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收购国际米兰:光鲜背后是硬战
新京报漫画/许英剑
■ 一家之言
苏宁要真正获得可观的商业利益,需要带领国际米兰打破“战绩差导致收入更差、收入差导致投入更低、投入更低导致战绩越差”的恶性循环。而国际米兰至少短期对苏宁来说是个老虎机。
6月6日,苏宁在南京召开“苏宁并购国际米兰媒体通报会”,宣布旗下苏宁体育产业集团以2.7亿欧元的总对价,通过认购新股及收购老股的方式,获得国际米兰俱乐部70%的股权。
作为首尝掌舵全球五大联赛豪门球队的中国企业,苏宁控股国际米兰俱乐部在国内激起的舆论浪潮,实际上已超过了收购事件本身。舆论习惯性地将这一标杆事件赋予了超越商业行为本身的意义,如对中国足球的制度、管理能力、文化和运作经验等的影响,以及由此对中国足球产生的“曲线救国”效应等。但这是一场收购国际老牌顶级俱乐部事件本身难以承载的当量。
在商言商,国际米兰作为一家拥有108年历史的老牌俱乐部,尽管近年来战绩不佳,五年无缘意甲前三,但从商业运作和管理上,这并非死结。苏宁的入驻能否让国际米兰走出困境,才是苏宁要迎接的硬战,毕竟,苏宁体育产业集团本身是上市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那么收购就需对股东负责,收购本身的商业利益更为突出。
还有一种值得反思的舆论是,仅根据收购事件本身,就演绎出各种所谓的协同效应,如对苏宁易购户外运动品牌等产生的协同提振效应,中国品牌打入欧洲市场的预期效应等。这些都处于纸上谈兵阶段,都取决于苏宁能否运转好国际米兰俱乐部。静下心来想想,即便不通过收购,这些避实就虚的商业协同内容,通过其他合作形式也是可以达到的,如中国品牌开拓欧洲市场,中外足球间的交流等。
收购本身若只是达成这些效果的话,就如同为了吃几斤猪肉,难道非要养头猪不成?相信苏宁收购国际米兰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下的棋局要更大。
事实上,苏宁抱得老美人归,要真正获得可观的商业利益,需要带领国际米兰打破“战绩差导致收入更差、收入差导致投入更低、投入更低导致战绩越差”的恶性循环。而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国际米兰至少短期对苏宁来说是个老虎机。
首先,苏宁需要为国际米兰消化掉本赛季6000万左右欧元的赤字窟窿,据悉去年国际米兰在转会市场用先租后买方式引进了多名球员,其中和多人的合同含有强制买断条款,不论是要强制“平仓”还是最终履约,都需要真金白银输入。据悉国际米兰还存在4亿欧元左右的债务,也要苏宁善后处理。
其次,国际米兰的青训项目,也是需要运营资金的,且资金投入能否产生预期效果,如挖掘到豪华欧洲青训团队等,也待观察。事实上,2013年托希尔花费3.6亿欧元入驻国际米兰,应该也是信心十足的,但最终看来是一场失败的投资。
再次,要推动国际米兰走出恶性循环,需要提升球队薪资额,花费高价聘请好的教练和球员,尽可能获得包括广告收入在内的各种附加收入,如至少让国际米兰球队穿着标识有苏宁的球衣,多打几场球,甚至冲入欧超决赛等,这些都需要真金白银。而若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国际米兰对苏宁就是个会吃钱的老虎机。
最后,要挽救国际米兰也不是有钱就可以的,托希尔不是缺钱的主,否则也不敢收购花钱的俱乐部。近年来欧洲的诸多顶级足球俱乐部都普遍运营没以前好,与数字技术的普及影响其广告和门票等收入有一定的关系。
同时个性化的消费诉求与俱乐部衍生服务的标准化消费供给的冲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而目前看,即便是国际顶级足球俱乐部,也还没有探寻出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苏宁能否探寻出来,而非简单地把国际俱乐部的所谓经验带到中国大陆吃便当,决定着苏宁这笔投资的成败。
总之,期待苏宁光鲜收购国际米兰,能够通过一场艰苦鏖战,探寻出新的俱乐部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输出中国品牌的同时,输出中国管理和商业模式。
□刘晓忠(财经专栏作家,资深金融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