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国际遭网贷企业质疑 第三方评级亟待规范
速途网4月9日特稿(主笔 张宁)近日,因对网贷行业信用评级而饱受争议的大公国际对外发布公告:已将积木盒子拉入互联网金融的黑名单。对于此次的拉黑行为,大公国际认为积木盒子存在信披不充分、偿债能力无法评估、涉嫌自融及参与经营、收费规则不透明、保证金覆盖能力不足这五大问题。
据了解,对于P2P平台来说,这并非大公国际所下的唯一一次“黑手”。今年1月,大公国际发布了266个网贷平台黑名单和676个预警名单,上榜企业不缺乏像陆金所、拍拍贷这样行业交易量排名前十的实力派角色。而在3月30日,大公国际用同样的方式将宜信旗下的“宜人贷”拉入黑名单。
下手太狠 群体性对抗显现
对于大公国际的频频“黑手”,从一开始就受到了整个网贷行业的质疑与不满。这种行业情绪蔓延的主要原因在于行业和平台两个方面。对于行业来说,大公的评级打击面过广,在2015年初,几乎是将P2P行业总数一半以上的平台列为问题或是潜在问题平台,这样的行业占比几乎是唱衰甚至是在否定网贷行业。
以类传统金融的评级视角,来对仍处在发展期的网贷市场进行信用评级显然是不合理的。同时大公国际对于网贷平台的评级方法也饱受质疑,从它的评级结果上来看,将许多业界认为非常优质的平台放入到黑名单中,如积木盒子、陆金所、拍拍贷……但是大公国际并没有为这样的评级结果提供可以令人信服的解释。
从不展露的评级方法
作为本应权威、值得信赖的第三方评级机构,大公国际此番被业界的狂轰乱战也是颇为的尴尬。据了解,在今年一月份发布网贷黑名单时,大公国际并没有公布其评级时的评级指标、标准、权重分配及算法,也就是说这样的一份黑名单和预警名单并没有其推出的依据。
同时业界也对大公国际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表示怀疑,因为目前很多的都是汇总过后的表层数据,真正能够说明和反应问题的结构化数据绝大多数的第三方机构都是难以获取的。
与对任何一家公司做评级一样,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评级无非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量:平台在投融资两端的规模、平台自身的风控体系以及平台现有业务的运营情况。
评级还需三方面
由于P2P平台服务于投融资两端的用户,所以平台的实力一是取决于平台在投融资两端的用户规模及交易总量,这不但决定着平台在业界的话语权,而且也是平台能够做大的标准。当交易量和用户规模到达一定的量级,除了会因规模效应大幅度的降低平台的运营成本,增强平台资金的流动性以抵冲坏账逾期所带来的损失之外,更重要的是由于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是金融市场中的长尾用户。
所以处于经营成本的考虑,其风控的把控能力绝不会像传统金融机构那样严苛,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网贷行业的风控是概率事件,而在风控一定的情况下,规模的增长与坏账比率的发生是呈现反比关系。
另一方面则是平台自身对于风险的经营能力,即风控水平的高低,如果风控能力不足,即便交易量做得再大,那也是外强中干的枯树。如果说用户规模和交易量是平台实力的物质保证,而风控能力则是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平台对于项目的风向控制主要就是从借贷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两个方面进行考量,因此这就要去衡量现阶段借贷人的违约成本,当违约成本高于借贷人的还款金额时,出于经济的考量,借款人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在评级中除了要对平台相对固态的指标进行衡量外,也要对平台现有的业务运营情况有所掌握,通过观察平台现有业务,不但平台能够发现目前平台自身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否能够有效控制坏账率、资产端的项目质量……而且还能够看到未来平台发展的趋向,对于风险是趋向于冒险还是保守。
分门别类是关键
通过以上风控、投融资规模、现有业务这三方面的考量,基本能够得出单个平台的真实状况。但是对于行业评级而言,由于行业仍处在初期阶段,这就导致目前P2P的发展思路与模式尚未统一,因此评级机构对此不能不分门别类,例如按照处理风险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以人人贷为代表的小额分散和以红岭创投为代表的大额集中,因运作模式的完全不同,所以这两家平台是不能放在一起作评级,否者就会出现关公战秦琼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