入了市场伦理的概念。因为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所谓脱离实体的现象,所谓金融的自我游戏,资本追求利润是天然的,那么引入了新技术之后,能否加重这种矛盾,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简单举一个例子,历史上我们知道,最早出现金融齐国的管仲,就是资本市场的炒作者;最早的孟尝君还是放高利贷的。这种金融本源的问题,能否利用新技术来解决而不是加重,这是我们考虑的另外一个层面的风险问题。
杜艳:杨老师主要从制度和宏观层面分析了它面临的一些不确定性和风险,这些技术还可能带给我们哪些风险是我们需要去警惕和防范的吗?
许耀� :谈到人,三大风险,战争、天灾和金融风险。 几百年来,金融风险有四大类:货币风险失控、信用风险失控、杠杆使用失控、流动性管理失控。 很多人都说金融风险是三大风险如何有效的规避和管理?从货币供给,2008年以前有超过50种数字货币,2009年提出了区块链之后有一千多种数学货币或者是科学货币,我们提到的去风险的观念就是去中心化,已经有一千多种货币,而且都是定量供给,不是无限供给的货币。
信用,去中心化就是去信任,中心化成本非常高,过去两百多年来所有的风暴都是政府造成的,政府是唯一的中心,所以去中心化是一个服务,它可以去掉中心的风险。
流动性和杠杆的使用,它必须通过协作,过去我在巴克莱工作的时候,巴克莱参与了一项计划SAVE,这家公司成立了3年后,全世界最大的50家金融机构都参与了,SAVE去年开始参与了一项交易化的实验,把会计师、律师、保管银行、金融监管机构、法院都联系到这个区块链上,这个区块链是一种多中心化,这至少是金融去风险的第一步,让这些金融信息可以充分的披露,能够进入良性循环的回馈机制。我想从这四个方面,可以有效的在未来几十年内,慢慢让监管、风控智能化。
杜艳: 刚才许总提到了区块链和去中心化,这是现在非常热门的一些词。但我想问,金融本身发展到后来,尤其是在近年的一些趋势中是慢慢走在了中心化,包括央行、三会的建立,包括一些大的兼并,你会发现金融出现了大而不倒的担忧。过去几十年中,金融随着贸易和经济的发展在走向不断的中心。但区块链技术给我们提供了去中心化的想象的空间。 在一个去中心化的世界里,它是否会滋生新的风险?对全部以中心为起点建立的金融架构,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因为金总以前是做研究的,您是否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分享?
金麟: 包括去中心化、区块链、比特币和P2P一度被认为带来了一些超越金融规律之外的现象。但我的观点不太一样,这一轮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一开始互联网金融2013年初期,主要的动力是监管套利。当互联网金融活动开始在新技术、新条件下、新平台上开始展开的时候,监管需要重新识别和重新定性,比如发现新大陆,新大陆上怎样建立政府的治理结构,治理结构是英国式的,还是更加的民主化,更多的纳入原住民或者新移民作为它的一员,而不是按照两院制。这一系列的结构设计是需要重新规范的。但我们看到2015年10部委意见基本上就是比较标准的金融监管思路格式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完成后,我们看很多东西落地以后,基本上金融的本质已经非常清晰了。比如比特币,它只是一个货币,它只是类似收藏品的价值,像火花和邮票,它有一定的小众市场,但不是货币,它不具有一般等价物的性质。比如P2P,把它拆分成线上申请入口更恰当一些,在一些更强金融属性的牌照下运行,它的ROE可能更有效。在美国我和一位交流过??你们100亿美金的资产,按照传统银行的0.8%的ROI,你们现在应该盈利是接近100亿美金。他们说我们现在还不盈利,如果我们这样做会被认定为银行。但我们看看它的估值,2倍PB,基本就是好一点银行的估值。
回到本源,从初期的监管套利,监管成本趋于一致的背景下,我们看到每个模式的长期的有效性。为什么我们需要监管?因为负的外部性是整个金融监管的大的背景,因为我们知道银行为什么需要有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你没有资本金就把钱放回去,万一你垮了会拖累一批的同业。
2008年以后很多银行被迫进一步提升它的资本要求,因为发现2008年以后,2007年的时候,大家看到银行整个资本充足率仍然不太够,因为你冒得风险太多了,像海外券商也是,一个海外券商杠杆率30倍,中国的券商杠杆率3倍,我们看这种金融扩张风险太多了。我们回过头来看,线上放小贷、放类贷款的机构,是否背后有充足率保证偿付承诺,如果没有的话靠什么来保证,如果你自己出问题,如何负担外部的流动性。这时候我们会想到有一些东西需要重新按照现有的整个风险架构来重新组织的。
我们承认互联网金融的主语是金融,包括承认金融的核心能力是不可回避的,包括承认金融监管不可回避。
杜艳: 也就是说,它的风险实际对于传统金融,你觉得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区别,他面对的风险他同时也要面对,所以需要传统的架构去监管。
金麟: 线上放贷款和线下放贷款需要对业务关系进行做对比。
吴逖: 可能我们做保险是要跟大家不大一样的。第一个问题是金融风险和技术风险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去年已经发生了几次了,互联网公司线路被挖断宕机,就是说系统本身带来的便利性、可扩张性和传播性大幅度增强,但是同时金融风险本身的风险还在,这两个东西之间产生的问题是乘数效应,甚至一个硬件故障都有可能酿成风险,迅速是几何级数的膨胀。
技术本身把风险都改变了,已经不是以前那个风险了,对金融产品本身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自动驾驶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可能大家都会意识到,它对车险未来的影响会是非常巨大的。现有的车险所有的经验都是依据于以前几十年内燃机汽车和人工驾驶的时候所积累的风险管理经验。但是这两个新技术的叠加,使得车不再是一种人控制的设备,而是一个自动化设备,以及车不再需要修理,车就像手机一样大部分都比较了易损件。所以这只是在保险领域的一个例子。
在银行业里面会不会油桐样的例子?我相信是一样的,就是由于风险本身被技术所推动和改变,已经不是原来的风险,原来的产品和风险的依据标准完全失效。
杜艳:也就是说 风险本身可能要重新定义内涵、边界和外延。 周总你有什么感受?
周治翰:我想其实对于本身它所服务的人来说,一方面降低了我们生活的不确定性,减少了很多的焦虑。但是另一方面,任何对于风险的定价,数据的收集都是对于隐私的侵害。它通过各种途径来收集,为什么你这个可以精准的定价?比如我可以识别你这个支付是你自己进行的,还是又说可能被盗用的,就是要收集你的位置信息,是不是在你常用的位置上用你常用的设备在你经常用的时段进行活动?
相反的一方面,就是你说日常活动的这些轨迹是被你的手机所记录的。你日常的这些行为的习惯,是在被记录的。如果这些习惯被泄漏,会带来什么样的情况?以前在这种中心化的管理形式下,这些数据可能都是在电信公司或者是极少范围内的数据保管机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很多的软件都会去主动收集你的位置信息,收集各种各样你的信息。当然我们现在Android系统可以去关闭这些权限,但是有一些软件关闭了这些权限就用不了,所以这是一个双刃剑。在另一方面,我们要更加对信息安全的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
杜艳: 我就是看到新金融的驱动力的核心,如果说传统金融围绕的是资产负债表的两端在构建的话,新金融实际上大家在说,未来可能有Banking无Bank,它围绕的核心是数据。同时也带来了就像周总说的双刃剑,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无限的抓取数据的时候申请和捕捉数据的同时,但是确实对于个人隐私保护,对于个人的信息保护提出了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这就引申到了我们下面的一个问题,我想其实监管确实对于他们来说,你会发现在新金融的发展过程当中,它挑战了很多的东西,包括既有的规则,既有的法律,乃至现在整个的监管架构。中国实际上也确实正在调整这个监管的改革,一行三会未来的治理架构,我们当然还没有明确的框架,但是确实新金融的发展为他们带来了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谈监管:减少监管套利,做到有效性提升
我想听听各位的观点,就是说我们看到我们要去保护它,我们要去发展创新,但同时它也确实在滋生和诞生了很多的风险。如何既来保护创新,又来有效的控制风险,做好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监管应该何处来着手?
杨涛: 时间有限,我简单总结几点观点。最后落到监管有几个方面想表达的:
第一方面也是老生常谈的,从主体监管到功能监管。这个虽然过去说得比较多,但是做得不太够。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就在新技术导致传统金融机构跟新金融机构边界越来越模糊的情况下,所谓谁的孩子谁抱走越来越难了,因为我们搞不清楚是谁的孩子。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大家共同来养孩子,来处罚有毛病、有问题、不规矩的孩子,这是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像刚才周总谈到的如何实现效率与风险翘翘板的平衡,这个是重中之重。这里面需要扭转过去很多不一定完全正确的观点。比如说风险是不是越低越好?不是的,如果这里面出现刚性兑付就可能出现定价的扭曲。换句话说,金融交易是不是效率越高越好?越实时越好,这个不一定,有的时候可能会带来一些难以逆转的风险的蔓延。
第三今天中国金融监管面临的问题,既有传统的金融业所面临的新技术挑战下的问题,也有大量的金融民间问题,这是我们必须要予以甄别的。
第四在监管过程中可以充分引入新技术的利用。比如说英国的FCA,我们都知道在谈所谓RegTech的概念。
第五中国的监管部门被赋予了更多的监管职能,因为监管本身很大程度上要进行风险最小化防范,与此同时还赋予了改革等等很多目标。比如说证券监管部门除了要市场稳定,还要支持贫困地区,要支持国有企业。银行除了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还要支持某些可能会产生坏帐的特定领域的一些业务。
所有这些,我觉得未来是需要进一步梳理的。尽管部门负责的就是金融监管,改革的任务可能一定程度上需要剥离。
杜艳: 监管归位,我们看看许总怎么看的。
许耀�: 监管来讲,中国的银信证保社基六个主要的交易主体在未来的10年、20年会进一步收紧,因为要避免套利。金融会出现风险,就是因为出现套利空间,而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政府套利、金融产业套利、实体产业套利、个体企业套利,甚至是个人投资人的套利。巴塞尔三未来规范这些套利的产生,第一个就是金融机构要有足够的风险资本计提,第二个要完善内部控制系统,第三个要充分的披露市场纪律。面对未来FinTech的冲击,这三个支柱可能会进一步改变,风险计提会改成风险转移。
举个例子,金融风暴发生以后,全世界十大银行都快倒了,但是有一家金融机构规模瞬间增加了两倍,从2万亿美金变成4万亿美金,转移风险。让承受风险的人去获得报酬,去套利,不要让那些不承受风险的人取得报酬,这样整个金融市场就会失灵。内部控制改为智能控制,内部控制的是中心化的,不是一个普适价值,不是一个智能控制。未来的FinTech发展以后,在监管这一块必须兼顾到智能控制。我们讲市场纪律,是单向的,是披露的,必须升级到市场协作。参与者双方,利益冲突双方,监管还有一些协作服务商必须把市场激励升级到市场协作。
我对于FinTech的未来非常看好,尽管这中间过程还是会有非常多的奇奇怪怪的风险产生。但总体来讲,我们会有更棒的一个监管环境。
杜艳: 金总怎么看?
金麟:其实监管不单单是面对FinTech这个领域的风险,其实在传统领域的挑战甚至更大。因为在分业监管这个框架下,仍然面临着可能同样类别的业务,不同业务主体下做的事情其实监管成本是不一样的,因此导致存在着巨大的监管套利的空间。国内有很多银行,国内也有很多的券商,基金的资管子公司做了很多类似监管套利的事情,也赚了不少钱。实际上整个作为监管是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不能为的可能就是更多的事务性的东西,更多的承担一些更复杂的,比如说像前面讲到的一些改革方面的职能。但是另外一方面,监管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基本厘清、拉平每一个渠道的监管成本,特别是从事比较接近业务的监管成本,使得监管套利的空间因此能够有效降低。所以我觉得,这个对于监管来讲仍然是一个需要做的大量的部际协调的事情。无论是说一行三会真的有合并的可能性,还是说一行三会有大量的经济行为,外部的风险控制实际上还是取决于监管套利整个环境不断优化,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杜艳: 减少监管套利,做到监管有效性的提升,做到监管公允。
金麟: 在不同渠道上存在的类比的金融活动监管程度是类似的,风险越大的活动监管程度要越高。
杜艳: 吴总怎么看?
吴逖: 如果单纯从保险行业来讲,是对互联网金融或者新领域是最支持的,而且是最早有明确政策的,一直都是鼓励开放,而且有明确的政策的指引。所以我们应该说,活得还是蛮开心的。第二个我想说的是,作为中国的金融特色,很少有一个国家在讲金融的时候把保险撇在外面。如果今天我不来,在座的诸位讲到金融这个市场里面肯定多半还是保险这个话题。而保险作为主要的金融工具之一,在中国目前的占比太低,而且各位在谈金融的时候,很少考虑保险是主要的风险管理工具,而且几乎是最后一道防线。
我想在未来大的监管体系里面,还有包括现在政府在做的很多引导和转型里面,保险都是作为金融监管整个金融体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员,而这一点也是希望整个金融行业需要重新学习、了解和理解保险作为一个金融工具本身所有的作用和意义。
杜艳: 也就是说监管要加强学习。
吴逖: 我们都要加强学习。
杜艳: 周总怎么看?
周治翰: 其实我们从最近出台的一些监管的政策可以看到两个趋势:第一就是基于信息披露的监管;第二就是基于行业自律。特别是最近8月24日网贷的细则里面明确提出了行业自律组织在监管中所发挥的作用,其实我觉得这个是比较符合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的。通过信息披露,通过行业自律,实际上是在减少投资人和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可以把原来的一些不透明的信息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公之于众。比如说一些具体的本来视为机密的一些机构的具体运行情况、杠杆率等等。这样一来,其实可以大幅度的减少监管的成本,同样监管在当前的情况下也是要基于数据的监管。之前我们做过很多尝试,比如银监会的监管。在互联网领域也是对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就是怎么样用好这些数据,基于大数据开展监管行为。
杜艳:实际上监管本身的工具箱可能也会因为技术而发生一些改变,包括比如引入一些新的监管机制,像英国和新加坡已经在施行的Sandbox这些东西。因为时间所限,我们只能进行一个在短时间内有限的风险和互动,我看到提示的时间已经到了。
今天我们整个的主题实际上谈的是未来,我相信谈到未来的时候都是一个令人非常兴奋的一个词,因为人类本身我们存在的所有价值和意义就在于我们要重塑今天,我们要重塑未来,这是我们存在的所有的意义。我看到背景板上一直闪耀着一个浩瀚的星空和宇宙,这让我们充满了期待。站在研究的时点,其实我们发现,我们兴奋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在于一个新的技术,在移动互联和真正的移动互联网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世界和空间,我们不仅仅活在原来的物理世界和一维的空间,我们还有另外一个虚拟空间。包括我们人类本身,人类以前就是一个有机物,就是这么简单,当然也不简单,因为人类本身就是不可捉摸的。但是未来会发现,我们已经远远不能离开我们现在所附带的另外一些设备,包括各种各样的智能终端,这些实际上会成为我们未来不可取代的人的本身的一部分。当这些全部都在发生改变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未来的世界,包括既有的世界中很多的定义和内涵都需要重新去寻找,重新去定义。包括什么是货币,央行已经提出了数字货币,那个数字的框架跟原来已经完全不同。包括什么是银行,什么是保险等等,你会发现,我们既有的理论不够用了,我们既有的知识不够用了,这个给我们打开了一个非常兴奋的一个空间,也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