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绕不过的三个坎:钱、政策、商业模式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创业,这真是一条难走的路,旁人看到的是高融资、高估值,但谁又知道在这背后,它剥夺了太多原本应该属于生活的美好时刻;

创业,又是一条让人兴奋的路,那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路,有多少人在这条路上前赴后继。

“他很拼,很焦虑,经常和朋友念叨着戒烟……”这是一位媒体人对10月5日晚上去世的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的一句描述,张锐倒在了移动医疗创业的道路上,但还有很多个张锐继续在行走。

或许张锐代表的不仅是他个人的离开,也映射出移动医疗和其它创业领域一样,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困惑。

   创业者说

   政策门槛高:在线诊疗必须有牌照

“2003年,我第一次把材料递交到某省卫生厅,等了两个星期也没有答复,也不敢打电话催。过了大约两三个月,厅里的人找到我,说看了材料,一是感觉‘你的想法很前卫’,二是‘有知识的人不上网’。言外之意,就是拒绝我了。”

回想起初创丁香园时的场景,创始人李天天依然记忆犹新,丁香园网站的雏形早在2000年李天天读研期间就建立了,当时只是一个论坛,李天天把自己认为值得和大家探讨的内容放到论坛里做交流,关注人数越来越多,于是,李天天决定转型。

因为网站涉及医疗行业,必须卫生厅药监局审批后才能上线,而这一审批的过程足足有一年。第二年,李天天再次提交材料,这时,互联网逐渐被世人所认识,厅里的人不再认为“有知识的人不上网了”,才终于拿到了某省卫生厅的批文。

李天天的例子是互联网医疗早期争取政策扶持的雏形。医疗领域是个特殊的领域,政策对这块领域也始终带着约束力。

2015年8月29日,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下称《意见》),规定了“远程医疗”的定义:一方医疗机构邀请其它医疗机构,运用通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本医疗机构诊疗患者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并明确规定,“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

在好大夫在线创始人王航看来,政策规定的“远程医疗”的情况有:一种是医院和医院之间的会诊,两家都是医疗机构;二是一个医院对一个患者,医疗机构对患者发生的互联网诊疗行为。如果不是医院而只是互联网公司,则只能做咨询,不能做诊疗。

对于当下移动医疗的创业企业来说,这个规定的内在含义是,想要做线上诊疗就必须拿到医疗机构的牌照,变成一家医疗机构。为了能够开展诊疗业务,2016年4月,好大夫在线获得了互联网医院运营牌照。

王航表示,实际上,政策壁垒始终是移动医疗领域的难题之一。为了化解这个难题,大多数移动医疗创业企业都选择在线下和医院合作。

今年8月,平安好医生和重庆三甲医院西南医院签署协议,成立西南平安互联网医院,日后,患者在诊前可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形式与在线医生直接交流病情,实现在线诊断、在线挂号、转诊等诊疗服务;

诊中,患者可以在线查看医生开具的电子处方,订单会自动发送到线下合作药店或医院药房,完成在线支付后,药品将通过物流配送到患者手中;

诊后,患者可在线查看转诊过程中结算信息、费用清单等凭证和通知,完成出院自助结算等。

据平安好医生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平安好医生今年5月融资的5亿美元将大笔花在建设互联网医院方面,而和线下医院合作,才能在牌照、资质等方面符合政策。

除此之外,医疗支付制度也是影响医疗活动的重要因素,目前对移动医疗并没有政策上的偏向与规定,比如社保报销、医疗保险、出现医疗事故怎么办等。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限制整体移动医疗发展的一个大瓶颈,而且短时间内还无法解决。

   融资难:VC只关心“菜好不好吃”

2012年9月29日,春雨医生完成B轮融资,后来披露的数额是800万美元。张锐那天晚上8点18分发了一条微博:“春雨移动健康的B轮融资今天close,感谢我的两轮投资人,我会对你们的信任和兄弟们的未来负责。做了一年多,我可以说:mhealth(移动医疗),是一件我可以也值得死在上面的事业。”

那个时候,肯定不会有人真的以为四十岁出头的张锐会因此而逝。对于张锐的这次意外,有分析说,张锐是因为春雨医生上市,投资人给了太大的压力。

在任何创业领域,“钱”总是绕不开的话题。

实际上,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丁香园的日子也不太好过,有时候甚至捉襟见肘。丁香人才网(丁香园旗下专业生物医药求职招聘平台)的年营收不过几百万元,丁香通(丁香园旗下专业的生物医药商业信息平台)的收入规模也不大,有几年时间,丁香园一直靠这两个业务维持运转。

李天天也曾经四处找融资,他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和某VC吃饭,李天天向对方介绍丁香园的商业模式,对方只点评说,“这个菜不错,那个菜也挺好吃”。“我知道他在听,但他并没有跟我对话的兴趣。”李天天回忆,直到2010年,丁香园才完成首轮200万美元的融资。

2015年,是移动医疗频受资本青睐的“好日子”,春雨医生的C轮融资额为5000万美元,丁香园也获得腾讯的7000万美元投资,杏树林、贴心医生、紫色医疗等企业也公布了数千万美元的融资消息。

但到了今年,移动医疗领域的融资开始大幅降温。有数据显示,上半年天使投资和 VC 对移动医疗投资额下降了1/3。在易观国际医疗研究总监姜昕蔚看来,今年的资本态度不仅仅是针对移动医疗,实际上是对去年疯狂和盲目资本投资的修正。

但在执着的创业者看来,融资难并非是个不可逾越的“寒冬”,“现在说资本寒冬也未必,投资人还是看好移动医疗的远景,也会看创业企业的费用控制,如果愿景很好,费用控制又合适,烧钱并没有那么快,投资人觉得能够坚持到盈利的那一天,就会信任你。”王航告诉记者。

此前,有媒体报道说,好大夫在线开始裁员,对此,王航表示,好大夫在线减少了在线咨询的员工,增加了为互联网医院服务的员工,但运营成本并不增加。

李天天也同样表示,烧钱是一种表象,关键看目的,“如果烧钱只是为了快速获得用户,获得所谓的‘高流量’,未来的忠诚度和活跃度也会受到质疑,创业企业不能简单地把投资人的目标作为自己唯一的目标。”

   盈利焦虑:有模式有用户却难盈利

不管怎么说,投资者最终考虑的仍是受益,故事固然美好,最终决定移动医疗项目成败的仍是盈利模式。

在有的投资人眼里,真正盈利的移动医疗企业并不多,所谓的盈利模式更像是在画饼。

春雨医生今年以来动作颇多,先是透露将在线问诊拆分上市,随后开放问诊平台,建立互联网云医院。不过,去年宣布的重大战略――线下诊所布局开始收缩。

如果说移动医疗行业刚起步时,是1.0时代,在王航看来,1.0时代整个行业都在亏,在烧钱。“因为在线上做咨询、建议,这些不能为病人解决根本问题,建议再好,答案回复得再棒,对于患者来说只是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病情,但无法治疗,对于患者来说,支付十几块的咨询费用算很多了。”

1.0时代,像非诊疗业务、咨询类业务、轻问诊业务,这些商业化规模都非常小,不足以支撑平台的运营支出,简单说就是1.0时代没有商业模式。如今进入2.0时代,以在线诊疗为主,并且进入线下。

今年7月,丁香园推出付费问诊“来问医生”,随后与腾讯联合发布糖大夫二代血糖仪,并透露将推出更深入的个性化付费诊疗服务。“我们在经营线下诊所中找到了另一个可发展的市场,今年和明年丁香园诊所都会有扩张计划。”李天天告诉《IT时报》。

有平安背书的平安好医生则在探索O2O的盈利模式,今年7月1日,平安好医生在广州上线了“健康到家”项目,推出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并推出体检套餐等,和线下体检中心合作,用户可以在平台上购买体检套餐,再到合作的体检中心体检,这一系列的增值服务未来将形成闭环。

好大夫在线并没有发力线下,王航表示好大夫在线的线上重点是“复诊”,可以和传统医院形成互补。复诊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一年约有70多亿人次的门诊量,其中将近60%是复诊;而医学界分析认为2/3以上的复诊可以通过在线完成,互联网医院的市场空间十分巨大。

无论是哪种模式,在创业者眼里,生态闭环是形成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关键。但是为什么一些有海量用户的移动医疗企业,动辄就几千万注册用户,但还是很难实现流量变现呢?

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一是没有抓住医疗资源的核心,中国医疗资源的核心仍然是好医院、好医生,移动医疗企业和医院的合作也是看好医院有资源的优势;二是大多数移动医疗并没有抓住用户的刚需,解决真正的痛点。所以他们无法产生黏性,就像其它互联网行业一样,有补贴的时候,可能就有流量,当取消补贴的时候流量就消失了。

地心引力创始人、董事长詹正凯向记者表示,移动医疗是医疗行业的前景方向,但确实太难了,资源都掌握在医院手中。而且移动医疗盈利缓慢,对于创业者来说压力很大。

   投资者说

   讲故事便能拿到钱的时代已过去

讲故事?看收入?拼模式?移动医疗项目的融资正在变得越来越难,对很多投资人来说,看一百个项目投一个标的,已经成为常态。

像2015年上半年那样,有一本好看的项目计划书,有一个会讲故事的团队就能融到资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了。

对于移动医疗,投资者虽然放慢了脚步,但也依然关注。在蓝驰创投合伙人陈维广看来,从短期来看,在移动医疗领域的投资确实是个挑战。

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移动医疗有保险、用户和药厂三个支付方,目前商业保险制度并不健全,而用户也并不习惯向移动医疗付费,药厂则要看到他们的药有销路,这些都需要过程;

二是移动医疗的产业链很长,包括医院、医生、药厂、保险等,由此带来的结果是要等到赚钱的时间也很长,或许市场好的时候投资人有耐心,但不好的时候投资人也会失去耐心;

第三,移动的流量红利逐渐消失,获取移动用户的成本比本来高了很多,对于平台来说,移动医疗的创业企业一定要有平台影响力和用户积累,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尽管如此,陈维广依然看好移动医疗的未来。

另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人表示,现在的移动医疗行业还是比较浮躁,创业者只想着眼前怎么把量做上去、让公司活下去,给投资人信心,所以一般只看新增和总量,对于留存和活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运营方面,因为医生是诊疗环节的核心,平台会给医生激励,让医生拉用户等,这些到最后反倒成了移动医疗的核心业务,漠视了用户的感受,忽视了用户的最终目标――治好病。

(钱、政策、商业模式,移动医疗身上的三座“大山”,记者: 潘少颖、汪建君)

   更多新鲜观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钛媒体(ID:taimeiti)

钛媒体微信二维码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搜狐科技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医疗互联网发展趋势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移动医疗盈利模式移动医疗商业模式移动医疗app微信商业模式华康移动医疗移动医疗模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