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阿里收购168天后的豌豆荚 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五个多月前,阿里巴巴宣布收购豌豆荚,创业六年,豌豆荚尘埃落定。可是五个多月后的今天,豌豆荚又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里。
12月20日下午北京雾霾压城,豌豆荚战略发布会,公布了被阿里巴巴收购后的168天里,豌豆荚到底做了什么以及对未来的打算――内容分发战略。
“内容分发战略,通过应用前置出来的内容和服务去吸引用户,更快地触达用户,用户在下载应用之前,已经成为目标用户去使用。同时,通过阿里大数据分析,把用户想要的内容精准提供给用户,并且根据内容的使用行为积累数据进行下一步更精准的预测。”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豌豆荚总经理张博在演讲中这样介绍。
像之前“豌豆荚一览”便是采取了这样的策略,把应用内的内容聚合起来经过简单加工传递给用户,呈现在豌豆荚的信息流中,在用户未下载应用的时候便可以对应用内的优质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感知。
在几个月前豌豆荚刚被收购的时候,豌豆荚的联合创始人王俊煜曾在自己的公众号里发表过一篇文章《不是终点》承认了豌豆荚在渠道和商业化方面的短板。
我自己对豌豆荚最为骄傲的是产品和品牌,而外界对我们在商业化和渠道能力上的作战能力欠缺一直有所批评,这点我虚心接受。并入阿里巴巴,恰好能增强豌豆荚应用分发业务在这上面的工作。在阿里巴巴的帮助下,我们的客户和合作伙伴在豌豆荚的投入也会触达更多的用户,有更好的效果。这绝对是一件好事。
被阿里巴巴收购后,豌豆荚确实补足了这两块短板。借助阿里巴巴的大数据和阿里大文娱(比如神马搜索)的渠道,豌豆荚的用户数和分发量比以前有所上涨,最近的一则数据报告也显示了豌豆荚市场份额的提升。阿里巴巴也成功把自家不成器的PP助手等应用商店和豌豆荚整合,能够往应用商店前三的位置靠一靠,也能为自家产品矩阵带去更多的流量。
据介绍,豌豆荚由于接入了阿里巴巴,包括搜索、电商、视频、地图、社交、应用、游戏还有用户移动各种各样的数据,从用户购买、下载行为的路线里面能够给用户非常精准的个性化应用推荐,个性化推荐应用效率提升了至少60%到200%。
豌豆荚目前的主页
有得到便有失去,熟悉豌豆荚的老用户可能并不会再喜欢现在的豌豆荚了,广告挤满了首页,KPI压榨着最后一点剩余价值。但是对于阿里而言,能够触及到的用户规模更大,豌豆荚最开始起家的那一小部分忠实用户反而成为了可以抛弃的。
流量红利期已过,除了依托BAT或是手机硬件厂商,第三方应用商店没有以前那么好过,甚至有不少靠应用商店起家的都把自家的业务外包出去,去做其它比应用商店更赚钱多得多的事。豌豆荚内容分化战略听起来更像是做了应用宝这样的顶级应用商店玩家们不愿意也懒得做的事情,把故事继续说下去。
但是内容分发能够比今日头条做得更好么?很难。至于反复强调“会保持住自己的个性”,从现在豌豆荚的体验来看,倒不像会上嘉宾发言说的那样真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