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家装:消费升级下的软装,还是蓝海的微装
小饭桌FA团队出品
吴杨可月、Cherry、星�、Maggie、周怡
(* 这是小饭桌互联网家装深度研究的下篇)
part 2
- 后装/软装 -
-
定位不局限于“渠道”,往上游切,把控“设计”
-
消费升级,聪明的消费者要“优质低价”
前后装一体化是趋势,板材部分可能会被前装切掉
前后一体化是趋势,有类施工的加工需求的、相对标准化的会被部分切掉――板材;加工程度弱、相对个性化的会被保留――家具。
板材 ――一部分会与前装一体化 。板材是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材质差异。板材是半成品――需要再加工,且加工形式与施工形式一致。个性化诉求/产品最终差异同时体现在材料和再加工(拼装)部分。
家具 ――与前装相对分离 。家具是标准化程度低的产品――材质、设计等差异。家具是成品――有一定程度的安装需求,但与施工没有必然联系。个性化诉求/产品最终差异仅由产品本身决定,安装不会改变产品形态。
饰品 ――非标、定价难,可作为渠道价值的衍生 。非标意味着单一产品难以规模化,好处是利润率高。非标产品不易形成商品品牌,对渠道依赖强,渠道可将其作为利润增项进行搭售。
后装的本质是卖货,品类选择是第一步
大家具、小家具、饰品的特征很不一样,大家具同小家具/饰品很难协同运营。
小家具、饰品是主要利润来源 。大家具:刚需,但低频,且渠道毛利低――C端对材料到成品的加工不买账,物理加工,设计感弱,成本看材料。小家具/饰品:高频、渠道毛利高,但产品、供应链管控难――品类多且分散,且迭代周期快,不易形成商品品牌。
大家具、小家具很难协同运营。 大家具与小家具/饰品在购买时间、消费行为、售后服务(运输、安装)上都不同。
大家具目前还是只能做渠道,导购、安装都要跟上
补全导购模块-VR+营销/社区。 营销、社区是重点。可视化:需要与家里的环境、尺寸匹配――尤其是大家具。
安装是必要非充分条件。 安装是刚需,且目前电商平台、厂商都不愿自己做。安装附属价值有限,宜用其守,不宜用其攻――要有,可以外包。
PS : 定制化家具比品牌家具好太多,但有盈利魔咒:
-
比品牌家具好太多 :1.F2C――省运输成本,材料比成品容易运输。2.C2B――降库存;剔除多余生产
-
盈利魔咒 :品牌价值从商品转移到渠道,但 品牌价值有限 ――品牌的价值点就是加工,而C2B定制模式又把加工最重要的 设计环节一定程度标准化并反向推回给了消费者
小家具向上延伸,产销一体化,供应链、销售、品牌并重
案例
宜家、名创优品
极致供应链
源头:规模集采
采购:优质、低价 ―― 以设计和渠道打造规模销售,从而规模集采,获取向上游压价、选择优质供应商的bargain power
设计――爆品
-
宜家:100多名设计师,12,000个商品的设计几乎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多数拥有设计及技术专利,产品兼顾美观、实用、省材料、好运输
-
名创:1,000个品类,每个品类2-3个款,选细分品类、找定位,找最好的代工厂、仿最爆的款,贴名创的牌
渠道――量销
-
全球直营――宜家:全球30个国家设立400家门店
-
加盟――名创:加盟商没有选品权,商品由名创统一管理,可快速更新、规模销售
规模集采
-
宜家:全球集采――全球1,300家供应商,分布55个国家
-
名创:选择每个细分品类的最优供应商,买断式采购
物流:全流程掌控
-
过仓到店,不经经销商 :全球8个区域,下设28个配送中心,配送中心相连,货物直供到店
-
快速流转,全程IT管控 :Day1.卖出货物,数据传给计划部门;Day2.安排供货;Day3.仓库出货;Day4.运到商店;Day5.新品上架
-
运输优化 :可拆装家具/自助组装家具――平板包装,降低运输破损;细节提升:使用托盘,提升6倍装卸时间
渠道+方式的销售变革
渠道:快速拓展、统一管理
快速发展加盟商
-名创:2年1,100家店
-
提高回报周期――销售次日就把分成给加盟商
统一管理
-名创:
-
拥有终端订货决策权――所有店都是名创自己管理
-
淘汰坪效低的加盟商
不过分区分线上线下
-
国内线上火起来的重要原因是:过去,品类分布不均,三四线城市缺货;线下价格高昂――当供应链做到极致,用户是享受线下购物的体验的
-
国外:货源均匀、线上线下价差不大――线上只是线下的补充
方式:低毛利,快速迭代
低毛利
-
宜家:低于市场价30%
-
名创:成本之上只加价8%
快速迭代――类似卖消费品的感觉
-
宜家:每年更新1,000种
-
名创:2-4款/周――对比哎呀呀,初期1款/45天,后期也只是1款/10天
品牌要做得狠又做得巧
消费升级是用户从实用到体验、从盲目到精明
消费更多,更乐于变化
-
轻装修,重装饰。例:北京2010年软装占总装修费用比为36%,到2012年已>40%
-
家居用品变成类消费品:重复购买――不是高价,而是高频
-
增速快――自2000年以来,每年30%的增速
用户更精,从盲目追逐名牌,到借助品牌辨识价值
-
意识到商品生产的逻辑,不再为过高品牌溢价买单,摒弃“一分钱一分货”,“高质低价”才是王牌
-
不一样的冲动――过去:不考虑实际需要的购买;现在:知道可能不需要,但依然愿意买――看心情
品牌要做得狠又做得巧
营销费要不要花?――要
-
一个常识型误区:成熟市场,消费者更理性,所以要降低营销――这是不对的
-
营销费占GDP比:美、日、中依次是2%、1%、0.9%
营销费怎么花?――告别大招牌式的广告,从无声处带入
-
名创:打造“高质低价”的口碑,中心商圈设旗舰店,打造豪华包装版的“旗舰店”;“穿洋装”――让人误以为是国外牌子
-
宜家:打造“高质低价”的口碑;坚守“实体店+”――线上只做宣传、不做交易
饰品可以搭售,增加渠道变现途径
饰品通常非标化程度比较高,渠道能从中赚取较高利润的同时,也带来很大管理难度。
非标产品对渠道依赖度高,渠道可以赚取相对高的利润
-
非标商品很难有商品品牌,渠道品牌可以一定程度为其背书
-
非标商品一般相对分散,不容易建立系统化、稳定的渠道
非标产品相对难管理,渠道在SKU选择、进货渠道、货品陈列上都要注意
-
过于非标――集采难、定价难、目标用户匹配难
-
视觉要求过高(质感、精致度),尤其是高单价产品――图片不能满足需求,需借助线下或者VR
饰品既没办法做规模生产,也没办法做专营,只能是搭载在家具平台,作为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增加渠道额外变现途径的一种
part 3
- 翻新 -
-
抓住微装的蓝海,低成本touch用户,做到多快好省
修整位置尴尬,既赚不了大钱,又不能高效引流
赚不了大钱 :刚需、利润率还可以,但市场太小、需求分散,家电还会被单分出去。
不能高效导流到刷漆、微装 :不能导流给刷漆――刷漆是品牌强势、服务居后。不能导流给微装――微装的主体是B端,B端相对C端理性,会将修整和微装分离,单独评估、单独找寻合作方。
刷新是产品品牌强势,服务也必不可少
刷新:产品品牌强势,但需提供商品+服务一体化的产品
-
产品品牌强势:用户关注的点――是否安全、效果
-
商品+服务一体化的产品:用户的需求是新的墙面,而不是涂料本身
新品牌有机会
-
市场爆发点:旧房翻新的周期是10年,第一波新房销售是从2004年开始,2008年到高峰
-
购买习惯改变:对颜色、效果的要求增高;不止是涂色,还有画图
微装是蓝海,但流量成本高,需要找准目标用户
蓝海市场:微装跟新装形式相仿,但不是mini版新装,不适合完全照搬新装
-
决策轻很多
-单价低:预算约是新装的1/5-1/10
-频率高-尤其是B端
-
B端是主体:二房东、短租、品牌公寓,基数小但频次高――1年1次; C端:基数大但频次低――10年1次
-
局部装修――不同房间的寿命不一样,厨房间最短,不用整屋翻新
需求:时间短、动静小、性价比
营销式的导流可以弱化,重点把运营(设计、施工、采购)做好
- 应对局部装修、简装需求,重新构建流程、供应链
-
流程:摈弃不必要的拆装步骤;设计、验收环节简化;套餐化、产品化
-
供应链:建材采购集中在厨房、卫生间用品;快速供应
- 获客方式
-
面向B端:BD、地推取代营销
-
面向C端:口碑效应减弱,低成本touch到用户即可
案例
神功007、百变空间
-
神功007――借位touch用户;
-
百变空间――快、好、省
面向C端:换部件切入――神功007
早期借助电商平台和厂商,集中touch用户
-
做电商、厂商的线下服务提供商,帮其进行安装
-
品类:灯具、卫浴、地板、吊顶、浴霸、壁纸
面向B端:快、好、省――百变空间
摒弃不必要的拆装环节 ,在保证效果和质量的情况下,将工期从2-3个月缩短至2-10天
缩减流程
-
传统家装公司:从第一次和设计师见面到装修完工需要十几步
-
百变空间:5步
①客户选择套餐预约设计师
②设计师上门匹配户型
③签约产品的购买和定制
④现场的快速翻新与定制产品的安装
⑤验收以及售后服务
全程监控 :在场内施工期间全程视频监控管理,保障全流程的安全可靠
总结:新装要管控过程,软装要系统化运营,微装要对症下药
Part 1 . 新装-硬装:
- 极重决策:口碑引流
- 建材利润厚,施工和建材不分家
-
对施工的强管控力度――标准化流程、后场支持
-
深入上游供应链――以渠道品牌切厂商品牌溢价、装修公司回扣
Part 2 . 新装-软装:
- 本质是卖货
- 大家具打造集品类运营、线下服务、导购为一体的渠道
- 小家具从前端设计到后端销售一体化,精细化运营
Part 3 . 翻新-微装:
- 增长中的蓝海市场――需求改变,不是mini版新装
- 第一步是定位――to B还是to C
- 多块好省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