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部落创始人唐溯:不赞成政府给太多补贴,只有靠市场驱动才能持续造血|双创载体百人谈

思达派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云部落创始人唐溯和她的团队在双创这个领域已经有了接近十几年的积累和实践。

翻阅履历可以发现,2003年,英国留学回国的唐溯加入张江集团,在这里她见证了一批批创新企业的成长。在张江的10年,唐溯一直在为创孵做积累。

云部落创始人唐溯:不赞成政府给太多补贴,只有靠市场驱动才能持续造血|双创载体百人谈

2004年,她在张江筹建首个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在这个基地孵化出了盛大、九城、河马动画等一批游戏动漫上市公司;2007年,她又在张江参与筹建全国首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喜马拉雅、阅文、沪江网、中文在线等一大批行业独角兽企业在这里崛起。

从张江出来,2014年,唐溯带领她的云部落(又称“YBL”)在上海创立。

唐溯告诉创头条记者,基于以往个人的职业积累,云部落的定位是专注于赋能创业企业,是打造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创新复合型孵化平台。“云部落希望打破中小企业、政府部门、大企业以及海外科技创新机构之间的信息壁垒,整合创业要素并赋能创业企业,让多方共生共建共赢。”

截至目前,云部落已经在上海闵行、张江、奉贤、金山、北京昌平、常州钟楼等地共运营8个孵化基地,累计服务上千家中小微企业,满足快速成长型企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

(以下为创头条采访实录,略有删减)

怎么看2018年的发展?值得反思的部分是什么?

2018年对于云部落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型期,虽然云部落创立于2014年,但创始团队都是孵化行业的老兵,基本都是从2006年就开始做高科技企业孵化了。

所以这么多年做下来,好处是团队对孵化行业运营规则非常的熟悉,经验也很丰富。坏处就是我们在这个行业经营的时间太长,反而又受到一些条条框框的限制,思路也会有些局限。

2017年云部落完成了A轮融资,2018年按照之前的预期,是准备进行线下站点的大规模扩张的。当时联合办公领域融资、扩张也如火如荼,那时我们就在反省:我们的初心是什么?那么得出的答案是,我们的初心是要做真正的产业孵化。

虽然都是双创载体,但是我觉得孵化器和联合办公还是有一定的区别,我们是要真正地把产业孵化往深里做。 2018年年中我们及时进行了战略调整,空间上不求多不求大,但求把每一个孵化器做出质量,还是着重在产业生态的建设上。

科技化、数字化提升企业服务

过去一年在强调特色化、专业化,如何理解?咱们的特色是什么?

特色化、专业化应该着重在产业的特色化专业化,更直白来说就是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比如说跟三一集团合作“三一太阳谷孵化器”,是围绕三一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优势;比如云部落在张江的自营基地,就会针对张江集聚的产业和未来浦东新区战略性布局的产业,就锁定在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产业。

至于云部落的特色,有两个方面,一个为“G3”,另一个为“OCT”。

具体而言,所谓的G3就是指政府(Government)、大企业(Giants)、国际化(Globalization),在于活化政府优质资源、承接大企业创新需求、引入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打破中小企业、政府部门、大企业以及海外科技创新机构之间的信息壁垒,整合创业要素并赋能创业企业,实现多方共生共建共赢。

OCT就是指的是运营(operation)、资金(capital)、技术(technology)技术。因为云部落现在走的的连锁化的路线,在每一个孵化器都要建立产业特色鲜明的孵化生态,保证孵化品质,所以通过OCT去孵化生态支撑体系,最终形成云部落全面开放、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森林。

这些特色是如何体现的?有哪些对应的具体数据?

在Giants方面可能是云部落做的比较有特色的,我们跟三一集团采取了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我们称之为“T”字创新的模型。

所谓“T”字创新模式是指在产业深度的纵向和集聚平台的横向方面釆用创新组合,更加有利于产业创新平台的打造。由大集团来做产业的深度,云部落来做一个平台的广度,形成这样的一个创新模型以后,能够更好地把大企业的资源挖掘出来,给到创业企业。

我们优势在于平台运营能力,在T字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又发展成一个桥梁模型,让每一个小“T”成为桥墩。因为我们现在除了与三一以外,跟光明集团、喜马拉雅、上海电气、游族网络等一批在各个行业领域中的龙头企业都在逐步合作,围绕每一个龙头企业的产业形成一个小生态。

现在企业甚至是行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比如说喜马拉雅,它是一家文创领域的音频内容分享平台,但它的互联网平台运营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有晓雅音箱这样的智能产品,所以你也能说它更是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而对云部落大平台来説,这些龙头企业产生的一个个小的生态融合起来就会形成一个大生态,不同行业的企业都可以碰撞爆发出化学反应。

第二个是OCT中的technology技术。上面也提到了我们引入智能孵化运营管理平台系统“MnO2”,这是定位于企业级的SaaS运营管理平台, 其核心业务流程设计围绕企业孵化生命周期、智能评估诊断体系与智能企业服务体系进行,并结合大数据技术进行持续的业务逻辑研究和优化。

它以互联网为基础,可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每个产业园和孵化器的服务,让每一个孵化器都可以将企业与创新服务资源精准匹配,实现孵化智能化,从而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服务内容,帮助企业更快的成长。

打造公益计划解决人才短板问题

这种特色化专业化的行业升级,整体遇到的最迫切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其实不光是特色化专业化, 中国的创新问题以及孵化行业的问题是在于土壤的改良,底层的创新土壤必须得肥沃才能养育出好质量的创新企业。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高速的经济发展,在很多领域我们都是非常的领先,有些地方甚至实现了弯道超车,但是中国的创新能力始终是一个诟病。如果把培育企业比作种树,那不管你是移植大树过来,还是种小树苗,有优质的土壤都是关键的因素。但是解决这个土壤的问题,需要的时间还很长,更多的可能还要靠国家政策、资本层面来推动。

从云部落自己来说,如何培土我们大概从三个方面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第一、对科技孵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其实现在整个行业专业孵化人才是断层的,我们发现活跃在一线的还是十年前搞孵化的那批人。人才问题我觉得非常重要,特别是现在很多地产背景的双创载体,什么服务都没有,运营人员大都也是物业转型过来的,这怎么能叫孵化载体?

除了云部落内部的人才培育以外,我们眼光看得更远,只有整个行业生态起来,大家才能发展得更好。所以我们自己的云部落公益就做了一个“WHY NOT计划”,即孵化器管理人员训练营,它是为刚入行的年轻人,给他们集中培训,提供了一套专业化和体系化的孵化人才训练方案,让他们快速且深入了解这个行业。

现在我们WHY NOT计划已经联合上海金山区科委、上海张江管委会、常州钟楼区科技局做了几期,后面我们也预约了很多期,一个一个区来做。

第二、为创新企业提供的更多的产业出口。双创升级,双创载体给中小企业赋能,已经不是简单地做些工商注册、代理记账之类的服务,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产业的出口。所以我们现在花很多心血和大量的大型企业集团合作,打通他们的产业链上下游,就是为了能给我们的创新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第三、以技术手段辅助资本做判断。中国创投这几年蓬勃发展,投出了很多优质项目,但总体来说创投基金和创新企业之间还是存在高度的信息不对称。现在的状态是小企业满街找资本,创投基金找不到好项目。

而且现在创投基金看项目主要就是看BP,现在写BP都变成了一个产业了。还有就是就凭几次和创始团队的交谈,会非常影响投资人的判断。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引入孵化系统,记录企业的成长生命周期,期望通过技术分析的手段来辅助资本做判断,不管是资本还是创业企业都能从中获利。

并不是大企业做孵化更有优势,垂直细分对产业的推动爆发力更强

假如孵化中产业协同最为关键,是不是大企业做孵化更具优势?

在孵化中,产业协同确实是非常关键,这是我一直在强调的要打造产业生态。

大企业做孵化确实是有优势,但也有劣势,关键看结构怎么做。大企业优势在于产业非常集聚、资源丰厚,但它的劣势在于, 大企业内部系统庞大,管理层级繁多,内部来做创新孵化难以避免会动力不足。另外大企业内部也存在很大的资源争夺,各个不相干部门之间很难真正形成协同效应。

总的来说,大企业做孵化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在组织架构上,必须有极大的创新。目前大企业创新基本上是以海尔为代表的内部裂变式创新,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成功案例。

大众普适和垂直细分,二者各自的优势是什么?

大众普适和垂直细分二种模式一个是快速启动,另一个是渐入佳境。大众普适招商是粗线条的,比较快,因为孵化器初期建设跟物业是紧密相关的,要充分考虑到物业空置率和成本问题。垂直细分孵化器是有规划地逐步导入合适项目,整个建设周期会拉得比较长,但是产业生态会逐步丰满。

但是大众普适的劣势在于它很难形成一个生态。但垂直细分,当度过前期最难熬的阶段后,它的生态就进入了一个正循环。到底走哪条路主要看孵化器运营团队的背景和想法,从云部落来说,基本上是以垂直细分为主,因为我们团队有非常强的产业背景。但如果是地产背景的团队,可能会更偏向大众普适。其实很难说哪一个更好,但从创新的推动来说,垂直细分对产业的推动,爆发力会更强。

政府补贴会逐渐取代,各类型的载体在市场洗牌下各司其职

10年后,孵化器(众创空间、加速器、科技园)等载体应该是什么样子?

第一点,我觉得政府补贴模式会被逐渐取代,双创载体经过大洗牌,只有“精品”才会被沉淀下来。

我一直强调回归初心,运营孵化器本身这个肯定不是很赚钱的,现在很多是靠政府补贴,租金赚点差价,这种模式可能会被取代。 我也不赞成政府给太多的补贴,只有靠市场驱动、优胜劣汰才能持续造血,政府补贴是要有,但是不能让更多人把它变成依赖。

经过这几年的爆发式增长,未来我觉得应该是一个沉淀的时期,回归市场,不是诚心做孵化这件事情的人慢慢退出,留下一批有好的服务体系、有资本、有产业资源,能真正帮助中小企业赋能的精品孵化器。当然这样的孵化器不会是大量的,而留下来的这些孵化器会真正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中流砥柱,变成中国双创整个土壤里面的一个一个小的生态。

第二点,我觉得孵化链条会更加清晰,不同的载体会有不同且明确的定位。

现在感觉上似乎有点大混战,不同的载体都在一起抢项目。但其实针对企业的不同成长阶段,不同的载体是有不同的使命的。我理解的众创空间可能就是最早的小苗圃,主要承担一些种子项目的培育,然后再到孵化器、加速器。而大的科技园应该由孵化器和加速器构成。各类型的载体应该是各司其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一种混乱的、恶性竞争的关系。

创头条(Ctoutiao.com)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链接及出处。本文作者:陈卓,微信:cz18510378718

更多专访内容,请关注专题: 双创载体百人谈


备受行业关注的大型线上线下活动——第二届“寻找100家特色空间”百家名单已经公布 点击下图查看

云部落创始人唐溯:不赞成政府给太多补贴,只有靠市场驱动才能持续造血|双创载体百人谈

查看原文 >>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