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 没有一个人工智能可以胜过地铁站的工作人员
没有一个人工智能可以胜过地铁站的工作人员
作者|高飞
编辑|周晚晚
曾经瞥见过一个研究,说人们如果由于状态不好,假装工作,看起来是摸了鱼、赚了便宜,但实际上会对身心健康不利,因为"假工作"时间长了,就不会真工作了。
虽然不太清楚上述理论的心理学机制,但是它一定不适用于我在地铁里见过的一些安检人员。事先声明:对于如下论述的现象,并不存在丝毫的诋毁之意,反而带着极大的赞美。而且,这种现象让我第一次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是无法取代人类的。
这个现象,是很多上班族应该也体会过的,那就是在地铁的安检过程,带着一定随机性,在两种状态下自由切换。两种状态的区别,仿佛微观量子的波粒二象性,所以我们称之为“薛定谔安检”。
【工作状态一】发生在你日常上下班通勤时,特别是早晚高峰时段,安检人员对你的检查就会处于一种若有若无的状态。
此时,他们手里的安检仪,既像是在对你进行针对性的安检,又像是一种随机式的舞动,姑且称之为“假装安检”状态。
但是,你最好不要质疑这些工作的专业素质。因为一旦城市里举行庄重的大型活动,这些安检人员,会马上切换到【工作状态二】,此时他们的工作能力,会光速向机场安检级别靠拢,任何的风吹草动,也逃不过他们的目光。
显而易见,对他们而言,平时看似是“假装工作”,完全没影响到他们的真实工作状态。
更重要的是,这种“假装工作”和“真实工作”的切换,实实在在的为广大工作者创造了社会福祉。
如果不是他们平时的“假装”,通勤高峰时期的地铁必将是这样的“真实”——摩肩接踵的安检队伍和怨声载道的上班族。
所以,我有点倾向于他们平时的工作状态并不是“假装”,而是一种合理的“真实”。
这种现象,是完全无法想象交给AI去做的。因为AI在算法的驱动下,永远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当然,你可以说,AI也可以切换至低识别能力程度。但是,别忘了这些工作人员如果发现一个人明显眼神不对,能够以秒级从状态一,切换到状态二。AI能读人的唇,但是读不了人的眼神。
其实,上述现象,是一个典型的常识问题。AI很聪明,但就是无法掌握常识,也不懂得共情。AI判断不了一边走,一边举着笔记本查Bug的人大概率是安全的;也无法理解打工人早上赶地铁有多么挣扎,无法同情衬衫后背渗透的汗。
常识和共情,应该是划分人和AI的最后两道分割线。
如果你在开车时,看到前边天上飘着一只足球场大小的灰太狼盯着你,你肯定知道地球出大事了(没有迪迦奥特曼,是过不去这关了),但如果是自动驾驶汽车,还会继续向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