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说科技有泡沫,有人赌10万美金也要划清界线
一个月前, 传统行业 出身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 Donald Trump,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声称 科技行业 正在制造新一轮的金融泡沫。他的原话是这样的:
“我所谈论的是那些从未赚过任何钱的公司,它们所有的一切不过是个估值数十亿美元的糟糕概念而已。于是这样的泡沫又来了。”
资深“硅谷人” Marc Andreessen 则立刻转推这条新闻反击说, “从现在起,如果你还是说存在科技泡沫的话,你就是在赞同 Donald Trump 了。” 然而,对于泡沫一题,如果你觉得看过这句话后,广大科技圈人士就不再跟 Trump 穿一条裤子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为此,Y Combinator (极具影响力的硅谷创业孵化机构) 掌门人 Sam Altman 专门又写下一篇博客 ( 'We're in a Bubble' ) 来回顾过去十年来的科技泡沫争议。这篇文章被贴到 YC 自己的社会化科技新闻站点 Hacker News 后,大量的科技圈用户却依然震惊于 Altman 的观点,并争论成一片。面对这样的社区反应,Altman 只好对旗下的网站表示无奈――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沮丧的网站!”
因为厌倦诸如此类的糟糕信息,发完此文不到一天,Altman 还宣布要暂时退出 Twitter
那么,所谓的”科技泡沫“确实存在吗?
我们先来看看 Altman 博客原文(注意标题所用的引号)中的完整说法:
“我们正处在泡沫中”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挺多人一直在谈论我们处在一个科技泡沫之中。将来总有一天他们会是正确的,但在此期间,我认为回顾一下过去十年来的这类文章将会非常有趣:
2007 年,Coding Horror -- Welcome to Dot-Com Bubble 2.0 . “你可能会争论说新的泡沫自 2006 年年中就已经出现了,但眼下的迹象绝才对是明白无误的。”
2008 年,Gigaom -- Is Linkedin worth $1B? . “尽管没有微软对 Facebook 的 150 亿美元估值那么疯狂,LinkedIn 10亿美元的估值也足以令人瞠目结舌了。”
2009 年,《华尔街日报》 -- The Bursting of the Silicon Valley Bubble (2009 Edition) . “有些人认为硅谷这一轮泡沫的破裂可能要比过去更具破坏性。”
2010 年,Daily Beast -- Facebook's $56 Billion Valuation and More Signs of the Tech Apocalypse . “一位分析师预测到 2015 年 Facebook 的估值将很容易达到 2000 亿美元。千真万确!而且到 2020 年它将成为首家市值超过 1 万亿美元的公司,所以大家只需一直买入它的股票就是了!”
还有鼎鼎大名的 Signal v. Noise, Facebook is not worth $33,000,000,000 . “但这种欺骗式的大富翁估计有戏必须停止下来。”
![]()
2011 年,The Economist -- The New Tech Bubble ( cover story ). “网络热潮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在 2000 年转变成了惊人的投机泡沫,硅谷的车尾贴上开始出现这样的祈求:‘上帝啊,再多来一点泡沫吧。’这一愿望如今已经实现了。”
2012 年,《卫报》 -- Facebook’s IPO and the new tech bubble . “是的,这次崩溃在泡沫还在形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一些人倒觉得这挺有趣的。”
2013 年,Gawker / ValleyWag -- The $4 Billion Secret: Don’t Bother Making any Money . “最近,Pinterest 和 Snapchat 都被投资者们疯狂地估值到了40亿美元左右……这如何能不是一个泡沫,为什么不是有更多的人在说这太疯狂了?”
2014 年,《华尔街日报》 -- David Einhorn: ‘We Are Witnessing Our Second Tech Bubble in 15 Years’ . “ ‘一个明确地共识在于,我们正在见证我们的第二次科技泡沫,最多15年。’ Mr. Einhorn 说。”
2015 年,TechCrunch -- The Tech Industry is in Denial, but the Bubble is About to Burst . “我们正身处于一个科技泡沫的事实是毫无疑问的……目前的科技创业领域非常类似于‘皇帝的新衣’的故事。”
2016 年 -- 而今 Trump thinks we’re in a tech bubble too , 所以,泡沫也许真的存在。
话说,你会对这里的反语感到震惊吗?
泡沫一题背后的逻辑
事实上,这绝非是 Altman 针对泡沫一题所写的第一篇文章。在去年3月份那篇 “Bubble talk” 博文中,他早已对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做过说明,“我自己最近对于科技泡沫的评论甚至还被媒体曲解为我们正身处于泡沫之中――媒体就是这么喜欢炒作这事。”
大约同一时期,Business Insider 也发表了一篇文章专门来分析人们对此事乐此不疲的几个原因:
2000年与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伤害了大量的投资者,其中包括那些自认为该来玩股票市场的小型投资者,而这样的不好记忆消退得极慢。
科技公司往往不生产任何你可以把玩的有形产品――无论 Google 或 Facebook 卖出去多少广告,它们的生意对于那些天天盘算着飞机、汽车这样的实体行业的投资者来说,感觉上可能不那么“真实”。
某些类型的业务,比如 Amazon 还有 Salesforce 这样的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公司,会把它们所有的收入重新投入到公司里面,所以用市盈率这种传统的价值衡量方式来分析它们时会不管用。
技术可以非常迅速地瓦解既有的业务方式――看看曾经出租录像的百事达,或是如今的出租车行业――这会让某些人很不爽的。
总是要等到下一回合……
但归根结底,“预测灾难或萧条的人不会带给自己任何坏处――你说错的时候人们总能忘掉,而你们这群末日预言者中总有一个能坚持到自己碰对的那一天。”
至于泡沫本身,事实上,Peter Thiel 早在 2011 年就对泡沫的实质做出过论断, “真正的泡沫是在某种东西被过度估值并被盲目信任的情况下出现的。” 而科技行业所面临的质疑并不少,相反,真正有可能存在着惊人泡沫的地方是教育,因为“教育可能是人们在美国唯一还在深信不已的事业。”
其中关于泡沫的逻辑在于,你交给哈佛大学 25 万美元仅仅是为去那里上课读乔叟的作品吗?明显不是。花 25 万美元去上哈佛所暗含的意味是,一旦你努力考上哈佛,你下半辈子的人生就能自动安排妥当了。这里的实情是基于社会对名校资格的不健康理解,“大学已经成为了强加在穷人和中产阶层身上的一个昂贵而又残忍的笑话,而最终获益的却只有大学本身。”
所以,Peter Gregory 在美剧《硅谷》一开始就这样建议:
“人们应该相信自己,而非寄希望于某个专注于量产负债累累的失业者同时还要宣扬靠不住的价值观的系统。”
从这样的逻辑来分析科技泡沫,我们就能找出泡沫逻辑下所掩盖的事实了。
正确看待科技泡沫
在科技泡沫相关的几篇博文中,Altman 这样写道,“忘掉媒体们那些关于股票市场何时会崩溃及其对融资环境潜在影响的报道吧――那很无聊,而且历史终归会忘掉那样说的人。”
诚然,“随着银行利率的上升,公司的估值会有下行的风险。” “但我认为这种程度的波动要远低于现象级的创新及其新业务模式所带来的盈利能力。”
而且,“历史上还从未有过比现在更好的时机来开展长远思考,并用技术手段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历史上也从未有过比当下还要迫切的需求来实施这样的解决方案。”
为了澄清他这一观点,Altman 甚至公开跟其他风险投资人打赌:到 2020 年,如果市场果真出现泡沫的话,他愿意向第一个跟他打这赌的投资人认输,并向对方所指定的慈善机构主动捐款 10 万美元。
当然,Altman 也承认,在 2018 年到 2019 年可能会有一次小型的衰退,其所造成的破坏到 2020 年可能都恢复不过来。这是他输掉这 10 万美元的最大风险。
Geek's view
看完硅谷的分析,对于国内科技行业中的泡沫逻辑,不知道大家又会有怎样的见解?
在 留言区 写下你的观点,豆瓣评分8.3的美国次贷危机剧情电影 《大空头》 的 高清资源 就送给你!
责任编辑:柠檬水
更多精彩内容访问:www.geekview.cn
关注我们的微博:@极客视界V
关注我们的微信号:Geek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