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富士康总裁:没有产品,谈工业4.0就是耍流氓
互联网创业圈|导读:本文是台湾媒体发布的一片关于程天纵 (曾任鸿海集团的富士康国际控股(FIH)行政总裁、两岸科技圈大腕) 关于台湾为什么不需要工业4.0的文章,小编认为本文同样适用于国内企业甚至政府去认真反思:中国传统企业转型过程中的很多细节,是不是对的?是不是有的企业,在转型的路上选择错了岔道口?
以下是正文:
如果当你走进一家咖啡店,刚好在门口遇到一位咖啡大师,告诉你这家咖啡不好喝,你可能就会转身离去。不少国家在发展工业4.0的当下,曾任鸿海集团的富士康国际控股(FIH)行政总裁、两岸科技圈大腕程天纵,他说:台湾不需要工业4.0。这是一句实话,还是另有解读?而什么又是适合台湾发展的路数?
程天纵,一个台湾人都熟悉的名字,自FIH退休后开启他的第二人生,变身为替创业者解惑、找资源的当红创业导师。
中国政府喊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另一方面,在发表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往创新和智慧制造两头进攻。
但程天纵直言:“创客是小批量生产,工业4.0是大量制造,这两个口号其实是矛盾的!”同时“我也不认为工业4.0适合台湾。”
先回到工业4.0这件事,在德国于2011年率先于汉诺威展(CeBIT)提出以虚实整合、将制造技术、IT技术结合网际网路为核心理念的工业进化论后,其他国一呼百应,不落人后推出类似的国家级政策,因此台湾有了生产力4.0,中国有了中国制造2025。
为什么各经济强权国家都在拚工业4.0,背后代表的其实是话语权的角力,一个领先者希望建立起他人只能追随的策略。
有一个故事或许大家都听过,苹果iPhone率先采用金属机壳,不仅让消费者赞叹工艺之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产业意义,就是苹果改变了手机材料的生态圈,苹果的金属机壳是用大量的电脑数值控制工具机(CNC)铣出来的,当iPhone采用了金属机壳后,也在网站上公布它的制程,但在苹果公布之前,他把全球CNC未来三年的产能全订光,其他手机厂就算想跟进,短期也没办法有多余产能可以供货,另外,苹果建立了金属就是美的标准,塑胶机壳手机立刻显得没有质感,这就是产业的领导者希望追随者都要遵守他的游戏规格,“只要所有的条件一样,第一永远第一、第二永远第二”程天纵说。
而工业4.0亦是如此。
德国希望透过工业4.0,让相关业者可以追随,以持续维持其工业强国的优势,但美国、中国怎可愿意点头。
先了解制造类型。
生产方法依照数量、产品类型的差异大略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作坊生产(Job Shop),一个师傅从头做到尾把产品生出来,现在的创客就是这种概念。当数量增加后,开始转用批量生产(Batch Process),一个工作站做完后移到下一个工作站继续加工。数量再增加,就进入第三种―装配线(Assembly Line)。数量再大,就变成第四种―流水线(Continuous Flow)。
每一种都有各自的自动化、连网的方法,不是一个工业4.0全部解决。
去年9月程天纵到奥地利萨尔斯堡参加物联网论坛,同时参观了一家生产大型起重机的百年公司,在做最后组装时,白班只有19位员工执行工作,但这家公司向大家介绍了他们的工业4.0、无人搬运车的投资计划,程天纵询问:你们一天要上物料几次?答案是两天一次。
“你花几百万欧元,只为了这些,那就是不实际”。另外,外界较不熟悉的飞机制造,“飞机从开始生产到完成就在原地就没动过,这怎么工业4.0?”
原来,满天喧哗背后值得深思的是:“不是所有产品、数量都用工业4.0生产,它并非万能丹,应该要看产品性质及数量来决定”程天纵直言。
台湾为何不适合?
台湾过去以制造闻名,尽管工厂西移中国,但工厂管理、制程品质的know-how一直是台湾的强项,既然工业4.0是要让生产智慧化,提升效率又能及时掌握品质及库存,那不正是台湾需要的吗?
程天纵却有不同观点。
工业4.0代表什么呢?,一是我们自己的制造是否要变成工业4.0?二是在工业4.0里面,我们可以有多少商机? “从这两方面来看,都不是台湾的菜!”
他进一步解释,工业4.0是从最终端的销售通路、客户订单一路连线到工厂制造,但台湾制造现以代工为主,只做制造,互联网很弱,而且没有品牌就没有掌握通路,那是在客户手上,但在工业4.0的架构中,台湾缺了很多块,所以不论是鸿海、和硕或广达等代工厂,要升级到工业4.0没什么意义,因为你接触不到前端的通路。
那生产设备业者至少可以分杯羹吧?“台湾CNC、机械加工确实很不错,但我们不是工业4.0产业链的龙头,只能依照人家的要求、定义做创新,能做的只是小创新,而非大突破”。
除了台湾,身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更是积极推动工业4.0,但创客走的是小批量生产路线,工业4.0是大投资、适合大量制造,因此被程天纵视为是矛盾,不论是新创公司还是大中小企业,“最重要是产品,没有产品谈工业4.0都是假的。”
巨型工厂将消失?
先前台湾陷入红色供应链的低潮,过去的竞争优势点滴消逝,但他认为,这是挡不住的趋势,未来可能还会变成“咖啡色供应链”,因为当中国人口红利不再、低廉成本已逝,企业陆续开始转到印度、印尼设厂,甚至再过20年,迁移到非洲,就换“黑色供应链”崛起。既然是不可挡的趋势,重点就看台湾如何因应。
他大胆预言:“巨型工厂将慢慢瓦解”,“台湾适合的是小型产线”,因为“Everything becomes desktop”。
回顾一下历史,当电脑变成DT就走入了千家万户,现在不少3D列印机、雷射切割机也变成desktop(指小型家用的机种),连机器手臂也开始有desktop版,美国Maker圈有人展示小型的CNC,这些发展出来,代表你的生产线可以微型化、模组化、连接化,小型生产线将蓬勃而生,就很适合创客使用,这也是台湾的机会。
其实,认为巨型工厂不再适合台湾的并非程天纵一人,数年前,和硕董事长童子贤就曾表示,台湾不需要再多一家鸿海或和硕,应该多元化发展,台湾不必样样都朝超大规模(Mega-Scale)发展,也不是所有公司都要发展成“巨兽”,为什么不把一个技术、产品做到精致化,或是发展成具备利基的中小型公司。
因此和硕内部多年前就启动多角化经营,希望减少电子产品的比例。
台湾不能永远依靠供应链优势。
近期IT圈大新闻,莫过于英特尔宣布全球裁撤10%人力,也就是说,1.2万人将失业,一个个产业巨擘不敌来得又猛又快的新浪潮,尽管英特尔还未到诺基亚、摩托罗拉倒下的悲剧,但仍让人震撼。
程天纵说得直白,台湾供应链不能永远依靠供应链,未来产品跟高科技趋势会改变供应链,能做的就是把握机会,首先,一定要思考下一个大产品(Next Big Product)是什么,供应链要跟着布局,台湾向来供应链有个陋习―只抓大放小,导致风险很高,大客户一完蛋就死,心态必须改变,支持小创业,不能全押在服务最大客户上。
此外,供应链也要想办法走向产品,比较可惜的是台湾缺少产品火车头,如果有两三个火车头带动,就不必只能跟着人家走。
尽管从产业大企业退下,程天纵不减其热情,而是将时间和丰富的知识、经验转移到协助创业者跟创客身上,对台湾仍有期许,“工业4.0,我们不必盲目跟随,台湾要走小型化、更有弹性的desktop生产,物联网时代的产品有95%没有被发明出来,应该由众多的小型生产线加速它的发明。”
国内的企业,又该有怎样的思考呢?
互联网创业圈 |编辑/原创发布
(转载请注明: 转发自微信号:互联网创业圈 )
微信公众号 : 互联网创业圈 (微信号: cooboys )
关注:互联网创业、科技创业、企业管理咨询
互联网创业圈 是WeMedia联盟成员
《华为研发》 是一本讲创业的书,里面有华为早期创业时艰难、苦涩、屈身民宅的那段时光。这也是一本提供成功创业实践经验的书,从产品创新到人才激励、项目选择及融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