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视角看借贷宝:熟人借贷的模式是如何被玩坏的?
搜狐科技 文/杨舒芳
“你们有没有发现啊,借贷宝最近不太好借到钱了,”一位前借贷宝用户这样告诉我们,“以前在借贷宝借钱很快的。”
他猜的原因是,“负面这么多,肯定会有影响。”
裸条事件的爆发、90%“宝友”欠债难还的报道,近一年的借贷宝,一直以不甚正面的形象活跃于新闻中。最近的10G裸条资源流出,又成了借贷宝新的话题点。这个在上线之初声势浩大的产品,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尽管现行法律中很难找到哪条具体的法规来说借贷宝违法。但这是一个不严谨、有放大人性的恶之嫌的模式。
风控问题
从一开始,借贷宝的模式就很明确:纯信息中介和交易撮合平台,不为借贷人做任何承诺和担保。
借贷宝最初瞄准的,应当是大量在线下进行的民间借贷行为,这个市场足够大。相比民间借贷中惊人的逾期率和花样百出的纠纷,如果能通过互联网产品等推动这个市场走向良性,比如用正规可靠的电子合同来规范借贷行为,或者为借贷者提供可靠的催收服务,本身是件相当有意义的事情。
这个模式中的Bug,在风控环节中。相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最核心的风控能力,借贷宝更多以放贷人自风控来实现,基础是“熟人借贷”。借贷宝搭建了一个与微信并无本质区别的社交功能,希望用户将自己的社交关系链搬上来,实现熟人与熟人之间的贷款。
但事实上,用户并非专业的贷款审核人,很难在众多信息中去寻找有效信息去评估对方的信用状况。更何况大家的信息是很不对称。比如,你知道你舅舅家的存款在什么量级吗?或者你知道你工位邻座的同事,其信用卡是否有逾期记录吗?你同事开的奔驰车,有没有车贷?大多数人恐怕都很难回答。
而个人信贷风控中,最重要的就是评估借贷人偿还债务的能力。熟人关系在评估借贷人偿债能力时,其实作用远没有想象中大。
“赚利差”功能的上线,很大程度上放大了这个风险,直至发酵。
“赚利差”的核心理念,是用户为自己熟人的信用担保,从自己的熟人处为这个人担保借钱,自己从中赚取一个利差。此时,借贷双方之间,已经告别了熟人关系,甚至可能连对方的基本信息都不甚清楚。从熟人转向陌生人,多米诺骨牌在无限延伸。链条越长,意味着风险的累积和膨胀。
这个时候,借贷宝的模式危机已经显现的比较清晰。
用户客群问题
借贷宝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它成功地聚集了一大批低质量的借款人,和投资者教育程度不高的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这加速了借贷宝的风险聚集和爆发。
在IT时报的一篇《 借贷宝迷局: “宝友”数千 90%欠债难还 》,曾将借贷宝推上风口浪尖。在默认作者采访素材真实性的基础上,如果对文中提到的受害者特征进行总结,不难发现他们的共同特点:风险意识差,资金把控力较低。
其中,第三个采访对象因为在借贷宝大量放款被逾期而陷入困境,其在借贷宝投入的55万元中大约54万元都被逾期了,这么高的逾期比例,显然是他在评价借贷人时出了问题。换句话说,如果他不在借贷宝平台放款而是换到微信平台,很大可能是一样被逾期,而且可能连电子凭证都没。
第一个和第二个采访对象则是在赚利差过程中陷入困境,因为自己的担保对象逾期,产生了大量逾期费用。“赚利差”本质上相当于加杠杆,这就要求出借人有相当程度的风险控制能力。
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出现了。
借贷宝需要的熟人自风控能力,以及风险放大的“赚利差”功能,更多是应当充当民间借贷的电子化工具。同样,借贷宝平台其用户本来应该是聚集一批高明的放贷人和优质但缺乏选择的借款人。
但是,优质借贷人其自有大量低利率和靠谱渠道借贷,优质放款人也自有大量理财渠道。一个可以推测的事情是,在借贷宝上频繁借款的人,有可能是其他平台上借不到钱的人。
这就很尴尬了。再加上前期的补贴策略,借贷宝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大量普通用户,加速了上面提到的各种问题。
总结下来,产品模式上,在用户自风控模式本身有问题的前提下,借贷宝没有提供给用户更多信息和工具去改善Bug,而是用赚利差等工具放大Bug。运营模式上,借贷宝也没有引导自身平台和用户走向优质。
最终,借贷宝并没有实现让民间借贷更有规则。或许这才是借贷宝被玩坏的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