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硅谷的孵化载体,到底是学什么?
对于孵化载体,硅谷同样出现了很多典型。与国内载体相比,硅谷的载体有何差异?又有哪些方面值得国内从业者学习借鉴?对此,WisU智汇青年创业孵化园创始人夏春芬向创头条记者分享了她的所见、所闻、所想:
1、内部工作团队组合简洁紧凑,扁平化小组织高效率运转,团队独立业务支撑能力强。
孵化器大部分是1+X组合,一个核心人物带几个助手,形成针对性很强的几个业务,找项目、培训辅导、投资、推广跟踪,组织人员少,高度灵活配合,迅速反馈,考核很简单明快。
导师的价值很大,往往也是孵化载体的内部灵魂人物,这是与项目创始人信任建设和黏性的重要部分。但是导师的阅历和经验很重要,能够给项目带来启发和价值。
这与美国具有为知识付费习惯有关,国内导师收取的回报比较难达到这个高度。投资人和机构,也是借力导师,形成“聪明的人用聪明的钱获得优质投资回报”的方式来推进孵化创投这个领域的良性发展。
抓取项目的渗透能力非常强,股东的多元性形成在研究院所、教授、大企业、投资机构中都能够获取到相互传播的价值,能够得到大量项目推荐信息,项目基数与品质能够得到保障,延伸的孵化创投产品的专业度和研究性也随之越来越匹配企业需求,是很好的相互促进作用。
2、外部价值链深厚绵长,重视精准度,商业本质强,消耗度低。
众多关联组织和个人都对孵化创投领域充满信任,也愿意在各种场合与各领域的人交换他们能为初创团队做的服务,其中重要的就是帮企业提升商业成长能力,得到投资机会。
这些合作方有高校院所、科学家个人、导师、训练机构、商务机构等。我去硅谷听说我是做孵化的,很多人都很信任,充满期待地希望建立多元合作,这是良性的孵化器行业建立起来的多元价值合作现象。
资本的丰厚是关键因素。大企业的大量加入、优质资本的加入,让孵化器可以用心去做好挑选项目、培育项目的角色,将关键能力训练成熟,而不必急于去完成全链条服务维持生存,所以在硅谷能出现精益创业、设计思维等前沿的早期项目训练方法观点。
而国内孵化器难以静心在深度探索培育能力,又要去完成各种不必要考核指标,反倒助长了行业的浮躁现象,无法实现本质能力价值。
深化研究和质朴明确的风格会从孵化器延续到合作伙伴中,纯粹化地探索商业本质、明确合作可能、商业理性谈判与推动,会使得孵化器这个重要节点衍生出来的各个合作角色,都具有独有的区域孵化文化风格。
我们能复制硅谷的方法路径和空间装饰,但无法复制他们深藏内心和全链的使命感与商业探索热情,以及逐渐形成的全民信任机制。
孵化行业文化是靠很多人很多年很稳定的资源聚集、职业化状态去积累和探索形成的,我们不能太浅表地去看其风云变幻,而要看到我们在这些深层问题中的差距。
查看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