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购物”成主流,今年双11“猫狗大战”更激烈
双11”自2009年举办以来,已成为电商繁荣的重要标志和推手,作为最火爆的电商大促节点,经过八年的沉淀,已经形成阿里与京东“两强争霸”,其他垂直电商平台、O2O项目跟进的电商格局。
2015年双11晚会上,阿里邀请了冯小刚导演、湖南卫视“快乐家族”担任主持,笑靥如花的女主向世界宣布要任性买买买。“狂欢节”成为双11的代名词。然而,双11的激情退却后,焦急等待发货却成为了剁手党们的常态。
今年京东跳出了全民非理性狂欢购物的套路中,主张通过“好物低价”,尝到消费者理性购物。当然,理性往往意味着消费者要冷静、克制、谨慎,这似乎与电商平台追求GMV以及商家希望被疯抢相冲突。那么京东为什么敢于给躁动的双11狂欢节“降温”呢?理性购物理念指导下的双11又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一、今年双11处于消费升级趋势下,网上购物越来越理性
打折、促销是历次双11的主旋律,以往很多消费者等着在双11这天购物是为了享受实惠。随着新中产阶级崛起,90甚至95后群体成为大众消费品的购买主力;越来越多的商家涌入双11促销阵营,采取线上线下同款同价的策略,这也使得过去那种线上买打折商品、线下选购大宗消费品的消费习惯正发生转变。
用户在选购中也从价格敏感型向品质敏感型转变,品质不入用户法眼的商品即使降到“跳楼价”而不会动心,而自己看重的品牌则会想尽办法拥有,甚至把品牌当成自己的品位的“标签”。年轻人更在意的是所购买的产品有没有逼格,可以拿出来在社交网络上晒一晒,考虑同一个粉丝圈层中的人群是不是气味相投?
易观发布的《中国网络零售购物节消费者行为专题研究报告2016》表明用户正呈现“重计划、重需求、重服务、重品牌和重价值”等新特征,必要性与匹配度成为用户下单的主要考量依据。
电商繁荣所产生的影响是:一方面是消费者正变得越来越理性,很难再通过快乐营销或娱乐化氛围的“催眠”;另一方面用户购买便捷度大大提升,突破了PC端及手机App限制,可以在手机QQ、微信、公众号中直接成交。这让消费者在网购中更倾向于选择自己信赖的、体验更好的平台消费。
二、与冲动消费分庭抗礼,“理性购物”成为双11一股清流
今年双11阿里依然延续去年的主题“全球狂欢节”,除了天猫双11晚会外,提前半个月邀请各大品牌商家以及明星艺人进行直播预热;淘宝平台还搭乘网红经济红利,让买家“尽情尽兴”地购物。
然而,双11所带来的冲突消费固然能刷新电商平台的交易额,制造一时的眼球效应,对网购体验的提升并无助益。与阿里打造营销狂欢盛宴不同的是,京东把“理性消费”上升到战略层面,在落地理性消费做了周密部署。
京东双11把双11节变成从10月26日启动的“双11购物季”,在11月1日的“超级秒杀日”成为首个促销高峰,鼓励用户在购物季中进行选购,并享受相应的优惠,而避免在双11当天集中抢单而造成发货延迟现象。实际上,电商的“双11效益”已经前置,单纯追求“一天狂欢”意义并不大。
三、消费升级与购物体验相捆绑,越来越成为双11决胜的杀手锏
狂欢不仅仅是以为的鼓动不假思索的买买买,更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纵观双十一的这几年,每年的双十一都充斥的狂热的失去理智的抢购。这并不是一种健康的购物体验。
随着整体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于消费的观念也开始从最开始的一味追求低价,转变到更加注重消费的整体感受。这是消费升级的一个讯号。而狂欢并不能让消费良性的发展。冲动购物所带来的后遗症,诸如:质量差、假货、物流、售后等一系列问题,严重的拉低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而理性健康的购物环境,才能让消费者健康的消费,将购物变成一种愉快的体验。
因此,从用户体验角度,消费者在双11购物季无非是希望购买到正品低价商品,以及享受到更加舒适的购物体验,因此,“理性消费”既是基于京东深厚的优势,也顺应了消费环境升级的趋势。
结语
双11对于商家、平台、消费者来说都是一次购物盛会,阿里与京东及其他电商平台之间博弈,直接促进了电商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根据以往的经验,互联网风口年年在变化,每年双11都成为新技术、新营销的试验场,并对来年的互联网产生深远影响。今年双11京东顺势提出“理性消费”,回归到电商平台为用户提供优质商品和便捷服务的本质上来,得到越来越多的用户认可,有望改写整个电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