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构建生态圈的野心和虚心
云计算产生之初便将目标定为将计算、服务和应用作为一种公共设施提供给公众,使人们能够像使用水、电、煤气那样使用计算资源。这一宏伟蓝图使云计算迅速成为行业热点,却又因为产业不够成熟而迅速降温。对此,阿里巴巴集团CTO王坚博士在10月16-17日举办的2014阿里云开发者(AWDC)大会上称,“世界上最怕的事情不是‘一拥而上’、而是‘一拥而撤’:不是还没有搞明白一个事情就去做了,还没有搞明白就撤了。真正热爱云的人会知道,不只是三年五年、十年、甚至50年、100年,云会真正在今后改变社会。”
阿里巴巴显然看到并紧紧抓住了云计算这一趋势,从去IOE(IBM、Oracle、EMC)开始,阿里巴巴就有着颠覆传统云生态的野心。如果说亚马逊是美国在新技术、新趋势方面的领导者,阿里巴巴则是中国角逐新兴领域的代表。在阿里巴巴美国上市之际,有评论者认为,阿里巴巴将会与亚马逊争夺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注意力。这是因为亚马逊以电子商务闻名,阿里巴巴也是;亚马逊以云计算对冲IBM,阿里云则直接去掉了IOE。
野心:复制电商平台模式 躺着赚钱
在8月19日,阿里云宣布启动“云合计划”时,就拟招募1万家云服务商,构建新的云生态体系,为企业和政府等用户提供一站式云服务。阿里云总裁王文彬表示,如果把阿里云比作“公共电网”,那么合作伙伴就是各种“电器公司”。只有越来越多合作伙伴的加入,才能让云计算普及到各个领域。这一路数与阿里巴巴做电商的思路颇为相似:自己搭建平台,吸引伙伴和用户加入到平台中,形成生态系统,为更多的企业和用户提供服务。
在移动互联时代,最赚钱的莫过于平台商莫属,从电商平台到应用商店,再到众筹模式,互联网最佳的商业模式便是集合全网的力量共同做一件事,一件大事!而在这其中,搭建平台方往往是最为赚钱的。再通俗一点讲,你可以理解为开赌场的总是比赌徒更赚钱。
阿里巴巴上市之前,曾有人预言:杭州将成为创业之城!但现实是,杭州成为了风险投资之城。这背后的逻辑颇为耐人寻味:那些因为阿里巴巴上市而身价过千万、乃至过亿的员工并没有急于从阿里巴巴中出来单独创业,因为他们太了解创业之艰难了;与其自己拿着上千万的资金去做一件很苦逼却不一定有前途的创业项目,还不如用这笔钱投向那些没钱却有想法、并且愿意吃苦打拼的创业屌丝,投对了大赚一笔,投错了,不过损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不仅不会伤筋动骨,再加上还有阿里巴巴作为后盾,生活依然美滋滋。
阿里巴巴在云计算上的野心同样也是如此,借助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态圈,吸引各类开发者基于这一平台开发各种应用。不管是IaaS层面的应用加速、安全监控,还是通过开放API所开发的平台应用,或是基于云平台开发的各行各业的企业应用系统,都可以基于这一平台提供给最终用户。一旦平台搭建完成,阿里巴巴则继续扮演平台运营商的角度,而开发者则变相成为阿里巴巴的打工仔。
虚心:低姿态寻求与伙伴和开发者合作
在云计算生态系统构建的过程中,阿里巴巴无疑也是虚心的,对于一家云计算企业来说,产业生态圈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自身不可能满足所有用户的所有需求。不管是亚马逊还是阿里巴巴,谁都不可能独自享用云计算市场这一蛋糕,因为这一市场实在太大。传统的IT企业有IBM、HP、微软、戴尔、甲骨文、思科等,他们的产品支撑起云计算的基础设施;三大运营商同样实力不俗,庞大的数据拥有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以互联网为切入点的BAT一方面抢夺传统IDC的业务,另一方面也在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和合作伙伴,试图建立起围绕自身的云生态,阿里巴巴正是其中的代表。
至少在今天,阿里巴巴依然还需要放低姿态来吸引各类合作伙伴和开发者加入,只有共同将生态做大做强,阿里云作为平台运营者才会有利可图。而在云计算生态系统构建之初,所有的先行者才是云计算红利的获取者。
正如阿里巴巴集团CTO王坚所说,云计算让每一个开发者都能与大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拥有和大公司一样的能力,去做他们想做的创新。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开始加入到云计算的生态系统中来:IT企业继续致力于提供构建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平台和应用软件;传统企业则希望借助云计算优化甚至再造自己的商业模式;开发者则希望加入其中并获取更多传统企业的青睐。
因此,在阿里云开发者大会上,不仅有中国气象局、施耐德、东软、中软、美的、万科物业、上汽、海康威视、飞利浦这样的高富帅企业和机构的代表,但大多数与会者则是80后、90后的年轻的程序员们,他们边听边记,希望成为未来云计算市场的继任者。
AWDC与苹果公司的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颇为相似,苹果推出最新的iOS操作系统,并针对开发者发布多个开发工具,以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加入到苹果的生态系统中,扩张并延续苹果帝国的辉煌。阿里云尽管还没有达到这一境界,但与百度云、腾讯云等相比,阿里云至少更具备这样的潜质:构建一个面向企业应用的云计算生态系统,就像苹果所构建的面向普通消费者的生态系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