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银行深度解读中美创投风向 资金来源和风口已经大变
短短数年间,在不断扩大的本地投资者族群、城市化加速和政府对「双创」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已成为全球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变革能力的重要参与者。今天,本地创业公司不断提供新服务,开拓新商业模式,改善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 中国公司将新理念与新技术出口到美国与全世界,例如所谓的中国「新四大发明」:手机支付、共享单车、网上购物和高速铁路。
资本的嗅觉总是很敏锐,在浦发硅谷银行最近公布的一份《中国创新经济特别报告》中我们看到,虽然中美创投市场虽然有自己的兴趣和风口,但在总体趋势上却异常相似,资本对于创新经济的热度总是一直存在的,资金来源和所投的行业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从IPO到保持私有
2017 年过半,创投行业并没有出现任何放缓迹象,美国的市场环境对 IPO 持续利好。尽管如此,许多高估值公司仍然继续在私有市场融资。实际上,私募投资者对科技领域的兴趣日益高涨,由于他们参与推动,刚过去的一个季度发生了自 2015 年第三季度以来最多的 1 亿美金以上的融资轮,这些超过 1 亿美元的巨额融资轮的回归带动私人融资、风投募资继续保持。
原本作为 2017 年第一个计划上市的 AppDynamics 却被重金收购,使得 2017 年看上去是退出增多的一年。惊人的是,第二次募股却在五周之后才发生。Snap 在今年三月份掀起了一阵尤其针对云软件的退出活动,但在入夏之时退出活动趋缓,最后两次募股 (Blue Apron 和 Tintri) 对于支持上涨几乎没有作用,尤其是 Blue Apron 的首次公开募股实在令人失望。
创业公司保持私有(非上市)状态的时间比以往更长,看来这个趋势将会在未来二十年内会延续下去。40% 以上的美国独角兽企业成立于至少十年前,这正好撞上典型风投资金的生命周期。如果这一趋势持续,公司和投资者可能需要寻求替代性的退出方案。
不过 2017 年对于推出 SaaS 类的创业公司是个好年头。有限的波动性和不断增长的估值对于 2017 年下半年的云软件公司募股有利。除了已成立 18 年之久的 Appian 之外,其他所有企业都吸引到高于 BVP 云指数未来收益倍数的估值。但是,由于害怕上市后的「倍数下跌」,这些高估值可能会使热情高涨的入市者却步。
私募市场催生的巨额融资
浦发硅谷银行的报告显示,美国科技公司的风险融资在连续三个季度低于一百亿美元之后,私募市场融资回升到在 2014-2015 年独角兽暴增时期才能见到的水平。早期阶段的稳定活动结合巨额融资轮的回归,使得 2017 年第 2 季度的新投资到 130 亿美元。
新投资增长与巨额融资轮的回归密切相关。
美国科技公司在 2017 年第 2 季度有 21 次融资规模在 1 亿美元以上,这是有史以来第二活跃的季度(第一活跃的是 2015 年 Q3,共有 24 次)。分析认为这种活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再次参与的资产管理人和私募基金急速增长的需求。资金方的资金流向从对冲基金投资转向科技、软件等领域的股权投资。
同时,私募股权基金承诺正在进入十年中最活跃的年份,部分原因是由于有限合伙人减少了对对冲基金的投资。这些基金越来越多地流动到某些科技公司,尤其是软件领域,并且成为增长资本和流动性的来源,从而减小了退出的压力。达到十亿美元估值的新公司仍然超过了退出公司的数量,但自 2016 年年初开始,二者的比例大致维持在每一起退出案例,就新增两家独角兽公司。而目前独角兽私有市场总价值超过了 6000 亿美元。
中国方面也有相同的趋势,截至 2016 年末,中国风投资本的承诺金额首次超过 500 亿美元,大部分资金来自于境内人民币投资者。但 2017 年中国风投募资增速已从高点下滑。根据清科数据统计,中国创投基金募资市场经过 2016 年的疯狂增长之后,今年上半年增幅不大,比去年底增长仅 0.2%。不过中国的风投在募资规模上达到 15 年以来的最高值,开始与美国持平,直至超过其高度。而国内互联网领域也出现越来越多的巨额融资,如今年上半年的滴滴、摩拜单车、ofo、今日头条等。
相对年轻的中国股市交易仍然受到高波动性的影响。由于在很大程度上避开了公开市场的各种冲击,中国繁荣的创新经济正在面临着与美国相似的发展机遇。以 BAT 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巨头的规模和体量令人吃惊,它们在推动知识密集行业的创新进步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阿里巴巴和腾讯在 2017 年上半年获得强劲的收入和利润增长,其市值也均达到历史最高点。
中国的三家科技巨头都已走出国内市场,向国外市场大力拓展,尤其是在美国。这些跨境投资已经扩展了市场准入,挺进了世界各个的创新中心。而且我们注意到,从消费者信息通讯应用程序到如自动驾驶汽车等深度科技,中美科技巨头间重叠性的战略投资反映了竞争重点都在于占据未来平台的制高点。
从并购角度看,截至目前 BAT 在美国投资 1 亿美元以上的交易总数达到 13 笔,涉足领域与美国科技巨头的战略投资重叠度颇高,这反映三方竞争重点在于占据未来平台的制高点。
从中美互联网巨头收购的交易数量观察,2012 年到 2017 年上半年,人工智能、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商业、汽车技术、云技术、消费者是六个主要热点。
其中谷歌和苹果在人工智能领域分别进行 17 次和 13 次投资,百度也进行 3 次收购。阿里巴巴和亚马逊正在争夺对未来商业的控制权,两者分别进行了 11 次和 12 次收购。
云技术方面,BAT 在投资角度做的投入相比谷歌和微软并不突出。后两者希望可以延伸其在全球企业服务市场的主导地位。消费者投资同时是中美巨头关注的焦点领域,腾讯在这一领域的投资达到 17 笔,超过美国公司。
硅谷银行亚洲总裁兼浦发硅谷银行行长 Dave Jones 在接受创见记者采访时表示,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主要是商业模式和消费者领域的创新,美国更多是企业服务软件方面的创新。数据显示,在中国科技类独角兽企业的行业构成中,占比最高的是消费者市场 (B2C),占比 38%;其次是信息技术,占比 33%。在美国信息技术行业占比高达 60%,列第二位的消费者市场占比仅 22%。然而政府的监管也将会成为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报告预测,在 2017 年,估值水平在余下时间内不会大幅度下降,人工智能和企业级服务公司将享有更高的估值。而 IPO 将会进一步放缓,并购活动总体降温,GP将会把募资的努力集中放在机构 LP 和政府引导基金上,顶尖风险投资公司将轻松实现募资目标。PE 和其他跨界投资者也会在今年下半年保持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