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陌陌「就这样活着吧」的广告?

SOSEO博客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如何评价陌陌「就这样活着吧」的广告?

2014年超有创意的陌陌广告

陌陌「就这样活着吧」广告词完整版:

别和陌生人说话
别做新鲜事
继续过平常的生活
胆小一点
别好奇
就玩你会的
离冒险远远的
有些事想想就好
没必要改变
待在熟悉的地方
最好待在家里
听一样的音乐
见一样的人
重复同样的话题
心思别太活
梦想要实际
不要什么都尝试
就这样活着吧

如何评价陌陌「就这样活着吧」的广告:洗白?

这支广告是陌陌洗白的又一次努力。

陌陌一直被认为是 约炮神器 。现在摊子大了,这样的品牌形象显然登不上大雅之堂,对于公司的长期发展不利。所以陌陌一直希望改变这个产品印象,探索新的产品模式。

不同于 微信 ,陌陌做的是“陌生人”社交。但是陌生人之间社交,除了为了约炮,还能有什么动力呢?陌陌要洗白,必须能回答这个问题。

陌陌的答案是“探索新奇”。

陌陌觉得,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不同,生活兴趣不同。结识不同的陌生人,就能进入一段不一样的生活轨迹,体验不同的生活,发现过去没有发现的生活惊喜。这就是陌生人交汇之后碰撞出的火花。

一直以来“约炮神器”这个定位真的是委屈了陌陌:

怎么说呢,一直以来“约炮神器”这个定位真的是委屈了陌陌了,让人误以为,陌生人交友就只剩下约炮这点事儿可以干了。

所以这造成了两个缺点:

  1. “都说陌陌能约炮,我咋没约到?差评,删!”
  2. “我是一个正经人,怎么能用陌陌呢?”

这第2条尤其致命。而新的TVC中的“总有新奇在身边”揭示了它作为一个社交软件,更原本、更纯粹、更真实的价值:探索世界。这里说的不仅仅是所谓“陌生人交友”,这个概念依然太狭隘。

我第一次思考陌陌这种东西存在的价值,是在一次午夜下班坐出租的时候。那时候,跟女朋友分手了一段时间,原本以为自己一个人能过得很好,可却越发地感受到孤独。虽然每天的工作都是在跟别人聊天,但全部都在勾心斗角,就为了向行业专家请教点知识,忽悠得天花乱坠,双方唇枪舌剑,唇亡齿寒(误)……虽然最后总是我赢,但,累心。更惨的是,每天跟人家勾心斗角一整天,半夜回家,却发现连 一个说知心话的人都没有。 自己把最知心的人扔了,傻逼。

就是怀着这种懊恼和悔恨,在午夜时分,我上了一个顺义大娘的出租车。其实北京女出租车司机本来就少,开夜班的更少,我在半夜这个点滴滴过一百多次,就碰过这么一个女司机。难得的访谈对象。所以出于某种职业病似的聊天热情,我问起了大娘的工作、生活,后来聊开了就又聊到家庭。

“您干出租多久了?”
“十几年了吧。”
“那您爱人呢?”
“他在学校工作。”
“那您孩子今年多大了?”
“我女儿今年21,快大学毕业了。”
“那您一直在外面开出租,女儿谁管啊?”
“我女儿从小就特独立,根本不用管,学习也特好,我不操心。”

我心里一紧,我也从小独立,从幼儿园大班开始,每周住校五天,学习什么的都不用父母操心,以至于长大之后,感情上也相对独立,觉得自己不是很需要别人。所以当时跟女朋友分手,就有点一意孤行,高估了自己的感情独立性。其实,一旦习惯了跟别人在一起,就再也无法习惯孤独了……不好意思我扯远了……于是顺着独立性的话题,我就跟大娘聊起了自己的感情经历,把自己的思考和思考后的无助都跟大娘说了,而大娘其实也没说啥有营养的话,就总是拿特平凡、特质朴、特家长里短的话,跟我说,你还年轻。

二十分钟的车程很快结束了。其实我没聊尽兴,但这个对话必须告一段落了。大家都知道,出租车这种东西,上车陪聊,下车走人,两人就此别离再无瓜葛,这几乎是一条社会潜规则。虽然用滴滴的话,双方都有手机号,但你能发个短信过去说,大妈我觉得您特好咱能再聊聊吗?显然这也不是你该做的事。所以像我这样,一个人留在失落的夜空下,刚起的话题半途而终,意欲再起,四下无人。何等寂寥。

如果当时有陌陌,如果当时的我没有狭隘地认为那是个“约炮神器”而我这种“有身份的人”不该用,大概就不会有这种夜半空灵的感觉了吧。

其实想开来,我们平时有很多活动,都是不知不觉中跟陌生人完成的。比如DOTA路人局。当年我在美国DOTA2还在发激活码的阶段的时候就在玩,那时候玩家少,水平低,北美路人局就是菜鸡互啄,能遇到一个挂着中文ID包鸡买眼TP支援的路人,那真的是三生有幸的缘分,比被老美夸一天“You are the best PA I’ve ever seen”要可心得多。加了好友天天开黑自不必说,这样的战友有三五个,大家分布美洲大陆各个角落, 说是朋友,没见过面,说不认识,却比陌生人亲密得多。

一方面,我们在生活中不得不与陌生人共同体验一些事,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将一些宝贵的陌生人留在一个“外围圈”中。这个人我没见过,可能也说不上是朋友,但是“一起打过dota”、“加过校内好友”、“她在俞敏洪的演讲上给我递过话筒”……这些可能也是一种关系,一种用共同的经历联系起来的、有待发展的关系。

其实我们去旅游、去博物馆、去咖啡店、去书店,很多时候也带着一点“偶遇”的期待,陌陌就像是把这些场景搬到了手上。

这种关系发展发展会变成什么样呢?我有个女性朋友,之前投了一份儿简历,跟那家公司的一个男经理聊得挺愉快。后来,虽然买卖不成,但仁义在,尤其是当这个经理去外地出差、没人陪没人靠的时候,就会跟我同事聊聊天,也不聊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也不给那些真感情的信号,就抒发一些自己文艺青年的情绪,对苍生、对自然、对滚滚红尘的矫情。我这个女同事就总是问我,“他写这个到底啥意思?他爱我还是不爱我?”我说,你还是让他用陌陌吧。

其实外人总把陌陌想得太约炮,我忘记在哪看过一个数据,是一个挺可信的调查结果,说陌陌上,大多数人都是已经有男女朋友的、或者已婚、甚至已经有孩子的,他们有的时候就是单纯想找人聊聊天。当然,跟异性聊更好些。我跟女朋友说陌陌上并非大家都约炮,她不信,就自己去做了几个抽样,发现很多用陌陌的人真的不是在约炮(或者从来没约成过),但对帮助陌生人很热心,各种介绍当地旅游景点、观景指南什么的。我心说,呀,这些用陌陌的人这么友善呀我也注册一个。零勾搭。呵呵呵。

其实想想 知乎 ,跟陌陌也有相似。我们为什么要在知乎上,分享自己经历、见解和知识给陌生人呢? 我们需要认可,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来自陌生人的认可更有说服力——两个人萍水相逢,非亲非故,你来赞同我,这便不是因为相貌、不是因为名利、不是因为亲疏。 在这种绝大多数观众我都不认识的环境中,反倒让我更认真,因为我知道,这里需要的是我最纯粹的价值,而且“最纯粹的价值”往往不需要什么报酬,只要被需要被认可,就证明有存在的意义。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我是否被需要?这是陌陌和知乎这样的平台,为每个人提供的一个哲学思考。

很多人嘲笑那些去西藏寻找人生意义的人。我也不认为去一次西藏就能收获什么灵魂洗礼,但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确实只能通过不断尝新、不断探索、不断突破来丰富。而今的陌陌,靠活动、靠话题、靠组群,来为不同兴趣的人创造探索的空间和人群的归属,这对每个人来说,是一次自我认知的尝试,也是自我认知的验证。知乎将一群大咖从世界的角落中挖出来,凑在一起,于是现在发生的事,美到不敢想。而陌陌,将一群偶尔孤单又好奇的人凑到一起,这又会发生什么呢?是萍水相逢一笑而过,还是“我跟他一起看过话剧”,还是……

最后,我意识到,在“社交”这个领域中,可能从来就不存在什么“陌生人”。每个人都蕴含着一种可能性,未来共同经历的可能性。这是缘。 这还叫“陌陌”吗?我觉得或许可以叫“缘缘”呢。

自媒体博客 扩展阅读:

最新的十大约炮神器排行榜

著名国外旅游网站排名

现在微信朋友圈都分组了,你属于哪一组?

转载请注明: SOSEO博客 » 如何评价陌陌「就这样活着吧」的广告?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SOSEO博客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