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朱剑:给创业者当“父母”,要从哪三个方面照顾好“孩子们”?

思达派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整洁宽敞的环境,挑高的穹顶,悬空的铁艺楼梯,醇香的咖啡,外面铺天盖地的鹅毛大雪。如果不是电脑前一位位专注工作的年轻人,“蜂巢”就像一个大型的艺术区。

位于杭州梦想小镇的蜂巢,是今年年初“国八条”出来后,涌现出来的诸多众创空间之一。而对于现在创业浪潮中前扑后拥的创业者们,蜂巢的联合创始人朱剑一番苦口婆心的“父母论”,却让它显得与众不同又富有人情味。

“父母带孩子”的方式更适合中国国情

“现在创业成功的概率连万分之一都不到。”一开始和思达派(Startup-Partner.com)对话,朱剑就抛出了这个看法。

和蜂巢的另一位合伙人沈振一样,朱剑也是著名的投资人。在他看来,这股互联网的浪潮刮的有点大了。“‘双创’背景下的这批创业者们,和马云李彦宏那一批创业者是不能比的。那批创业者往往接受了国外的教育和理念,有自己的优势。而现在的年轻人们却不具备创业最基本的素质,缺少实干精神,尤其是大学生们。”

虽然这样想,但对于“双创”,朱剑整体还是赞同的,“激发了导向性,开始重视年轻人创业了。虽然死掉的是大部分,但能促使小部分优秀创业者更快地出来。只是需要一些‘父母式的帮扶’罢了。”

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朱剑看来,相对欧美国家的“开放式”教育,中国人对子女的教育属于“帮扶式”的。年轻创业者们在父母的辅助下一路走来,到创业时,就完全撒手不管了,容易走错方向。

“当然也不是处处都盯着。现在创业的80末出生的比较多,已经有了两三年的积累,我们只需在一些重要的东西,如商业逻辑、产品定位上给他们指导就好。”朱剑说。

那蜂巢更偏爱哪种类型的“孩子们”呢?

“脑子活,反应快,有自己的专业积累,还有实干型的团队。我喜欢踏实、学习能力强的。创业者往往对自己的项目过度代入,看不到项目的不足,肯虚下心来,去实际生活中研究项目的可行性、学习改进,这点非常重要。”

思达派看到,蜂巢里的创客们大部分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朱剑说,现在蜂巢的创客们从70后90后不等, 70、80后实干精神比较突出,年轻些的团队就比较多元化一些。朱剑认为,创业不分年纪,关键是看结果。而蜂巢就是引导创客们更快地走向目标。

每天都对“孩子们”耳提面命

“不重视商业逻辑和中国市场,是大部分团队最大的问题。”朱剑有点遗憾地说,“定位非常重要。也许你有各种特长,可是连商业逻辑都不了解,连中国市场都没有具体调研过,就去讨论商业流程、去研究美国市场,这就是本末倒置了。”

“现在的团队受以前互联网创业团队的影响,太偏重于技术,连CEO都可能是技术出身的。另外,阿里巴巴的影响力特别大,互联网电商的思维无处不在。这样一来,更容易忽视对定位的分析。相反,一些年纪大的、从传统领域出来的团队,反倒更了解行业和市场。”

朱剑说,每天开会,蜂巢都会反复地提醒创客们,反复敲打他们,你的定位是什么,“我们总是让他们去做市场调研,你看看使用者是怎么想的,脑子就会清醒一些,就能明白自已应该往哪方面走了。”

蜂巢让“孩子”们心理上有个依靠

在蜂巢众创空间里办公的,现在有十五个团队。思达派(Startup-Partner.com)看到,即使天色已晚,还是有三三两两的团队在安静地加班。

朱剑认为,创业是很孤单的,长期加班,长期的改变方向,有时真的很难往下撑,“尤其是CEO,心理压力特别大,所有压力都自己背着。团队喊累,你不能喊累。没有钱了?当然也不能告诉团队。”

而在蜂巢,团队之间经常交流,交流下来,大家对很多体验都感同身受,有了一个集体,创客们似乎就可以“比惨”:哦,原来那个团队昨天也搞了一个通宵。哦,原来那个CEO更悲催,已经不知道被第几个投资人给拒了。

有时候,创客们会把这些困难跟朱剑讲,朱剑就给他们提提意见,“不管我们的意见是否正确,他至少心理上有了个依靠。”此外,在对创业团队的活动和推广、甚至融资上,蜂巢都承担了很多。

教育、培训“孩子们”是蜂巢的基本任务

显然,相对于许多创业小白,蜂巢能对接到的外部资源包括媒体、投资方要多得多,蜂巢把这些资源都对创客们开放。蜂巢会对如何与投资者打交道提供意见,讲解大致的投资逻辑和投资心得,必要时还要对创客们专门进行培训。

一种培训是公开课,讲解基本的创业知识,包括成熟的企业是怎么样来管理团队的。股权、融资、财务等方面的一些政策是什么,另外还有公关等大行业知识,总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CEO的基本素质。

还有一种培训是专业培训。和创客们一对一单独聊。“因为每个团队问题都不一样,沈振和我都会给团队上小课。有时我找他们,有时他们找我。蜂巢不倡导太过严肃,我们抽根烟就把事给讲了。我们希望大家能在亲密、轻松的氛围下工作——创业本来就够难了嘛。”

“收养孩子”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投资风险

目前,蜂巢对创客只收取少量的工位费,众创空间的盈利模式走向何方,现在尚未有明确定论,“好在娘家(实力)雄厚。”朱剑笑着说。他口中的娘家,是背后的扶持机构。蜂巢的另一位合伙人沈振,则是米仓资本的创始人。

虽然尚未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但朱剑对蜂巢的未来有了一个大概的雏形,“总的来说,就是把创业者从陌生人变成熟人,从中发掘优秀的创业者,从而降低投资风险。”

虽然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会说,选择投资项目没有固定规律可循,但对于早期项目,一般还是投熟人的比较多。因为早期项目风险大,熟人则相对知根知底。而且,“早期项目的投资不会是蜂巢一家来完成,应该是和投资机构一块完成的。”

“不可能全国人都是你的熟人,所以你不可能知道所有的好项目。”朱剑说。“创客们在蜂巢的几个月时间里,我们会对这个团队由陌生到熟悉,团队是否努力、项目和人是否靠谱,都能看个差不多。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中选择合适的来投资。如此一来,早期的风险就降低了,相比那种撒网式的投,我们这种方式,对资金的利用率更高一些。”

“但是照顾创客们确实很辛苦啊。”朱剑笑着说。创业小白们要让人操心的事情太多。“不光提供服务,还提供资源。有个团队想切入调研市场,但一无方法,二无资源,我就帮他联系了上海爱瑞的高层,让团队和他们去交流。还有个团队做护肤,我就联系了化妆品界的一个大V,现在这个大V已经入股他们团队了。”

那做父母的,对“孩子们”有什么样的基本期许?

“蜂巢众创空间的标准就是,希望我这里出来的大部分项目都能活下去。”朱剑说,“独角兽可以遇不可求。我们希望团队把这个生意用心地做出来,能改善这个行业一点点的效益就OK了。这对它来说就是成功了,创业也没说非要做得特别了不起。”

 现在蜂巢为创业团队提供服务的时间一般为几个月,“拿到钱(融资)就让他们离开了,毕竟工位有限,再加上拿钱后投资人也会对他们进行指导。”朱剑说,“当然关系好了,以后有事情可以随时来交流。”


思达派(Startup-Partner.com)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链接和出处。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