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被误读为红海的蓝海
速途网12月1日评论(评论员 张宁)11月26日,笔者作为嘉宾参加由速途网举办的名为“唇枪舌剑zhi互联网金融”的线下沙龙活动。在与其他嘉宾交流观点的过程中,笔者偶然间听到这样一种声音:“互联网金融现在已经成为一片红海”。虽然本人酷爱剑走偏锋,喜欢超清脱俗的见解,但对此观点,实在无法予以认同。
依据竞争环境,市场是由两种海洋组成,一种是代表产业界限和竞争规则都已明确的红海,即成熟的市场类型,在红海中,企业之间是成王败寇的零和游戏,由于市场已经饱和,一家企业业务量的提升,必将代表着另一家的衰败。
而蓝海则与之不同,它是未知的、亟待开发的市场空间,它意味着因市场容量太大,而呈现出供给远远小于需求的状态。所以蓝海中的企业即便不通过白刃战般惨烈的商业竞争,也能凭借行业红利获得业务量的高速增长。但蓝海市场是有时效性的,因为这样躺着数钱的行业人人都在爱,所以在一定时期后,蓝海将会变成你死我活的红海。
笔者结合自身对蓝海市场的理解及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的有限观察,得出的结论是:互联网金融这一行业仍处于并将较长时间处于蓝海市场。判断行业是否为蓝海,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考量,一是市场容量的大小,二是市场内有效竞争对手的多少。
市场容量
要判断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容量,就要从投融资两端说起。对于投资端,由于现行金融体制固有的弊端,导致民间投资渠道狭窄单一,在GDP跑不赢CPI的年代,银行低水平的存款利率,不但不能实现居民储蓄增值的功能,甚至连最基本保值的需求能否被满足都存在很大的质疑。近日,央行下调利率的举措,更是加剧了储户资产的缩水。而“最低消费”五万的传统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由于门槛过高,使得为数众多的普通投资者望而生畏。
这样就在金融市场上就出现了空白:有理财需求,但资金较少的人群。而空白点的出现意味着商机。这部分“爹不疼、妈不爱”的人群,虽然单个个体资金量小,但是市场上人群数量庞大,且投资理财的需求极为强烈。据中国社科院统计,我国民间借贷市场活跃交易量高达惊人的五万亿,这部分处在灰色地带的民间资本虽然被承诺可以得到高额的收益率,但其资产的安全不能得到法律上的保证。而银行相当于主权级信用的安全保证,却不能给用户带来较高的收益率,据统计,国内银行储蓄共计44万亿。而互联网金融也将迎来政策上的认可,不久将由现在的游击队转变为正规军,使其能够在资金风险、收益、门槛三方面得到平衡。
而在融资端,据有关数据显示,占全国企业数量百分之九十的中小企业,创造出国民经济百分之六十的GDP。虽然中小企业在整个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我国金融业固有的体制问题,导致最具活力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一直未得到有效改善。而互联网金融与生俱来的屌丝本性能够做到,只要项目好,不管有多小,都能提供融资需求。
市场上有效的竞争对手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虽然出现几家平台迈入了所属领域的第一梯队,但是这些平台要么是依靠背后巨头的品牌效应,要么是凭借先入为主的时机优势。而并不是经过你死我活式的刺刀拼杀。另外平台数量虽然很庞大,但是真正有效地平台并不多,以最具活力的P2P为例,据零壹财经十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虽然P2P平台数量达到2000多家,但是真正活跃的平台数量不足三百家。平台与行业现状相同,都处在待孵化过程的蚕蛹期,所以并没有形成一超多强的市场格局。
所以从市场容量和有效竞争对手的数量上来看,互联网金融就像初春埋在泥土里的嫩芽,随着监管细则的到来,将会加速它的成长,也许这就像几百年前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埋在梧桐树下的金融之种,终究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