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再当“中国合伙人”,但这次恐怕不会那么好运
没有成熟的生产模式,单靠速成的小鲜肉,俞老师的二次创业可能不会如想象中顺利。
财经决策第一号 : ENNweekly ( « 长按可复制) 文/财经国家周刊 记者 李云蝶
三年前有一部电影叫《中国合伙人》,电影中的“新梦想”英语培训学校被认为是新东方的原型,三个主角成冬青、孟晓骏和王阳则分别源自新东方的三个创始人――俞敏洪、徐小平和王强。
现实中,当年一起创业的三个“中国合伙人”中,徐小平和王强早已离开新东方,成了真格基金的创始人,只有俞敏洪依旧在做他的老校长。
现在,俞敏洪又多了一个身份。7月底,俞敏洪现身彼格影视有限公司在京举行的成立仪式,成了它的联合创始人。
这家新公司的第一个项目是推出一支有24人备选的小鲜肉组合。这24个来自全国各地的95后国民校草,最小的年仅14岁,最大的22岁,将通过全娱乐节目《进击!bigboy》进行封闭式专业训练,再依靠人气PK赛最终竞选出12个人,拍摄同名网剧。
“影视在未来,一定是教育领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发布会上,俞敏洪如是阐述跨界的缘由。
老校长跨界搞起了男团和网剧,难道仅仅是为了“教育”?
“触网”失败
同为英语老师,都曾经历过三次高考,师专出身的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与北大出身的俞敏洪,常被卷入同一话题。
在今年4月23日绿公司年会的“十人看十年”环节中,俞敏洪发表演讲,称阿里巴巴、腾讯、小米、乐视等公司百年之后可能就不在了,但“百年之后新东方一定会在”。随后,隔了三个人压轴上台的马云正面回应,直言“教育在,新东方未必在”。
这两位的隔空“致敬”已不是第一次,一个关键转折点大概就是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
彼时,依托互联网的发展,马云的电商做得风生水起,不仅造出了一个全民狂欢节,自己也摇身一变成了“创业教父”。阿里巴巴更是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当天,成为全球最大IPO公司、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上市公司。
而在那8年前,同样在纽约敲响开市钟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却面临严重的转型危机,身处水深火热的互联网教育热潮进退两难,俞敏洪也从全民人生导师的光环中逐渐沉寂下来。有人跟他说,“你得像马云一样成功”。
甚至,今年8月10日,老搭档徐小平在谈到为何投资51Talk时也呛声俞敏洪,称“作为一个从新东方出来的人,希望有一个教育机构能够灭掉新东方,只有小公司灭掉大公司,才能推动行业创新。”
“互联网”的到来,让教育界风生水起的俞敏洪霎时蒙上了“廉颇老矣”的阴影,而过于缓慢的转型速度更让“互联网”成了俞敏洪和他的新东方一道过不去的坎。
要知道,新东方虽然于2000年已经开始布局在线教育,但早期没有足够的投入和重视,直至2005年才成立新东方在线。
一直到2013年,当龚海燕、李勇等明星创业者闯入在线教育领域,在线教育平台纷纷涌出,俞敏洪仍然认为,“教育的网络化绝对不像电商的网络化那么急风骤雨,它是一个慢转型的过程”,并坚称,“新东方未来的定位,它就是一个内容提供商以及地面教育商,我不做平台”。
就在俞敏洪放话称“网络真正伟大的平台商的出现,还要五到十年左右。平台商把地面模式消灭掉,这是不可能的”几个月后,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教育平台先后问世,俞敏洪朋友圈中的巨头小伙伴迅速入场,终于让他有了危机感。
紧接着,搭上了在线教育“顺风车”的全通教育,受到国内资本市场的追捧,上市14个月股价暴涨10倍多,市值超过新东方,成为国内上市教育企业中“身价”最高的个股。
俞敏洪终于开始缓慢地改革,2014年新东方和腾讯成立北京微学明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探索移动学习,公司成立一年后,推出了移动学习APP优答。
然而改革经历了漫长的阵痛过程,2014年、2015年新东方业绩溃败,收入和利润持续下降。至于在线业务,今年年初,新东方在线副总裁潘欣曾公开发言称,新东方在线的营收占集团总营收的3%以上,其中新东方在线的课程占2/3,新东方教育云占1/3,其他业务有营收但并未形成规模。
随之而来的是教师资源的流失。反观其他在线平台,很多新东方模式的颠覆者曾是新东方历史上的管理者,新东方前集团总裁胡敏创办了新航道,北京新东方POP少儿英语前主任李辉成立了思福拉教育,北京新东方国外考试部原教师马俊成立了小马过河,就连王强和徐小平,也成了目前线上培训机构创业的最重要的金主之一。这样的案例不少于二十个。
在这种情况下,新东方也决定分拆自己的在线业务,登录新三板,试图靠上市为自己增加声量和关注度。
然而,有人说,新东方是把互联网作为工具来打造产品形态的创新,进一步补充完善传统核心业务;而互联网公司的出发点在于通过互联网重构商业模式,重新制定游戏规则。
在这一点上,如果新东方不重构自己的模式,形成自己的特色,是无法与其他在线教育平台抗衡的。
再次触网
新东方的互联网转型并不算成功,但经验告诉俞敏洪,“触网”是必须的。
那么,为什么这次是网络剧?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视频网站付费会员数量激增,几部爆红的现象级作品把网络剧推上风口浪尖。
去年年末,在全行业行将进入“IP被掏空”的状态时,乐视自制的《太子妃升职记》成为了“现象级”网剧,创造出单日播放量最高过2亿,收官之际全网播放量26亿的成绩,为乐视吸引新增乐次元会员220万人,带来了4100万元收入。
随后,爱奇艺300多万元成本的自制剧《余罪》,成为继《盗墓笔记》、《太子妃升职记》后,又一播放量突破30亿的超级网剧。仅电子书累计销售额就突破100万元,刷新了畅销书销售纪录。
与其他互联网创业项目比起来,自制剧投入少、产出快、赚钱多,很容易打出知名度。
显然,俞敏洪希望把自己在教育领域的经验移植到影视产业中来。在刚刚成立的彼格影视中,他主要参与两部分工作――――“剧本的前期筹备”与“调动身边的社会资源”,而他自己给出的理由是,“毕竟读过那么多的书”,以及,“可以调动新东方到今天为止的上千万学生,专门为他们的人生写剧本”。
如果单从个人经历考量,“读书”和“学生”的确是他的两大优势。然而,放在娱乐业中,这样的回答却显得有些业余。做英语老师是件很专业的事,影视行业亦是如此,绝非“有钱就能入场”,也并非可以随意移植其他行业的经验。
一方面,网剧需要成熟的生产模式。
“小鲜肉男团”、“娱乐节目”、“网剧”,从俞老师的彼格影视的第一个项目中,可以看到满满的韩式元素。
的确,如果从表面来看,韩剧正是凭借它的一批批人气偶像打入中国市场,成为向中国输出影视娱乐节目最多的国家之一。俞老师学习韩式打法,无可厚非。
然而,从宋承宪、裴勇俊到RAIN,再到如今的金秀贤、李敏镐、宋仲基,韩国的当红男演员之所以可以这样频繁地切换,是因为韩国电视剧已成为流水线作业,所谓“题材”和“男色”都只是其中的一个产品而已。
并且,韩剧从编剧到选角都要经过激烈地竞争,“剧本是根基,编剧是心脏”,“只有最好看的男孩女孩、最精致的化妆、最专业的灯光师,才能最终在竞争中胜出”,最终,让最好看的零件全集中在一个剧上。这也是为什么韩国隔不多久就会诞生一部堪称现象级的作品,甚至可以接连产出《来自星星的你》和《太阳的后裔》这种“爆”片的根本原因。
而彼格影视这种先声势浩大地造男团,再通过综艺节目进行形式化选拔,最后为选好的演员量身打造剧本的形式,明显与这种工业流水线式的韩剧制作模式有着天壤之别。
另一方面,即使是从艺人的养成来说,韩国艺人成熟化的培养模式与彼格影视这种“颜值”小鲜肉速成班也有很大的差别。
在韩国,一个练习生从入选到出道,少则两、三年,多则七八年,这背后是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资金投入。因此,这些在韩国经历过严格艺人培训的年轻人职业化素养普遍更高。
举个例子,韩国一档名为《Produce101》的爆火综艺节目,打破了韩国各大经纪公司之间的壁垒,从46家经纪公司选出的101名练习生,分组在节目中进行考核,最终选出11位少女出道,打造一支全新女团。
节目中将韩国偶像团体经过近20年的发展而形成的成熟机制和产业链展露无遗,正因其内外部空前的竞争氛围,以及练习生在训练期间付出过巨大的努力和艰辛,其中的暗潮涌动和残酷竞争的氛围才对观众拥有极强的吸引力。
或许是意识到了中韩文化的这种差异性,爱奇艺、乐视等公司就没有完全模仿韩国模式,并且有意识地在回避自己的短板,生产出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神剧。
以爱奇艺为例,绕开了韩国的偶像模式,从情景喜剧《废柴兄弟》,到以强密度情节为代表的悬疑推理剧《心理罪》,再到背靠传统电视剧名导、名演的《盗墓笔记》,直到最新的现象级神剧《余罪》,完全遵循了美剧从90年代至今的发展轨迹。美剧的发展正是从以《老友记》为代表的情景喜剧开始,逐渐发展到00年代以《越狱》为代表的强情节剧,直到最近,Netflix利用大数据分析的敏感嗅觉打造出来、彻底颠覆传统电视的网络自制美剧《纸牌屋》。
而乐视的自制剧《太子妃升职记》,更是利用大数据打造的剑走偏锋的典型案例,将晋江文学城单章阅读量仅有几十万的一部言情小说,改编成一部完全贴合网络“亚”文化的反传统、反规矩、追求个性和趣味的颠覆性网剧。
在这两个案例中,IP和人设都是次要因素,打破旧有逻辑、利用互联网思维将全部要素重新组合,以及对网剧商业模式的探索和重塑,才是它们成功的原因。
相比之下,俞老师和他的影视公司,没有成熟的产业链支撑,想要单靠12人男团速成班培训起来的艺人,能拍出真正的“爆款”网剧并持续盈利吗?
俞敏洪曾说过,“我和马云差了八个字,越败越战、愈挫愈勇”。然而,除了“战”和“勇”之外,真正了解到一个行业的本质规律,才是制胜的关键,在商业中,“谋”比“勇”更有意义。
徐小平曾如此评价俞敏洪,“他绝对是一个打不死的人,是一个压不垮的人。每次你以为他已经走到了绝路上,几乎不可能回头,可是他却每每会绝处逢生。”
但这一次,俞老师可能离“好运”稍微远了点。
邮政订阅本报刊订阅和投递服务由中国邮政承担,请在中国邮政公众服务号中进行查询。中国邮政报刊微信订阅统一由“中国邮政”微信服务号提供客户服务。全国统一客服电话:11185-9-2。
如何在第一时间阅读顶级财经资讯
方法详见 下图
本刊原创作品,请联系微信wanyan18授权转载!
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号(联系电话)18514203851
长按 指纹自动识别二维码即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