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停刊 纸媒还有机会吗?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京华时报早就开始谋求转型,但为何还是走到了今天这一步呢?

媒体训练营11月8日报道 文|王弘

京华时报停刊 纸媒还有机会吗?

就在记者节的前一日,11月7日,京华时报正式宣告其将于元旦停刊。报社的编制将被北京日报收回,报社采编人员参加日报集团的内部岗位双选会。

这与之前的传言似乎有些出入。早在10月17日,有传言称,《京华时报》将于近期停刊,并入北京晨报社。

见证京城15载的前纸媒巨头即将离场,终成过眼云烟。

   京华曾努力过

《京华时报》于2001年5月28日创立,社长吴海民、总编辑朱德付引入北大青鸟的资金,延揽职业报人,采取有限责任公司的运作模式经营报纸。

《京华时报》已创刊15年,是一家立足北京,以“宣传+新闻+服务”为报道内容的传统媒体。在15年的时间里,其发行量曾经稳占北京早报市场70%以上的市场份额,是北京地区名副其实的“大报纸”。

但是近年来,旧有的纸媒、门户、电视媒体被蜂拥而来的自媒体革命打乱步伐,其话语霸权逐渐丧失。

京华时报社进行了很多探索进行互联网转型,但是和中国绝大多数传统媒体的互联网转型一样,声势很大却收效甚微。

早在2012年5月17日《京华时报》就开始了探索之路,推出了第一份云报纸――京华时报云周刊。使用当时先进的图片识别技术,将报纸与网络结合,通过“京华云拍”的手机App拍摄报纸图片,扩展浏览网络图片或视频。

   纸媒缘何难以为继

报业的日子不好过,陆续停刊和转型。上海《东方早报》已确定自2017年1月1日起停刊,员工整体转入澎湃新闻网。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4年开始,大量纸媒开始倒闭。《风尚周刊》停刊、《心理月刊》停刊、《YES!》停刊、《风尚志》停刊、《都市主妇》停刊、《生活新报》停刊等等难以计数。

其实京华时报早就开始谋求转型,但为何还是走到了今天这一步呢?

从一定程度上说,《京华时报》的停刊一方面是因为自身市场化能力的弱化,另一方面则是转型无望而经营难以为继。

新媒体时代下,移动终端在改变人们接收信息习惯的同时,也逐渐改变了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从而巨大冲击了传统的传媒产业格局,乃至抢占了传统媒体产业的受众资源、广告资源以及资金投入资源,传统传媒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究其原因,第一,纸媒互动性和时效性弱使得其很难面对新媒体海量、快速的传播与互动。

以报纸为例,其传播信息的过程具有周期性,日报只能每天发行一次,周报也只是一周一次。这种传播的周期性、间隔性、间断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的及时传播与流通、交流,不能方便、快捷、迅速地向受众传达信息。而网络媒体可以随时、随地以互联网的形式传播信息,其速度之快、内容之新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和超越的。

第二,纸媒生产成本高、信息容量有限、内容同质化严重、便携性差。纸媒逐渐丧失创造优质内容的能力和热忱,丧失抵抗体制性威压的勇气和策略,这也是问题所在。

第三,读者结构老龄化,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受众群体呈现老龄化现象。

   纸媒还有机会吗

中国新媒体看上去固然繁荣昌盛,一派欣欣向荣,但本质上难掩虚假繁荣的本来面貌,发展极不成熟,泡沫化状况非常显著,这客观上给纸媒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转圜空间。

业内人士表示,纸媒掌握了一手信息源。我们在网络媒体上看到的百分之九十九的新闻其实都是靠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台记者来采编,但由于传统媒体无法获得相应的传播效益而被网络新闻取代。

纸媒、电视等传统媒体展示的内容,对于受众来说,自带权威机构背书。人们更愿意相信白纸黑字看到的东西,而不是信息大爆炸的网络新闻。

即使数据网络时代,有些东西看似会消亡其实不然,关键时刻,失去的东西依旧会传递出延续的力量吧。纸媒还有机会吗?

  原文: http://newsibo.com/info/522

   媒体训练营简介:

   媒体训练营成立于2011年,目前已成长为全国最大的媒体人社区。旗下拥有被广大媒体从业者、企业高管及市场公关人士广泛订阅的同名公 众账号“媒体训练营(微信ID meitixunlianying)”,科技类门户网站i播网( newsibo.com ),及位于中关村的媒体训 练营众筹咖啡馆(同道咖啡)等核心资产。欢迎你的关注!

随意打赏

京华时报停刊转型的纸媒纸媒 停刊纸媒停刊京华时报停刊纸媒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