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都在布局移动医疗,创业公司该怎么玩?
学妹说 : 今天主要是讨论一下移动医疗行业里,在现在的发展阶段,哪些细分领域具有较强的变革性。其实整个医疗产业还是过于博大精深,作为移动医疗的小学生,在这里重点还是讨论下自 己判断项目的一些标准和 目前比较追捧的领域。
Everest是以太投资总监王晨智团队的名字。做FA需要不停探索新的领域,充满了机遇与危险,如同攀登高峰,希望每个人都能享受一路的风景。目前小组总共帮助超过40个企业完成融资,包括:半次元,懒财,二更,托福easy姐,哒哒少儿英语等,在文化、金融、医疗领域有较深的耕耘。
一、从医患资源合理匹配切入
相比于其他领域,医疗还是有着“救死扶伤”的光环的,好的医疗项目往往是要有普通众生的情怀。举一个简单的列子,前一段时间某些挂号、问诊类型的项目表面上是要通过线上预约名医专家的方式改变病患看病“三长一短”的痛点,但是核心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 名医看病的总时间并没有增加 ,只是原来医院黄牛党的生意搬到了线上。线上预约挂号其实是帮助普通病患以更加便捷的方式高价约到名医,导致三甲医院(名医)的虹吸效应没有减缓反而是加剧了。
医患资源没有合理匹配 ,医疗普世的价值就没有达到,即使数据飙升,商业模式再性感,长远来看也难以称得上是好方向。在国内医患资源紧张的大背景下,如何 提高基层医生的医术,在医疗服务的供给端 做文章就不失为有价值的方向,以下列举两种模式:
1、 大数据服务 的方式
创业公司通过深度挖掘大三甲医院诊疗数据,在每个细分病种做数据的清洗,整理,建模和可视化的分析服务。主要目的还是要以数据分析的方式建立单个病种的诊疗模型,把名医 / 专家无形的医学经验做到有形化。基层医生可以通过这个数据型工具帮助自己做临床决策辅助,某种程度上解放名医的时间和精力。
但是现阶段,从技术和政策两个维度,初创型的医疗数据服务商对会遇到比较大的挑战 :
· 医患关系紧张 , 三甲大医院对自己本院的数据极其敏感,整合医院与医院之间的数据在政策层面上会非常困难。
· 在技术层面 ,目前大部分医院的数据还是停留在HIS层面,偏行政管理为主,诊疗级别的单病种数据可用性(清洗,整理,建模)非常差。初创型公司在这两个痛点上能够提供自己独到的解决方案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2、 学术会议交流线上化
学术会议传统的方式往往是以药厂为发起方,邀请某个领域KOL,给基层医生做学术讲座,最后会比较巧妙的方式植入药厂(发起方)研发的新药。虽然这种学术会议听起来营销目的很强,但是本质上专业性还是非常强的。尤其是基层医生有极强的意愿和名医交流,学习。名医本身也把学术会议作为自己建立个人品牌的渠道。传统的学术会议都是线下的,基本上都是在一线城市,真正有需求的二三线城市的基层医生,由于地域/时间的限制很难参与到这些学术会议。线上的学术会议方式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基层医生和名医之间的交流效率,增加两端医生在学术,甚至业务上的互动,为双向转诊做好了铺垫。
二、从 政策引导 方向切入
和其他行业相比,医疗行业的商业化程度 还 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一方面可以理解未来医疗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深耕,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现阶段核心的医疗资源还是掌握在体制内的医疗体系里。 这里提到的核心资源主要是还是医生(名医专家,单个学科有影响力的 KOL ) 。 对于医生来讲, 现阶段主要的 的晋升的方式还是 必须要经过 三甲医院 的洗礼。 如果 医生 想要在一个学科领域做出成就 建立个人品牌,必须要通过一个大的 三甲医院做背书,沉淀自己的影响力。所以三甲大医院在名医资源这 个 入口上形成了天然优势,有比较强的马太效应。
另外一方面, 公立医院的整体盈利模式和国外相比也是有一定差距,主要的收入还是要通过药品的销售,而不是诊疗的服务 。 医药分离在很早就提出来了,但是现在落地也不是很理想,归结原因,主要还是政策层面推动有限。举一个正面的例子, 15 年医生多点执业政策 引导 下,很多垂直领域的医生集团应运而生,虽然遇到一些阻力,但是运营模式也在不断地迭代,以商业化的模式改变现阶段资源不匹配的问题。
16 年政策层面上, 两大热点 值得关注
1、 分级诊疗
所谓的分级 诊疗体系 ,是想通过建立社区医院,基层医院,三甲医院三级 诊疗 体系, 目的是 让小病(普通病)在社区医院 / 基层医院就可以得到解决,大病 / 疑难杂症通过社区 / 基层医院的筛选导给三甲医院。
现在整个链条上主要的痛点还是集中在社区医院这一级。整个社区医院网络还没有完善,而且难以吸引到优质的医生资源。民营资本可以在这个细分领域里大有所为。但是作为创业公司做社区医院的运营,模式还是过于重, 但是从社区医院企业服务的角度切入不失为一个好的模式 ,譬如说做社区医院CRM的工具或者内部流程管理的系统。
另外一种模式,就是先从医生端为切入口, 建立名医和基层医生的 业务 交流的一个平台 ,在积累足够多名医和基层医生用户的前提下,做两端的双向转诊。
2、 医保控费 :
另外一个热点就是医保控费。国内医疗商业保险完全没有发展起来。现在主要的支付方式还是通过政府发起的社会医疗保险为主。鉴于国内目前的人口结构和老龄化的问题,医保压力越来越重,短时间内 如何减轻医保的压力也是投资人比较关注的一个热点。
和国外的 PBM 模式相比较,国内由于医疗商业保险没有成熟的现状,会出现一些比较符合国情的 保险 控费模式。譬如说医院医保支付端增加一个医保审核的模块,帮助医院核对每一笔医保报销是否符合当地的政策法规,避免医院提前支付医保费用 ,却因为政策审核问题,拿不到报销款项 。另外一种模式是从 C 端切入的,为病患形成最优化,最省钱的 医保 解决方案,从用户端达到控费的目的。
三、从 支付问题 角度切入
医疗尤其是移动医疗在支付这个环节存在很大问题。之前提到的保险端通过控费的方式可以部分解决国内社会保险和商报之间不平衡的问题。另外一端,作为移动医疗本身其实也需要 找到 自己产品 / 服务的支付方。目前几家大的移动医疗模式还是试图直接说服 C 端用户作为服务的买单方,但是显然这种模式很快就遇到了瓶颈 :
· 国内病患还没有养成为医疗服务付费的习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没有成熟) ;
· 这种方式很难提高医疗的效率,初期和其他 o2o 公司类似,还是以补贴的方式为主,难以长期维系用户的高粘性。
在这个背景下,互联网医疗公司也一直在寻找自己服务的靠谱的支付方:
1、 药厂付费
药厂作为医疗的一大主体,每年在营销和管理上有非常大的预算,国内光是药厂营销这个市场,就已经过千亿了。但是药厂传统的营销方式本身有很大的痛点,譬如说着重推广的医生和患者营销不够精准,转化率低,支持营销策略的数据不够完善,所以药厂有非常强的付费医院改变现状。初创公司可以在药厂这个刚性需求 上找到痛点和解决方案 ,让药企 成为他们服务的支付方 。
2、 企业付费
这里指代的企业,可以是企业集体为员工采购健康管理服务(作为福利的一种),也可以理解为两个 B 端企业以合作的方式向 C 端推广,譬如说保险公司可以把挂号问诊(或者健康管理)得服务打包进自己的保险产品,通过这个方式吸引客户, 与此同时,保险公司 也可以更加 积极地 参与到客户的健康管理 流程 ,从而降低自己的赔付率。
Everest小组简介:
以太投资总监王晨智:Everest是珠穆朗玛峰的英文名,名字源于对我发际线很高的嘲讽。一季度我们team增加到13个人,vc、互联网产品、四大、艺术、投行等诸多背景的小伙伴聚在一起,不知道在一起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但是每天对创业公司无穷的好奇,让我们兴奋的彻夜难眠。文化、金融、医疗领域会长期关注,希望能助推起这几个领域的创业公司,帮助他们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