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本论郑道森:IP骗局论,内容和交易建议拆分
娱乐资本论是专注于娱乐产业研究报道的垂直媒体,希望从财经和娱乐的视角来看娱乐行业。目前业务延伸到财务顾问、线上线下的活动领域。在华映资本的媒体分享会上,娱乐资本论创始人郑道森对当下的文娱行业做了如下分享,由思达派(Startup-Partner.com)小编编辑整理,以下是分享记录:
谈不上分享,更多的是从一个媒体人的角度,看了很多案例,做了很多采访,也听了很多创始人的吐槽之后,发现这个领域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可以跟大家讲讲比较有意思的几个点。
为什么我说文娱行业存在几个大坑?我觉得文化领域到底数据多少难以被真正知道。
一般投资人在投一个公司的时候,会跟公司签一个对赌协议。所谓的对赌协议就是你今年要做到多少数据,这样我第二笔资金才会打给你。我第一次听到这种协议的时候觉得很有意思,因为这种流量和数据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进行变化和调整,在这个行业也有做第三方流量买卖的公司。包括刚才跟师兄聊到的,他们也在帮视频做流量分发和帮PGC找流量的生意。基本上你想要什么样的流量,我们就会帮你做出来什么样的流量,你想要什么样的垃圾流量,我就能帮你做出来什么样的垃圾流量。这就是有很多水分和需要大家擦亮眼的地方。
之前看到有意思的一个点,IP像是一个骗局。当很多非文化领域的投资人进入到投资领域的时候,看不懂文化领域的内容所以抓取文化领域的一些数据,比如说阅读量、播放量来衡量商业价值和市场认可度。而IP可能就成了文化领域数据化的一个展现形式。
我们在做采访的时候会发现,很多PGC在初期有不错的idea,即:我们每天都在做节目,这个节目的未来发展方向是要做电影,或者说网剧和网大。去年年底的时候我还是相信这个故事的,但是过了大半年的时间你会发现,当初说要做网剧和网大的公司都放弃了他们的计划。
我有个同班同学在做编剧,他也在协助一些PGC的公司在做网剧和网大的内容,会发现剧情向的内容和非剧情类内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能够运营好非剧情类内容的CEO,和运营好剧情类内容的CEO之间有非常巨大的差别。
我们之前也会接触到比较小的,类似《霸道总裁爱上我》、《蛇蝎天使》之类不出名的IP。在我们跟他们接触的时候,他们会提出来说,2014年下半年和年底的时候大家会有这样一种想法:全产业链布局,IP要去做网文,网文去带热漫画,漫画再带热动画,通过动画再做网剧,通过网剧最后做大电影。但是大半年过去了,我们最后发现这样的公司会逐渐调整策略,比如说网文到底有没有必要?漫画这个领域是否需要涉足?如果我有很好的世界观和人物设定,我是不是应该把所有钱都花在用最好的编剧去打磨一个最好的电影剧本,然后再把精力分散到动漫等各种方向?
在这个领域会有一些蛮有意思的误区成分在里面。
从内容到交易真的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其实现在看很多内容类的创业项目,会有希望内容到交易的这样一种状况。而我密切接触了几家创业公司,就先后放弃了内容到交易的转型,而把整个公司的重心放在专心做内容,将内容授权给比较擅长做交易的公司来做交易。
因为自己做交易会遇到几个问题:先是电商核心基因上的差别。可以想象有一天娱乐资本论变成了一个电商,我们公司有大量的客服,然后去跟我们的客户谈快递包邮。我们绝对做不了这样的事情。再比如供应链管理。其实我们也有看到一些做电商做的比较好的内容创业者,但一个奇怪的事情是,大多数这种创业者交易做的比较大,一定是因为他们跟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发了新的产品。往往他们自己选的品,基本上赚不到钱,纯属卖空。
讲一个我今年年初接触到的案例,一个台湾做美食的网剧,当时他们拿到了优酷和阿里非常好的资源,也是希望通过这个网剧来边看边买,边看边买推出的产品是台湾美食游。当时这个网剧的播放量还不错,但是通过网剧转而购买台湾美食游的旅游产品的人寥寥可数。
因为最后他们发现,旅游并不是一个冲动性消费行为,并不是我看了一个网剧就可以去策划一场旅游。通过这个网剧也有做一些食材和餐具的交易,但是难以找到和网剧内容逼格相匹配的优质产品,以及优质供应链和销售渠道。这家公司的目前状况,是在做一些国内外优质IP的前期运营和开发。
所以说到这里,有一个点是,从去年这个时候开始,娱乐资本论开始通过一个团队的方式来看整个文化领域的创业和投资。一两年的时间这个领域的资本经历了由冷到热,现在大家又逐渐回归理性的一个过程。我觉得接下来这种热度过后,创业和投资的氛围才是一个更好的开始。所以我们提出一个口号是:现在才是价值回归和价值发现的一个最好时机。项目要去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内容,并且在项目估值上有一个趋于理性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