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视选秀到互联网造星,偶像养成模式会成为下一个巨星诞生地吗?
这几天,北京将迎来连续3天的高温炙烤,终于感受到了来自夏天的热情。而提到夏天,除了空调、雪糕,如果还能想到什么,一定是暑假必备—选秀节目。
和以往一样,今年的选秀节目依然火热。去年备受版权问题困扰的《中国新歌声》今年更加大了火力,除了上一季的王牌导师那英、周杰伦之外,还请来了歌神陈奕迅坐镇;湖南卫视王牌选秀《超级女声》去年也首次以纯网综形式亮相芒果TV,而今年顺势再推《快乐男声》,力求打造互联网选秀第一品牌;爱奇艺投资2亿打造《中国有嘻哈》,聚集了国内顶尖的制作团队与四位大牌明星制作人,欲以嘻哈燃爆这个火热的夏天;另外,由腾讯视频打造的《明日之子》、优酷推出的《美少年学社》、王思聪制作的《次元星计划》等几档偶像养成类节目也已提上播出日程……看来又会是选秀节目的爆发年。
中国选秀进化史:从电视选秀到偶像养成的十年
从2004年中国选秀节目集中盛行至今为止不过十余年时间,中国选秀节目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04年,湖南卫视率先打造歌唱选秀《超级女声》,这让湖南卫视在节目第二个年头就迎来了选秀事业的高峰。2005年,《超级女声》在中国内地创造了万人空巷的收视盛况,一时间,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等从节目中走出来普通女孩成为全民偶像。在那个时代,满大街放的歌曲都是《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笔记》等热门的选手参赛曲,超女的贴纸卖到断货。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电视产业开始意识到选秀节目的巨大潜力,《超级女声》之后,不少电视台都开始推出歌唱类选秀节目,试图打破湖南卫视一家独大的选秀市场。于是在当年,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央视的《梦想中国》也在选秀的大潮中有过短暂的闪耀,但大多数节目都没有做过三季就宣告终结了,只有湖南卫视将超女快男IP保留了超过十年的时间,直到去年以网综形式转战互联网平台。
而在2007年,湖南卫视首次推出《快乐男声》的时候,其实也在造星模式上尝试过韩国的练习生模式。2007年,《快乐男声》结束之后,除了在节目中斩获不错名次的几位选手之外,还有一批颜值较高,但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的“遗珠”,这些人独立出道的能力相对较弱。于是湖南卫视联合天娱传媒从这些人中选拔中几位相对优质的选手,送到当时造星能力极强的韩国进行秘密集训。2008年,偶像组合至上励合就是这样诞生的。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电视产业开始意识到选秀节目的巨大潜力,《超级女声》之后,不少电视台都开始推出歌唱类选秀节目,试图打破湖南卫视一家独大的选秀市场。于是在当年,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央视的《梦想中国》也在选秀的大潮中有过短暂的闪耀,但大多数节目都没有做过三季就宣告终结了,只有湖南卫视将超女快男IP保留了超过十年的时间,直到去年以网综形式转战互联网平台。
而在2007年,湖南卫视首次推出《快乐男声》的时候,其实也在造星模式上尝试过韩国的练习生模式。2007年,《快乐男声》结束之后,除了在节目中斩获不错名次的几位选手之外,还有一批颜值较高,但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的“遗珠”,这些人独立出道的能力相对较弱。于是湖南卫视联合天娱传媒从这些人中选拔中几位相对优质的选手,送到当时造星能力极强的韩国进行秘密集训。2008年,偶像组合至上励合就是这样诞生的。
除了中国成员之外,至上励合还加入了韩国籍成员,中韩混血的形式让当时的偶像市场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成功打造出至上励合之后,湖南卫视又在2009年成功打造概念相似的女团IME,而在当时,偶像团体也开始成为国内各大经纪公司的“香饽饽”,HIT5、TimeZ等偶像团体也曾风靡一时,不过到目前为止,内地存活下来的偶像团体极少,像至上励合这样的资历比较老的团体都已经渐渐式微,国内偶像市场大多被韩流分食殆尽。
2015年底,国内选秀综艺出现了一种新的模式—偶像养成。不同于韩国的练习生模式,偶像养成则是来自日本的“舶来品”。而最早将偶像养成模式运用到内地造星产业的,大概是成功打造SNH48的丝芭文化了。
2013年1月,SNH48正式出道,借助AKB48“可面对面成长的偶像”概念和AKB48中国姐妹团的号召力,SNH48在对舶来文化保持高度宽容性和接纳力的上海,快速发展了一大批钟情于二次元文化及AKB模式的铁粉。不过,SNH48的养成土壤其实并不是互联网,而是主要依托小剧场演出以及线下活动,这种模式周期较长,当然对于普通电视观众来说,曝光率也相对较低。
而通过借鉴日式的偶像养成模式,国内开始出现一大批以互联网为土壤的偶像养成综艺。而这种所谓的偶像养成,不过是在歌唱类选秀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选手的综合素质,可以在荧屏上更加全方位的展示选手素质提升的过程。去年这样的节目有很多,比如《hello女神》、《蜜蜂少女队》等等。
粉丝经济是造星产业的天然土壤,但“后选秀时代”的明星养成才是造星痛点
大约从两年前开始,粉丝经济成为娱乐产业的一个高频词汇。而依托于粉丝经济产生和高速发展的产业不在少数,所以越来越多的明星与经纪公司开始重视“粉丝”这一经济利益体了。这个时代的粉丝,不仅仅是花几十块买张唱片,多了花上千元看一场演唱会这么简单了。为了偶像,他们能投入更多的金钱与精力,甚至以此作为事业。
去年9月21日王俊凯17岁生日那天,他的粉丝通过海陆空全方位应援,把生日祝福从国内刷到了国外,甚至还动用了直升机,在各大城市商圈大量投放广告为偶像庆生。如此豪气的排场并不是特例。去年同组合的王源在电影《爵迹》宣传期间,粉丝们自发在全国70个城市,472家影院投放了5000块LED屏不间断循环播放其电影宣传视频……
这些物质上的表现对于经纪公司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所以越来越多的经纪公司希望能够培养新的偶像,他们联合电视台、视频网站开办选秀活动,通过选秀来寻找培养的对象,当然,也有一些公司直接将艺人送上选秀舞台,以此来增加曝光度。
这种所谓的偶像养成模式是最快速、可操作性最强的造星产业。选秀节目能够在短短数月时间内通过高强度的曝光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偶像,这种短平快的模式在当今的时代中的确为娱乐圈输送了不少新鲜的血液。
但是,这种“快消”模式的弊端也十分明显。首先,仅凭数月的“养成”计划培养出来的偶像千篇一律,个性缺失。这种节目其实完全是依靠市场的风向,颜值经济的导向让大部分选秀节目对于外貌更加注重,大多选手都是在才艺方面都是中规中矩,而这种偶像大规模的批量生产让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选秀期一过,很多选手就销声匿迹了。
其次,后续资源跟不上也让大多数选手失去了成为偶像的机会。造星节目创造的偶像供大于求,整个市场并不能消化这么多新人,必然会出现市场的第二次优胜劣汰。在选秀结束后,经纪公司能够给到选手的资源是有限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艺人会面临很多定位重叠的问题,那么其中一部分个性不突出的艺人则会在竞争中淘汰。
第三,偶像养成节目忽略了粉丝的养成。偶像的快速养成可以让粉丝在短时间内聚集,但这类粉丝的粘性往往不高,再加上艺人选手后期资源的缺失,曝光度逐渐下降会造成粉丝的流失,一旦没有了粉丝支撑,艺人的偶像养成计划也就几乎宣布告终了。
2017年将会是偶像养成及选秀节目高度集中的一年,但显然,以目前的模式来看,千篇一律的选秀,造星能力已经越来越弱了,李宇春、张靓颖之后,我们恐怕难在选秀节目中看到巨星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