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K显示位置跟踪,抗衡索尼HTC的国产VR到底好不好
去年到今年是VR技术迅速普及的时期,Oculus,HTC,SONY等厂商相继推出设备之后,国内的厂商也纷纷冒出头。上个月在朋友的网吧玩,他也赶时髦弄了个VR体验区,用的是HTC VIVE的方案。
在极果上申请了蚁视,从参数上来看性能强劲,然而我的主力机是MAC,PC也只有台Surface。根本不够VR这硬件榨汁机玩的。没辙,现攒呗~
总算在十一前收到了产品,在结束了一整天的工作以后,和几个基友在棚里都没收拾就开整了。
一共五个盒子,一个头盔本体,两个手柄,两套定位球。除了头盔本体的包装,其余的包装显的很脆弱,在运输途中也有了一定的破损。
眼镜本体来说看着做工非常不错,不过前面板的材质。。太容易沾指纹了,拍的过程中我就不停的擦啊擦啊。。。
2个手柄手感很轻,基本没什么分量,上面俩白球~定位球就是底座加白球~很轻,很容易碰掉,好在厂商给了固定的贴。
头盔两旁的按键,是开关和液晶显示窗的开关,亮度调节等。凹陷设计,按下去反馈力度不是很足,要用比较大的力气。
在前面板的下方有一个口径相对很大的摄像头,用来感应定位球,控制器等的位置。
贴合面用的海绵材质非常软,在脸上佩戴的感觉非常舒适,鼻托部位使用了橡胶材质,可以很好的贴合各种鼻型,头带也选用了比较软弹性也好的材质,佩戴感觉舒适。
有一个很巧妙的设计是蚁视不需要额外佩戴耳机,而是内置耳机翻折再拔出来就好。
另一点比较有意思的是,蚁视的瞳距自适应功能,通过耳机佩戴时候和镜片联动调节(然鹅我的头尺寸估计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蚁视在我头上还是显得有些小。。耳机也不够长。。所以后面演示部分由基友出境)
蚁视并没有屈光度调节的功能,但是充裕的空间支持戴着眼镜再使用头盔。戴上以后并不会挤压不适。
在眼镜两侧有两个隐藏的盖子,打开是标准USB口,用于链接手柄控制器。
对比VIVE的无线连接方式,有线连接还是稍显累赘了,线容易误缠。
连接电脑,需要一个HDMI口和一个USB3.0口。长按电源键开机,头盔前面板和手柄的识别球同时亮起。
打开蚁视自带的客户端后,经过驱动安装等,电脑成功识别头盔和手柄。
点击大厅推荐的各类游戏,全是指向Steam的链接。
在运行Steam之前需要下载插件SteamVR。
下载完在蚁视客户端里开启Steam兼容模式,这个过程非常漫长。。。
而且我这边每次进入都需要做漫长的开启动作。。。
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软件不识别硬件,Steam不能启动等等幺蛾子,然后又不明真相的消失了。
待Steam识别到蚁视之后,就要进行房间设置,头盔部分设置都没啥问题,但是似乎对于手柄的设置不是很正常。
由于并没有给到我定位毯,定位球在实际操作中也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所以只能设置成仅站立模式。
在Steam中免费的VR资源还是不少的(当然比较简ruo单zhi)下了几个免费的包括蚁视大厅首页的价值60多块的知名游戏-------《水果忍者》
在佩戴上头盔以后(这会已经有画面了)实际的视觉效果还是非常棒的,毕竟官方参数双眼总分辨率有2160*1200。在清晰度方面还是不弱于几个主流产品的,菲涅特透镜的设计也使得画面边缘无畸变,视觉感官非常不错。
在佩戴过程中,视线向下有一个液晶观察窗,可以通过头盔侧面的开关来切换开闭,方便佩戴头盔的同时观察周围环境。
佩戴好以后首先体验一些只需要晃动脑袋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发现在开始游戏需要手柄上点击确认开始。。。然而应该是兼容性问题,我在蚁视的手柄上并没有找到对应映射的键。
游戏画面在电脑显示器上看其实非常的一(ruo)般(zhi),但是在实际的头盔里看立体感非常不错,画面延迟也很小,毕竟刷新率有90Hz(前提是显卡足够带的动)。
在打开需要手柄手势配合一起玩的游戏时,会出现动作不识别等情况的出现,在网络查询后得知目前蚁视也只支持一个手柄进行操作。而在动作过程中也发生了手柄的线误缠绕然后被拔下的窘况。
以下为不正常示范
体验总结
相比其他品牌,蚁视在价格,一些小细节设计方面都是占有优势的,性能上来说也是在一线梯队,然而软件学习成本高,设置较为繁琐,也成为了入门的阻碍,对于大平台的兼容性来说也做的不够到位。对于我来说我还是不能很好的适应VR,玩了一会就头晕想吐。但是无疑这是一个大趋势,随着VR内容的越来越丰富,这种全新的沉浸式的体验就是为了让玩家玩的更尽兴,而不是为了不成熟的方案而败兴,坐等蚁视新的软件更新看看会有什么样的惊喜吧~
--------------小心有毒--------------
上面玩得NB不?东西看着眼馋不?
你也可以免费玩,关注微信公众号“极果网”,或搜索下载“极果”App,才可以哦!
10万大神分享玩物心得,累计毒害1000万直男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