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小文|流动的盛宴――致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成年礼”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洪小文|流动的盛宴――致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成年礼”

流动的盛宴――致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成年礼”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

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 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洪小文

“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这句话是大作家海明威写在《流动的盛宴》一书扉页上的题献。如果把“巴黎”替换成“微软亚洲研究院”,那么这句话或许已镌刻在许多人的人生扉页上。

11 月,微软亚洲研究院迎来了她 18 岁的“成人礼”。我们没有举办盛大的庆祝仪式,而是邀请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与我们一起回忆研究院成长的点滴,检阅研究院的里程碑与新鲜成果。这些客人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都曾是研究院的一分子。他们一度为研究院的起步与发展而竭尽心智,后来,他们或是活跃在中国 IT 产业的风口浪尖,领导着一支支更大的团队;或是游弋在中国计算机学术领域的前沿,教育着一批批卓越的人才:他们都在为达成事业理想而努力着。但,无论他们身处多高的位置、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培养了多少人才,直到今天,他们仍以曾在这个世界级的研究机构工作过为荣。

在不少已离开研究院却仍难舍研究院情结的老友倡议下,微软亚洲研究院院友会于 11 14 日正式成立。当我身处院友会活动现场,看到曾经的战友们那一张张熟悉的脸,突然感到时间过得好快。不知不觉中,研究院已从一个初生的婴儿成长为健壮的青年,而我从沈向洋博士手中接过院长的接力棒,到现在也已有九年。

   洪小文|流动的盛宴――致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成年礼”

   成长三重奏

   回顾研究院的成长历程,对我来说,最深刻的感悟有三点。

首先,最了不起的事是研究院与中国一起成长和壮大。过去十八年可说是对中国经济以及科技而言最重要的一段时间―― 1998 年我和几位朋友回国筹建研究院时,中国 GDP 刚刚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而在两年前,中国 GDP 已迈过 10 万亿美元的门槛。在此期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成功举办了史上最成功的一届奥运会,还开启了载人航天与探月的伟业。而从产业来看,十八年前 IT 产业在中国 GDP 中的比重 4.8% 而近年来,根据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信息经济对中国 GDP 的贡献率 已接近 60% 。一 批拥有国际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崛起,并跻身全球互联网公司市值排行榜的前列。在某些应用领域,中国的发展水平甚至超过很多发达国家。飞速发展的中国为研究院提供了人才的沃土、合作的平台与交流的窗口,让研究院在进行各种前沿探索时更从容、更自信。

其次,研究院成立时的初衷是,发现和培养本地优秀人才,激发他们的才智与灵感,将来自中国的研究成果带入世界级学术舞台,并通过微软的产品影响全球用户,进而打造全球顶尖的 IT 基础研究机构。我们实现了这个目标――尽管研究院起步时,国内 IT 产业才刚有了雏形,对计算机基础研究而言行业的资深领军者相对比较少。甚至在我们创院之初,并非每个人都对未来抱着绝对的信心,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从无到有建立一个世界一流的研究院,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艰巨的挑战。但让人欣喜的是,我们很快在全球顶级学术会议与期刊上崭露头角,并且通过与国内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将我们的经验、心得与他们分享,从而携手整个中国计算机学术界一起走上了国际竞技场。正因“万事开头难”,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后来,当我们真正被世界所承认时,所结出的果实尤为甜美。

第三,对“初心”的坚持,让研究院始终都充满了创新的激情与活力。研究院的初心是什么?筹备阶段,比尔 · 盖茨和里克 · 雷斯特( Rick Rashid )博士(微软全球研究院体系的缔造者)为我们确立的宗旨是:推动整个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前沿技术发展;将最新研究成果快速转化到微软的关键产品中,以帮助用户改善计算体验;着眼于下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究,助力微软实现长远发展战略和对未来计算的美好构想。这三大宗旨意味着,研究院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对社会、对公司、对人才的责任,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十八年来,三大宗旨被研究院一支支团队不打折扣地贯彻,故事和传奇也得以延续。

在推动整个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前沿技术发展方面,我们让来自中国的智慧在国际学术舞台上频频闪耀。我们也得以与政府、教育机构、产业伙伴携手,在中国与国际学术界之间搭起了一座座沟通的桥梁。研究院对于微软产品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几乎每一款产品都留有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烙印,从早期为 Windows Office 等核心产品贡献研究成果,到近年来为 Kinect Azure Skype Translator HoloLens Cortana 和小冰等人工智能产品输送智慧养料。基于研究院而生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则创造了范例――一个在中国逐步建设、职能完备、分工清晰的研发基地范例。我们孵化的不仅是下一代革命性技术,更是输送了大量先进的团队与优秀的人才。如今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的研发范围涵盖软件、服务与硬件等全业务链,且在北京、上海、深圳、苏州等多地拥有分支机构,员工数量超过 3000 人。再加上十八年来我们构筑的生态圈伙伴,以及我们遍布世界各地、不同行业和领域的院友,可以说我们完美实现了区域、公司及人才的多赢。

在我看来,包括我在内凡是有幸在研究院工作过的人都很幸福,因为我们背靠的是有雄厚实力投入基础研究的微软――很多公司没做基础研究的原因,用老话来说就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微软亚洲研究院建院伊始,我们所从事的便是着眼未来的工作,但这样的工作,却不是任何一家企业都有能力支持的。况且,比提供资金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自由的共享平台。今天,研究院在包括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多元学术领域所建立的权威性都要归功于公司所架设的广阔平台。

作为管理研究院时间最久的一位院长,我还体会到,成长的过程中不是只有收获,也时常伴随着“成长的烦恼”。举例来说,这几年来,随着国内的产业发展和学术研究的环境越来越好,围绕人才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坦率地说,研究院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难度比初成立时大得多。然而,我想我们之所以成立研究院,是希望和国内所有的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参与者一道,将中国信息经济的饼做大。起初这张饼比较小,我们所占有的比例就相对多一些。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和中国信息经济共同腾飞的今天,这张饼已变得越来越大,我们所占的份额自然便相对减少,这是正常的、也是理想的局面。毫无保留地说,我由衷地希望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每一位共事者都能在一个更长的周期里与微软、与中国一起成长,但对于离开研究院的校友,无论他们接下来选择了产业界还是学术界,或者去实现创业梦想,我们也会给予理解和祝福。同时,我也会从管理和文化的角度,尽最大的可能赋予研究院以更大的“磁性”,使之能够对人才发挥更大的吸引力。

   洪小文|流动的盛宴――致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成年礼”

   激荡多元人才乐章

经常会有人问我,如何管理智商密度如此之高的研究院,可简化概括为四点:确保环境自由,鼓励跨界交流,合理评估绩效,多元与包容。

确保环境自由。 能够成为研究院一员的人,都无一例外地高度痴迷于技术探索,并对技术充满乐观和信仰。他们可以为解决一个疑难、克服一个障碍而不眠不休。他们所看重的,是创新层面的“绝对自由”。我欣赏并支持这一点,不仅如此,我还会鼓励同事们去尝试更富有创造力也更有可能失败的研究,而不会因为某个课题看上去成功的希望渺茫而去叫停或否定它,因为对于基础研究而言,每一次尝试的失败也是一种收获。在研究院,没有所谓的“长官意志”,只有一个个成员的自主选择。另外,自从担任研究院院长以来,我总是很欣喜地看到团队、研究员们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追随自己的理想去选择研究方向、确立研究目标。对于年轻的研究员而言,常常充满了对成功、对证明自己的渴望。从过来人的角度,我充分理解这些想法,因此我必须确保他们可以按自己的选择、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下投身服从本心的研究。我会分享我的看法,但研究员有自由决定是否采纳。我很欣慰地看到,这些有天分的研究员选择来到研究院是在单纯的兴趣乃至“偏执心”的推动下,去制定他们的研究方向和工作计划。而正是因为这样,研究院才会变得更加成熟,并充满魅力。

鼓励跨界交流。 我相信,科技领域的伟大创新,时常来自于所谓“门外汉”的奇思妙想。研究院一直都在吸纳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英才。比如我们的院友徐迎庆,现在是清华大学 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教授 系主任 ,他本人精通艺术、审美独到,他热衷于探索如何把艺术与技术交叉融合,因此在文化遗产保护、自然用户界面等领域取得了不凡的成绩。跨界交流往往能给研究者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所以我常常与同事们分享,不要闭门造车、故步自封,向不同领域的达人沟通学习,甚至是接受专业人士的批评指教,这一点非常重要。科学一定是触类旁通、越辩越明。

合理评估绩效。 管理研究院最难的一点其实是评估绩效。一直以来,我们都鼓励伙伴们解放思想、挑战不可能,但多数情况下,困难的课题是一个个硬骨头,需要漫长的时间去一点点啃,而且整个过程中充满了未知数。那么怎么才能确保团队里每一个人都充分保持着不竭的驱动力呢?这就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和帮助团队里的每一个人,与他们共同探讨研究方向、仔细审验阶段性成果。当然,团队与研究员是否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正向的成长,也可以从产出成果的数量、成果量级、学界影响等多个维度去综合判断。

多元与包容。 我知道一些企业会在新员工入职时先对他们进行规范培训,就像是打铁具要先入范那样。这或许是有道理的。但在研究院,我们却不能这样做――要求全员整齐划一的军团式管理可能适合“制造”,却绝不适合“智造”。包容、尊重多元化的性格与习惯,这对激发研究者的创造力来说至关重要。在研究院,每位研究员的学术经历不同、专精领域不同、个性不同、表达能力不同,研究的课题也不同,更不用说年龄、经验等客观因素。所以作为院长,我认为多元与包容是出成果的一个必要条件――当然,研究员充分尊重和热爱基础研究工作则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原则。

最后,让我感到开心的是,刚刚“成年”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已能够凭借我们在技术方面的领先性吸引到真正有志以研究改变世界的人才――这种领先性体现在每年计算机科技领域最顶尖的学术会议与期刊里,体现在影响亿万用户的新产品与服务中,体现在依然留在研究院的同事和已离开却从未走远的校友的记忆深处……这是我们在过去十八年里点滴积累的最大财富。微软亚洲研究院也会始终让每一位院友们引以为豪,因为这里永远都是最执着于技术的一群天才,纯粹而专注地创造更大的影响与成果。套用文章开头引述的那句话,我觉得海明威口中的“巴黎”是一个印记,代表一种影响终生的生活态度,而微软亚洲研究院于我们也是一个印记,这是一种影响终生的求知科研态度。在技术流动的盛宴上,永远充满着活力、焕发荣光、源源不绝……

下面是福利时间:

为了让更多没来得及赶到现场的微软亚洲研究院院友能够参与到这次活动,分享人工智能的前沿趋势,微软亚洲研究院将以视频直播的方式对下午的“让世界充满AI-人工智能研讨会”进行分享。下图是直播加入方式或直接戳 阅读原文

本次“让世界充满AI-人工智能研讨会”的直播安排如下:

   你也许还想看:

  • 微软人工智能计划背后的华人力量
  • Peter Lee:为什么顶级公司都关注研究?
  • 马维英:探索的新时代
  • 刘铁岩:在微软大学的三次华丽转型
感谢你关注“微软研究院AI头条”,我们期待你的留言和投稿,共建交流平台。来稿请寄:msraai@microsoft.com。

   微软小冰 进驻微软研究院微信啦!快去主页和她聊聊天吧。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