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信用卡被查背后:暴利诱惑导致暴力催收,又一个被资本催熟的恶果?

思达派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51信用卡被查背后:暴利诱惑导致暴力催收,又一个被资本催熟的恶果?

10月21日,管理1.38亿张信用卡、中国最大的在线信用卡管理平台51信用卡遭调查。

受该事件影响,有消息指出,拍拍贷、你我贷、微贷网这样的上市公司,加紧连夜调整放贷利率和规模。

多名行业人士对创头条( Ctoutiao.com )记者表示,结合当前严厉打击暴利催收、涉黑及高利贷的监管动向,暂停、调整业务似乎并不能保险,“未来大量中尾部现金贷、贷超企业,要么出海、要么面临长久性关闭企业或业务的可能”。

一直以来,暴利催收在行业内部早就见怪不怪。

一持牌消费金融高层与创头条记者交流时表示,多头借贷、逾期催收、用户隐私是互金行业发展的绊脚石,“因为目前我国征信和风控的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

西南财经大学普惠金融与智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文告诉创头条记者,因为51信用卡是上市公司才带来大面积的反应,行业内部暴力催收规范以及保护数据隐私问题一直存在。

他指出,现金贷尤其容易导致暴力催收,因为现金贷基本就是买人头,做反欺诈,基本没有信用风险的评估,一旦违约完全靠催收,以事后风控替代事先风控。

“对于某些资产类型的企业而言,一旦催收被管死了,业务模式基本就走不通了,这也是大量现金贷企业密集出海的原因。”他说。

那么,暴力催债根源为何? 陈文总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网络借贷规模扩展过快,逐利资本扎堆。

小额信贷被认为是解决全球贫穷问题的方案,最初出现的大多为公益性小额贷款公司,可是近些年,大量的营利性小额贷款公司出现,使得大量逐利资本进入小额信贷行业。

国内小额贷款公司资本金长期来自于自有资金和有限的银行贷款,本身没有扩张规模的冲动,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网络借贷平台获得大量风险投资,规模扩张激励大大加大。

资产端方面,目前国内产业资本、私募投资、风险投资大量切入网络借贷领域,除此之外,以外贸信托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也将大量资金对接小额信贷债权。

大量资本介入网络借贷市场导致行业规模扩张速度大大加快,在行业整体风险把控能力并未提高,征信体系等基础设施并未健全的情况下,导致行业信贷风险大大加剧,债务大量违约后的催债问题更加严峻。

第二、 借款人过度负债问题严重,债务承担能力有限。

借款人的过度负债一方面与小额信贷市场竞争加剧有关,大量小额信贷机构(含网络借贷平台)争夺借款人,竞相向单一个体提供信贷服务;另一方面与小额信贷市场征信体系的不健全有关。

借款人主动多头负债或是通过冒用其他人名义向同一网贷机构多次负债,而网贷机构为降低运营成本往往审核并不严格,且目前无法与其他贷款机构实现数据共享,过度负债借款人的贷款申请容易得到通过。

过度负债使得网贷机构很难对于借款人进行有效的前置性风险评估,一旦出现贷款违约问题,只能诉之于催债。

第三、催债公司缺乏管制,催债手段过激。

目前小额信贷机构大多内设了自己的催债部门,这些部门的催债手段大多合法合规,一般不会有暴力催债行为,但其对于逾期时间长、催债难度大的信贷项目的处置往往会求助于催债公司。

部分催债公司单纯辅助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进行债务催收,根据催收额的比例收取催收费用,部分催债公司则以买断形式直接收购违约债权并进行催收。

以于2015年12月作为第一家在新三板挂牌的催债公司——上海一诺银华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以服务外包方式从事银行信用卡为主的个人信贷产品及其他信贷产品的催告及咨询服务业务,客户包括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和宜信等。

由于被催收主体往往都是放贷机构基于法律渠道无法解决债务偿还问题的客户,催债公司在具体催债时也就只能依托于一些灰色手段,暴力催债的出现就不可避免。

对于暴力催债,可以有哪些措施进行防范?

业内人士认为, 源头方面是,市场应早日建立起共享的网络数据,构建健全的征信体系。

除此以外,需要企业自身强化网络借贷机构的风险意识,防止信贷规模扩张超过风险把控水平。

企业要强化对借款人真实有效且具备还款能力方面的审核,促使其将风险防范工作更多前置,而非过度依赖事后风险处置的催债行为。

还有,法律方面需要规范催债市场,防止暴力催债。创头条记者了解到, 国外在强化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同时,也注重债务人权益的保护 。为了保护债务人的利益,美国立法出台了《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国内在债务催收规范方面尽管仍有所不足,但在信用卡催债规范上已经有所作为。

但是关于助贷导流,此前有业内人士告诉创头条记者,助贷模式缺乏保障,国家方面只是说要跟有相关资质的企业合作,但是到底是什么资质也没说清楚。

创头条 (Ctoutiao.com)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违规转载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文作者:陈卓,微信:cz18510378718

查看原文 >>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