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熊&吴晓波:这次我们会温暖柔软地做文化投资
编辑|B12
「其实任何一个创业者,还是要讲求生存,讲究进化,要经历很多次蜕变和进化才能抓住机会。 」
11月4日,2016头头是道文化消费投资高峰论坛在杭州正式开幕。此次活动由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指导,头头是道基金主办,皖新传媒、吴晓波频道、普华资本、腾讯科技协办。
B12作为「头头club」成员,见证了头头是道家族的壮大。这家2015年底由曹国熊和吴晓波发起的的VC,已投资了30余个项目, 其中不乏今日头条、喜马拉雅这样的内容分发平台,韩寒的亭东影业、贾樟柯的暖流文化这样的头部内容公司,吴晓波频道、一条视频、日食记、十点读书、B12这样的一线自媒体,以及乐刻体育、拳星文化这样的体育创业公司。
现场,头头是道创始合伙人曹国熊分享了其文创投资的心得, 「在文化领域里,人才是最有价值的资产,才华是最深的护城河,这是一个没有网络效应的行业,所以追求独角兽的投资思维不适合用在文化产业里。」
而吴晓波也对「为何右翼的资本与左翼的文化突然混在一起」的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中国资本市场出现了非常大的赛道转变,文化产业盈利清晰,用户感知亲切。」
以下内容是曹国熊与吴晓波在这次峰会上的演讲实录,经B12编辑,有删改,enjoy~
曹国熊
今天我不想说什么资本寒冬,因为并没有什么寒冬,基金手里有很多资金,只是投不出去而已。 我也不想谈什么产业泡沫,凡是充分竞争的市场,泡沫不可怕,市场会调节。今天我想展开说这四个观点:
1.文化投资不要去追逐独角兽
文化产业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它的赛道足够长且宽,机会总是在的。 文化娱乐行业的创业者本质上是在提供一种精神产品或者服务,他们不是在做连接,而是在进行生产和创造,所以这个行业的逻辑是「反垄断」的,当你走上神坛的时候,可能就是你将要被新的王取代的时候。 一代新人换旧人是这个行业永恒的规律,无论你是杰克逊还是麦当娜。
2.文化投资要温暖柔软
投资圈流传的一句话是:「没有焦虑症的投资人不是好的体力劳动者。」做投资拼的是体力,拼的是强大的心理承受力。但文化产业是很「软」的产业, 它拼的是优质的持续的内容产生能力,以及创新的运营方式。 在这个赛道上,很多时候是没有硬指标,甚至也没有对标,投资人看得是团队对创作的热爱、IP的生发和储存能力。
3.以产业深度为基础做文化投资
要做好文化投资,必须采取产业与资本双轮驱动的策略。换句话说,在这个领域你单单提供钱是远远不够的,你自己必须参与到项目的运作当中去,深耕文化产业,以正反馈的形式协同发展。 我希望头头是道是一家「会投资的文化公司」,而不仅仅是个投资文化类项目的投资公司。
4.投「头」 方是道
有人可能觉得文化类项目缺少护城河,你不就是做了个自媒体嘛?你不就是拍了个网剧嘛?我找几个人融点资也可以做啊?这种想法是非常不靠谱的,文化项目的护城河不是太低了,而是太高了。 创始团队自身的才华就是文化产业中最核心的竞争力,也能形成公司的独特性,而独特性就是项目的壁垒。 所以,我们投的其实就是那个「头」,也就是团队本身的才华,它比有形的资产要重要的多。
现场曹国熊主动说起了「头头是道」基金的由来:「名字缘自《续传灯录》慧力洞源禅师所说「方知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成」,意思是悟道后言语举止都暗合禅意。」 曹国熊用六个字形象的概括了这只基金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钱多」 ,现在我们有2只平行基金加3个专项基金,总共30亿人民币的盘子,感谢lP的信任,这个起点不算低。我们团队对自己也挺有信心的,自己也出资了不低的比例。
第二个特点是「人傻」 。我们喜欢傻傻的、能坚持的、执着的人做美好的事。
第三个特点是「地广」 。我们的投资领域包括:传媒、影视、娱乐、体育、教育、旅游、消费升级等等,领域真的很广,我们每个董事负责一个方向。
吴晓波
本次会上,头头是道基金的发起人、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把他对于文化和资本的关系,进行了精彩的梳理。 为什么文化人和投资人见面既非常开心,又非常不适应呢?文化产业的赛道还可以走多远?以下为观点整理:
为何右翼的资本与左翼的文化突然相恋?
大家知道这两年文化产业的风口有点大。
首先,从GDP的表现上,杭州市现在文化产业的GDP超过了22%,2015年的时候,上海的GDP是文化产业第一次超过了金融产业,所以已经变成一个非常大的一个行业。
第二,文化也成为了很多投资人进入的领域。我认识曹国熊已经超过10年了,每年吃吃喝喝,他从来没有说要投资我,他每天跟陌陌混在一起,我们也看不起他,叫他那个叫饱暖思淫欲。但是,他终于去年开始要投资蓝狮子,下面要做一个狮享家基金的文化投资基金。
我是一个做文化的人,我非常警惕资本和资本主义。因为自有商业革命以来,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左翼几乎全部在文化产业里头的,所有的右翼在资本产业里头的。
你想一想看,2000年之前,在美国,美国是一个相当资本主义的国家了,美国几乎所有的电影公司,出版公司,电视台,报社、杂志社,几乎都没有上市的。也就是最近这段时间,突然间发生了那么多的一个变化。那么,为什么两个看上去很对立的左翼和右翼的这样一个力量,在今天的中国能够突然间混在一起呢?
我觉得中国现在确实是特别激进的一个商业文明国家,我觉得有三个原因:
第一: 对于投资人来讲,中国资本市场出现了非常大的赛道转变。
在经济学里面,把所有的行为分成两类,一类叫做渠道,一类叫做生产,叫流通资本和实体资本两种。那么在互联网领域里面,他们把他叫做流量,叫做内容。
那么过去的十多年里面,其实中国所有的风险投资,风险投资的概念就是在纳斯达克出现的,在1998年进入到了中国,他们在中国投的第一批企业就是互联网公司,1998年以后开始投。
互联网在过去十多年里面,实际上是改变了中国的流通环境,它首先改变了我们人和信息的关系,后来改变了我们人和商品的关系,再接着改变我们人和服务的关系,这两年改变了我们人和金钱的关系,这就是十多年来互联网对我们所有的改变。 在投资人,在风险投资圈这个都叫做TMT。
第二: 到今天大家都知道TMT投完了,赛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为什么投资界有很多钱但投不出去?没有地方可以投。主要的原因就是赛道发生变化了,整个互联网的技术意义上的革命性已经结束掉了。所以具有可投资性的可投机性的范围已经完全的消失掉了,在所谓的流通意义上的投资机会结束掉了,那就会进入到一个生产领域里面,进入到一个内容领域里面。
所谓的内容领域里面值得投资的部分如VR,讲到了机器人,讲到了AI,讲到了AR,包括医疗、基因、新材料、新能源等等都可以投,但是那些内容领域里面现在充满了泡沫。甚至今天你跟我说,VR有没有未来?我都不知道,至少美国很多人说VR是一个伪需求,所以这一块里面是一个泡沫。
第三: 相对来说文化行业是比较靠谱的。
1、文化产业盈利清晰,用户感知亲切
曹国熊他们这些从TMT过来的风险投资人,当他们接触到我们在座所有的这些朋友的时候,他们的心情会好很多。因为在过去十多年里面,所有做投资的人,要钱去借另外一个人的时候,他们会面临两个情况,一个是那个人给你描述的场景是你完全不熟悉的。
第二个他给你讲的不能是我赚多少钱,而是我有多少用户,我有1个亿的用户,每天有2个亿的UV,2.5亿的PV,怎么赚钱呢?不知道,你问这句话就傻了,我不要你这个钱,你是老钱。所以他们面对那么人的时候很麻烦,不熟悉。
但是他面对文化产业就很好,我们文化产业是非常老实的,因为你很难骗他,像我们图书公司,我非常喜欢看书。所以文化公司很容易沟通 ,而且我们会说票房是多少,我们的版权收入是多少,我们的出版收入是多少,我们的广告收入是多少,毛利、盈利全算得出来的。所以 在文化产业里面,相对来讲对资本来讲,它是一个相对比较务实,而且他们能够比较熟悉的一个领域。
2、 市场分散非标,需要耐心
尽管如此,但文化产业跟TMT相比,比较小、比较散,非标性强,并没有那么多市场想象力,同时,投资逻辑都很陌生。对所有的投资人来讲。因为在过去十多年里面,无论你投互联网投TMT里面,他看一家企业会问一个企业,你在中国创业,你在美国对标企业是什么,他一定有一个纳斯达克情结。
但在中国很难问,你说巴九灵对标企业是谁?不知道,这是完全本土化的一个创新。所以这个对于文化人来讲,我们非常不习惯,我们开始要跟资本打交道了。
但是资本确实他能够起到很大的一个催化的作用。对资本来讲他也非常的不习惯,他会面临的是一个完全非标的具有本土化特征的一个标的物。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的文化投资产业的一个论坛,可能对于双方来讲,都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为什么现在,资本愿意投资文化企业、文化企业也开始愿意接受投资?这个就要感谢互联网了。我自己在做文化公司,做了十多年了,我当年做蓝狮子,我现在做巴九灵。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经常在开会时嘴巴里会冒出一些互联网名词,比如说用户画像。
原来我写一个《大败局》、写《激荡三十年》,不会讲用户经理。然后我们会讲产品经理,会讲大数据,这些都是互联网TMT领域里面的这些名词,对于我们今天这些做文化的人来讲,传统文化人来讲会有很大的帮助。
那么这些帮助,在这个意义上就没有什么传统的西洋的概念了,哪怕是写书的,做音频的做视频的做发行的,无论你做任何的行业,你用互联网的这些名词去衡量它,如果做一个匹对的话,就可能出现新的公司,这些公司对他们投资人和TMT来讲,就是能够看得懂的标的物。
这是一个刚刚开始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