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大数据环境下之个人信息的共享主义社会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 陈根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共产主义”一直是社会人憧憬的明天,且不论能否实现,其美好程度令人毋庸置疑。首先,那是一个高度发展的社会存在,充裕的物质财富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基于此的按需分配消灭了人与人之间的倾轧与掠夺;其次,那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存在,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由此进行协作成长消灭了阶级冲突及所导致的社会矛盾;最后,那还是一个高度大同的社会存在,让以区域利益为核心的国家不复存在。

   真正的共产主义,虽然还遥不可及,但一直是促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美好愿景。遥望“共产主义”的星空,畅想在个人隐私岌岌可危的当下,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共产”、“共享”的道路上率先抵达大数据环境下个人信息安全的梦想彼岸。

个人信息:大数据爆增长的主力推手

   科技进行,让曾经还是襁褓中如婴孩般的大数据得到了迅速的成长。

   通过一组名为“互联网上一天”的数据,我们便可见一斑:一天之中,互联网产生的全部内容可以刻满 1.68 亿张 DVD ;发出的邮件有 2940 亿封之多(相当于美国两年的纸质信件数量);发出的社区帖子达 200 万个(相当于《时代》杂志 770 年的文字量);卖出的手机 37.8 万台,高于全球每天出生的婴儿数量 37.1 万……而截止到 2012 年,数据量已经从 TB 1024GB=1TB )级别跃升到 PB 1024TB=1PB )、 EB 1024PB=1EB ),乃至 ZB 1024EB=1ZB )级别。

   据国际数据公司( IDC )的研究结果显示: 2008 年全球产生的数据量为 0.49ZB 2009 年的数据量为 0.8ZB 2010 年的数据量增长到 1.2ZB 2011 年的数据量达到 1.82ZB 2012 年产生数据量则达到 2.8ZB ,相当于 3000 多亿部时长两小时的高清电影,连着播放 7000 多万年也放不完。而到 2012 年为止,人类生产的所有印刷材料的数据量是 200PB ,全人类历史上说过的所有话的数据量大约是 5EB

   IBM 的研究称,整个人类文明所获得的全部数据中,有 90% 是过去两年内产生的。每一天,全世界会上传超过 5 亿张图片,每分钟就有 20 小时的视频被分享。即便如此,人们每天创造的全部信息――包括语音通话、电子邮件和信息在内的各种通信,以及上传的全部图片、视频与音乐,其信息量也无法匹及每一天所创造出的关于人们自身的数字信息量。

保全隐私:不能承受之重

   鉴于个人信息所占大数据的高额比例,以致大家每每谈到大数据的时候,都难免将其与个人信息,跟隐私联系起来。一边,无奈于“隐私受侵”;一边,对数据欲望的滋长却又让更多的人无法再当个人资料的主人,甚至连国家也很难保全自己的数据安全,让“隐私”不受侵犯。

   对于个人来说,数据信息在分享之后,基本上就不再受我们自己控制了。且不说高技术黑客潜入电脑盗取资料的情况,甚至不用什么高明技巧,就可以将许多人的信息转化为世界“共享”。

   2005 年,派瑞丝·希尔顿的遭遇就是个典型案例。当时,她把手机资讯通过云端储存功能进行备份,虽然存取这些信息需要密码,但一个 17 岁的青少年还是轻易破解了密码,取得了派瑞丝备份的通讯录和照片,并通过网络将其分享成为全世界“共享”的资料信息。这些“共享”的信息不只是派瑞丝的个人资料,还有她通讯录里所有名人的联系电话(通常都是未公开的资料)也都全部曝光。那么,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是什么时候失去对自己电话号码的控制权的呢?如果你认为是青少年盗取派瑞丝资料的那一刻,可能未必准确。因为在他们把资料告知派瑞丝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出让”了信息的安全所有权。这些案例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其次,我们的数据信息非但不受自己的控制,而且还落入了“世人皆可取用”的怪圈。比如我们平时上微博、微信,发朋友�,无不冒着个人资料曝光的风险,而这样的风险事件每天都在以数以百万计的概率发生着。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在亚马逊定了一本书,就会留下资讯足迹,亚马逊也就能用这些资讯来向我们推荐后续书籍。甚至,就算我们只是浏览了亚马逊网站,从未明确要求他们了解我们的浏览习惯,他们还是会这样做了。

   “人没有办法不沟通”,沟通理论家瓦兹拉威克表示,只要沟通过程中用到任何的数据设备,那么我们将始终逃离不了数据隐私被共享的命运。

信息安全:共享主义社会是出路?

   人没有办法不沟通,沟通便逃离不了信息“被分享”,那么顺势共享,是否会成为一种新选择呢?当个人信息不再因为“私密”而变得“稀缺”的时候,那么是否也就少了一份“被觊觎”的可能。就如同我们憧憬的共产主义社会,当有足够的物质财富可以满足大家的所需,自然会减少许多无谓的“觊觎”。而当人类的数据信息成为大家的共享,少了“稀缺”的属性,那么隐私是否也将不再需要隐藏而顺其自然成为各自的私密。

   对于这样的假设,即数位隐私的“共享主义社会”,还是需要基于类似社会主义社会般的条件特征。其一,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让大数据的制造和获取不再是掌握于少数人手中的稀缺资源。这可以说是数据资源共享的基础条件。而这个条件,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已然变得并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其二,高度文明的社会意识。人类素养的提升可以说是一切美好的根源。数据不再是被拿来谋取利益的工具。数据的共享与使用,也将变得像我们今天的献血机制一般,无偿共享,免费使用。而这时候的数据使用,将是用于进一步推进人类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发展,继而造福了更大的人类社会。同时,基于数据的共享或许还可以反作用于人类的素养提升及向善的心。

   当原本出于风口浪尖、处处受着安全威胁的个人数据信息,步入一种“共享”的轨道机制的时候,世界必将因此而变得有所不同。而在这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或许就像曾经阿西莫夫提出机器人三定律一样,制定数位共享社会的基本准则:

   一切的数据使用,无不基于向善或中正的立场;

   一切的数据使用,不得令他人受到伤害,尤其是数据的主人;

   一旦数据的使用存在让人类安全受到威胁的可能,那么数据系统将实行自我焚毁。

   基于此准则,数据黑市将不复存在;一切通过数据窃取而谋求利益的行为将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对数据挖掘技术的不断精进,以及通过技术的发展推动科技的发展。

本文被转载3次

首发媒体 搜狐科技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主义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