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应该如何与需求方进行产品共建 @IXDC
上周末到北京参加 IXDC 国际体验设计大会,做了一次工作坊分享。虽然来去的航班都被多次取消,还因此错过了一个对我来说很有意义的聚会,但整体来说收获还是挺多的。
这次工作坊讨论的话题是设计师如何与业务方建立更多的信任感,更好的合作。在开始之前我做了一个小调查,参加工作坊的近80位同学中有10多位是产品经理,这与去年在 UXPA 的情况很类似。
近年来参加用户体验会议的产品经理越来越多,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同时也说明了大家对于用户体验的理解已经在真正的发生变化。产品经理不是设计师的敌人,大家只是在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努力将产品做到最好。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重新定义用户体验」,IXDC 希望借此机会从高的层面来为大家定义用户体验,同时为商业产生更大的价值。而对我而言,作为一个一线的管理者,我认为的「重新定义用户体验」是重新看待业务方、产品经理与设计师之间的协作关系。
虽说是工作坊,但后半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大家用来讨论。这其中有好几个问题我发现还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无论是上次的 UXPA 还是日常的一些和朋友们的闲聊都会出现。所以本周的 PinDesign 期刊我想聊聊这几个问题,与大家探讨一下。
Q1:如果正在尝试一个新的业务,没有竞品可以参考,应该如何做竞品分析?
其实之前也有好些同学问过这个问题,不知道这是否意味着接下来的时间里会有不少有趣的产品出现。其实坦白讲,我们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也可能没有答案。但我们可能还是要对这个问题做一个拆分。如果在商业角度的竞品,那确实有很多新产品都没有可以分析借鉴的对象。但如果切换到设计竞品的角度,我们能去分析借鉴的产品还是挺多的。
做商业竞品分析的本质目的是为了了解这一类业务的产品形态以及用户对于它们的认知。还是拿电商类业务举例,做完一轮竞品分析后你一定能清楚的描述出一个电商类 app 用户最关注的流程是什么,哪些页面是最重要的,同时你还能对电商类的搜索页面应该有哪些功能如数家珍。如果你还对竞品的商业背景和策略有更多的分析了解,你还能和大家讲讲为何他们当初为何想要这样设计产品。
就像之前和大家提过的 Wish,它在所有图片上加上「Like」的图标为了想让用户给 app 更多的行为数据,帮助他们了解用户从而推荐更符合他喜好的产品。如果你的产品并不考虑通过用户的行为来进行推荐,又或者是推荐算法目前并不强大,在图片上加「Like」未必是当前的一个强需求。而这一些如果想要从设计的角度来说明,是缺乏说服力的,业务方也很会难接受。
回到我们前面提的新业务,其实这其中很多只是在现有的一些商业模式或产品形态上演变而来的。所以大家提到的没有针对性的竞品只能说是没有提供同样功能和服务的产品,但如果将它们进行模块化的剥离还是会有很多地方可以找到对应的竞品进行分析的。比如上个月一位朋友和我提及的创业项目,其实只是将两个成熟的产品形态进行了整合优化而来的。所以他们一样能去找其他产品做分析,只是可能需要拆分着来做。
也许有人会问,在互联网产品里 A与 B 的整合未必就等于 A+B 啊?这一点确实,而且很多问题我们自己是回答不了的,我们只能更多的去问用户,看看他们是怎么理解的。然后再不断的去优化它。这里多一句,既然是全新的产品,对于用户的测试访谈我们是一定不能省的。特别是对于全新产品,省了前面一定会在后面坑自己的。
再来说说设计竞品,这次工作坊的练习是针对移动端产品上的 Search 功能进行一次竞品分析。虽然每一组选择的产品类型不一样,但到最后合到一起看的时候就会发现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产品,在 Search 这个功能的基础定义上是没有过多差异的,大家更多的实在基于业务和用户的情景下在字段、功能和形式上做扩展和调整。
这一点也充分说明了设计竞品分析的重要性,作为专业的设计师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不同的形式进行了解、分析、理解。这样当我们拿到需求的时候才会容易对设计的思路进行一个清晰的定位,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业务和用户的情景进行设计。设计师很多时候都像是一个玩家,不见得需要对每个领域都玩得溜,但至少在你所在的领域里得游刃有余、面面俱到吧。
Q2:如果时间不允许,我应该保证竞品分析中哪些环节一定要做?
先看看之前在竞品分析中讲到过的几个主要部分,商业背景、用户操作路径、产品分析、UI Kit、用户评价。
首先我还是认为即使时间上不允许也还是得做。从之前经验来看,只要不是太复杂的产品,完成一个竞品分析一个下午足以。而从长线来看前面这一个下午的时间将会帮你在后面节省大量的时间。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也依旧会按照优先级将它分为三档:
第一档:用户操作路径、产品分析、UI Kit
第二档:商业背景
第三档:用户评价
第一档的用户操作路径、产品分析和 UI Kit 是做竞品分析最基础、重要的输出部分,它解决的是了解这款产品是怎么做的;
第二档的商业背景是帮助我们了解这款产品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第三档的用户评价则是帮助我们来看看用户觉得这个设计做的怎么样。
所以说竞品分析基本上是按照怎么做、为什么和好不好这三个层面来进行的,如果硬要说只做一个怎么做,那么一定是第一档的部分。
Q3:作为设计师,我们是没有权限看到产品的数据情况的。这样的情况下我应该如何做设计?
在工作坊上我至少听到了5位同学说作为设计师他们是没有权限看数据的,加上之前听说过的案例估计有10来个了,这其中还包含了 x 号店这样的大公司。说实话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情况的时候觉得有些搞笑,但当我听到这么多案例的时候我有些惊讶了,看来这不是一个稀罕事儿了。
我记得应该在不同场合和好多人都说过,如今绝大部分的设计师都不是艺术家,而是商业设计师。我们的工作是帮助公司提升数据和解决体验问题,而事实上很多用户的问题本质上也是为了提升商业的数据,让用户产生更多商品或信息的消费。
如果公司认可这个观点,那么不让设计师看数据怎么能够让设计师提升用户体验和商业数据呢?我们今天去做一个项目或者评价一个设计的好坏一般都是依靠数据分析和用户反馈两个渠道,这两者缺一不可。
如果大家目前也遇到同样的问题,那么建议你和你的老板或者合作的业务方做一次沟通,告诉他数据对于设计师的重要性。如果大家还是拒绝,那么我建议你不要再继续待下去赶紧换工作吧,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的设计能力是很难得到成长的。
相比而言,我们团队是非常重视设计师对于数据的敏感度的,我在每次面试的时候也很爱问大家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们鼓励设计师更多的关心数据,希望设计师通过数据、用户的分析以及测试来找到最适合的设计方案。
Q4:产品经理规划的新功能破坏了产品的整体体验怎么办?我制定的设计规范无法得到实现怎么办?
这应该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也是最容易让产品经理和设计师产生对立的问题。我们来分解一下逐个进行分析。
首先,产品经理规划了一个新功能,我觉得不靠谱,怎么办?
产品经理的职责就是找到新的商业点,为产品带来更大的商业价值。这个过程产品经理势必会不断的提出新的想法进行尝试,而且有很多可能都会破坏掉当前的设计体系。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目前设计师的绝大部分职责定位还是配合产品经理一起完成产品设计。我们还是需要尽量带着开放的心态尽可能尝试将新功能融入到产品中试试。
另一边,我们还是要做一件事情,为团队梳理出一张整个业务逻辑的大图。将这张图分享给所有的业务方和设计师,让大家有一个更为全局的感官,看看新功能的增加会对产品及体验的全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最后,对于有疑虑的产品进行一次 AB Testing,同时制定一个数据 review 的计划并与业务方达成一致,通过测试看看新的功能是否达到了预期。
这个数据的 review 需要看得更全局一些。还是拿电商类产品举例,假设我们的新功能上线后对 List 到 Detail 的转化率有一些提升,但对于到最终的支付成功没有任何提升,那么同样说明这个项目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项目。也许我们应该停止测试,甚至拿掉;也许应该再做一些调整再次进行测试。
以上的这些过程看上去似乎已经在妥协,其实并不是。我们设计师很多时候与产品经理产生分歧在于缺乏信任感,产品经理背负着沉重的商业 KPI,所以他们不得不快速的去尝试更多的新功能去刺激市场、刺激用户。而对于设计师来而言我们需要先让产品经理感受到我们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让他们相信我们愿意通过设计来帮助产品进步,而不是为了坚守自己设计中的那些情怀的东西而在无谓的扯皮。
只有当大家相互之间建立充分的信任感,我们才能让产品经理们知道设计师所提出的意见是为了整个大的产品和体验,才能让一些看上去比较粗暴、不合理的产品变得更加合理和可行。
接着再来聊聊设计规范推行的问题。
很多设计师认为都觉得那些优秀的产品他们都非常的重视设计、重视用户体验,而我们的团队对这些问题并不关心。这个问题来自一个做 KTV 点歌系统的同学,他们做了很多规范性的设计但是很难在产品的迭代中得以实现。
首先需要说明一下,在绝大多数团队里设计规范的制定与推行基本上不可能是一两次的项目就能搞定的,我们需要的是耐心,将目标拉得再长一些逐步的去推进。
在此之前我们可以在小版本迭代的项目中做一些策略性的铺垫,比如借做营销活动的机会先对一些想要改进的模块在设计上选择新的规范,将新的规范尽可能的化整为零一步步的进行优化。等到合适的实际找机会将它融入到一个大的版本中进行推进。
Q5:无线团队开始起步,我应该如何建团队?
这位同学的团队业务面临转型,接下来将逐步全部迁移到移动市场上。而目前的设计师都没有移动端的设计经验,想了解一下如何快速搭建这个团队。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话题,也是很多团队 leader 会遇到的问题,所以也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其实我是不太建议马上去招聘一批做移动端的设计师加入的,首先对于设计师而言基础的设计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是有的,花一段时间大家也是能够开始投入工作的,但前提是你需要有一个两主心骨的设计师。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流程和逻辑层面的设计比页面内的设计要重要得多。而对于新加入的设计师来说他们往往需要较多的时间才能开始进入项目,再说了,想要立马找到几个做移动端的设计师拿那么容易啊。
其实对于绝大部分的产品而言,做移动端并不需要太多的设计师。前期只使用少数设计师的好处是这些设计师有机会更加全局的去接触产品线、思考整个应用的设计,设计方案的成熟度也将更高。
经过一两个大版本的磨练之后他们将成为产品的主设计师,能够帮助团队覆盖核心的产品线。在这个时候再进行团队扩充,团队将存在一个良好的梯队,新人的培养也会更容易去做。我的团队中就有两位设计师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如今他们都成为了两大业务的主核心设计师,分担了很多重要的工作。
以上这5个问题是我这次参加 IXDC 在与大家沟通中感触最深的几个,而我的回答更多也只是基于我所了解的团队以及和朋友们沟通他们团队中的一些现状所提出的一些看法。它们有些也许片面、有些也许过于绝对,但这都不重要,毕竟每个团队的情况不一样很难一概而论。只要能给大家做一点“引子”我也觉得也还挺好的。
最后说一句,我们团队还在招聘交互设计师的,要不有兴趣咱聊聊?
本文是 PinDesign 会员计划的试读文章之一,如果对设计相关的话题感兴趣欢迎大家订阅 PinDesign 会员周刊。
PinDesign 会员计划:
前面的40多期周刊里我们聊了很多关于设计方法和设计思路话题,它们大多数都是针对项目而提出的。
事实上在日常的设计工作中有很多细小基础的点会直接影响到用户对于产品的感受。这些细节不难处理,只是有时候会忽视掉。通过日常项目 Review 中的观察我挑选了一些常见的问题整合了一个 CheckList,作为设计自检以及内测时的一个工具。
本期「 移动端产品设计的 Checklist 」将与大家分享我整合的一个 CheckList,作为设计自检以及内测时的一个工具。
本文章谢绝一切形式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会员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