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nathan Ive: “创·设”未来

创见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本文为TECH2IPO/创见 原创编译。原文登载于 《时代周刊》官方网站 。转载请注明。


Jony Ive,苹果设计部门的大管家,协助这个创立于上世纪 70 年代的科技公司,在新时代继续引领工业设计的潮流。是他通过设计,让 Steve Jobs 的经典概念“互联网通讯设备(Internet Communicator Device)、电话(Phone)和音乐(iPod)”用前所未有的方式三合为一。机密和谦虚使然,他从未接受过深入的采访——直到今天。

Jony Ive 设计的产品,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饮食睡眠、工作娱乐、听说读写、甚至是逛街、约会与性爱。很多人与那块小屏幕相处的时间比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更久(或许我们爱机器胜过家人吧……)。

曾经,我们以为 iMac、iPod、iPhone 之类,就是 Jony Ive 的一切,因为他天生害羞,少言寡语,对待工作呕心沥血般执着,除此之外,几乎没人知道他别的事情。

但就在上个月,专栏作家、自由撰稿人 John Arlidge 受 Jony Ive 邀请,前往硅谷的苹果公司所在地 Cupertino,对其进行了一次访谈。

自其就任苹果设计核心人员20年后,第一次的深入访谈。

采访者: John Arlidge ,时代周刊 "Makers"系列文章作者。在这个系列中,他采访了许多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Made a Difference" 的人。

而本文,就是为介绍这位“创(造)设(计)”未来的人,所写。


第一节:“设”物者

乔布斯还在的时候,曾 极力反对 苹果高管接受采访。也许因此缘故,采访进行的那天早上,硅谷一破连日干旱的天气,阴云密布,降下瓢泼大雨。280 洲际公路从车流变成了宛若天生的河流。

但外界一切的一切,仿佛与 10 点钟雪白通明的苹果公司一楼会议室毫无关联。

“你好,感谢你来。” 走进会议室的 Jony Ive 对采访者说道,顺手冲了一杯格雷伯爵(Earl Grey)红 茶。

这是一个你也许丢在人群中就找不到的人:不太高,不太壮,没太多头发,胡茬像两天没刮。海军蓝的polo衫、帆布裤子和靴子——穿得像拖家带口的中产阶级爸爸。他用缓慢的,具有浓厚英国埃塞克斯口音的方式讲话,仿佛这是他第一天来美国。

“我完全没法念出 'maths' 这个词,我老是念成 'mathmatics',像个老古董一样。”

他笑着说。

回忆起来,那天他心情应该不错—— 47 岁生日——这是一个原因而已。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自信自己可以被 "Maker" 定义,他是一个“造物者”。

“产品与他们的制造方式是一体的,不可分开的。如果你了解制造的过程,你就了解了这个产品。”

很简单但却不好理解的一句话。

“在我考虑一件产品‘应该长什么样子’之前,我首先要知道这个产品是为什么而诞生的,如何工作的,可以或者应该用什么材质来打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和我有一样的想法,我叫它:工匠精神的复兴。”     

也许从能拿得动螺丝刀开始,Jony Ive 就成了一个“造物者”……开个玩笑。Jony 的父亲 Michael,一位银匠,后来成为了一位讲师,在英国的 Middlesex 大学教授工艺、设计与相关技术的学科。Jony 或许继承了父亲的技艺,和对于设计的理解,他从小就把家里的各种物件拆来拆去,然后又组装起来。

直到今天他还保持着这种可笑又可爱,却蕴含着最基本设计“解构”理念的奇怪爱好——拆和装。

“对事物的理解,第一部就是解构。收音机就是小玩闹,闹钟有点难,拆了之后很不好装,发条我按不上去。” 

不过前两天他刚把他的 iPhone 拆了,然后重新组装了起来,因为他要证明:

“我就是可以。”

对于创造美好的事物这个爱好,他和逝去的 前任 CEO Steve Jobs 不谋而合。两人一同创造了苹果重生的历史:通过销售设计精湛的产品,活生生地将濒临破产的苹果,变成了一家市值曾超越 6650 亿美元的公司,世界排名第一。

“我和Steve(乔布斯)在一个产品的一个零件上甚至可以研究好几个月。而这些努力,没人会看到或者意识到。你改变一毫米甚至是一微米的设计,功能上其实没什么差异。为什么?只是因为我们在乎。”

  说到这里,Jony 咧了下嘴,看不懂是出于无奈,还是骄傲。

“不尽善尽美,就是失败。”

尽管由他牵头设计的产品都以 "i" 开头,Jony 却很少用“我”这个字。只要他讨论工作相关的人和事,他永远用的是“我们”(we)。这不像是一种官式化的口吻,或是过分的自谦。“我们”是发自内心的。Jony 不喜欢被单独置出,他认为设计、工程,所有的一切工作都需要大团队的支持。


Jony 唯一的住宅坐落在旧金山的 Pacific Heights。他和甲骨文创始人 Larry Ellison、PayPal 创始人 Peter Thiel、还有 影星 Nicholas Cage 是邻居。他和他的老婆,同样为英国籍的作家和历史学家,以及两个双胞胎儿子,一共四口人住在一起。Jony 深居简出,或者说,作为世界上薪水最高的设计师之一,已经足够低调。除了在苹果的发布会、产品演示视频当中,人们偶尔能看到 Jony 的影像,其他时候,他和他的团队就像忍者一样,做着改变世界的事,却无人知晓真实面孔。

他们只在公共场合露面过 1 次:去年的 D&AD 设计大奖 。(下图)


Ive憎恨一切杂七杂八的东西,在任何事物中追求简单,这种追求体现在他设计的产品当中。这些产品集革命性、创意、超高科技于一身,外表和操作却简约到了极致。这些产品太简约了,以至于常人认为“这我也能设计出来”,但其实却在每一个精细的角落隐藏着设计的美感,却又出奇的简单好用,让人拿起来,把玩两下就会用了。

电脑,主机、键盘、鼠标、显示器,太复杂了,而 iMac 把主机和显示器合二为一,配合蓝牙键鼠,革命性地简化了个人电脑的外形,而功能依然强大;iPod,一个简单的小盒子,触摸滚轮转几下,轻松享受成千上万首歌曲带来的美妙;iPhone,美轮美奂,我已经找不到词形容, 把黑莓从外形到功能一一击败 ;更别提 iPad了,5 岁小孩都会玩。

Jony Ive 对简约、直接的追求不仅仅体现在科技之上。他拥有几辆宾利轿车,还有一辆 60 年款 阿斯顿·马丁 DB4 老爷车,作为自己追求简约而不简单的生活的表现。也许正是因为对汽车的热爱,他才投身设计行业。他曾经想去皇家学院就读汽车设计,但因为受不了教室乌泱泱的人而作罢。他转投纽卡斯尔工艺学院就读工业设计,并在那儿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他在就读期间的设计成果—— 一套帮助教师和听力障碍儿童交流的麦克风/助听器组合,至今还在 伦敦设计博物馆 展出。

作为对在校期间学费资助的回报,毕业后的 Jony Ive 回到了 Roberts Weaver 设计公司,一年后跳槽到另一家设计公司 Tangerine (蜜桔,Jony 似乎对以水果起名的公司有特殊的爱好)。然而,尽管在公司参与设计了小到牙刷,大到微波炉的各式各样的产品,他发现,要么客户不喜欢他的设计,要么他无法理解客户对于设计的观念。

在一次设计成果演示上,他向人们演示自己为美标子品牌 ideal Standard 设计的洗手池和马桶(有点讽刺)。那天是英国知名慈善机构欢喜救济会举办的“红鼻子慈善日”,ideal Standard 公司的老板用戏谑的口吻表示他的设计对于马桶来说“太昂贵,太现代了”。在说的时候,脸上还带着那个红鼻子(简直太讽刺了)。

他在 Tangerine 的日子也因此走到了尽头。


第二节:“创”物者

还好,Tangerine 有,且只有那么一个客户,令年轻的 Jony Ive 感到十分合拍。这个客户就是 苹果公司 。曾经在学生时代对于呆板的电脑感到无所适从的他,在用过带鼠标的苹果电脑之后,突然发现操作电脑原来可以如此简单。后来,Jony Ive 来到了苹果,就任设计顾问。一开始,苹果想跟他签两年合同,他有些迟疑,因为 80年 代末,90 年代初的苹果,可不如现在风光。

后来,他的一项便携式电脑的设计,在 1991 年变成了 第一代 Powerbook 。苹果想要和他续约,而这次的 Jony Ive,做出了也许在职业生涯中最正确的决定:

留在苹果

视频:Jony Ive 改变世界的5个方法

在苹果的头几年他很苦恼。那会儿,苹果的产品 很傻很笨 ,设计也远没有现在这么充满创意,因为那会儿根本就没人在乎设计。到了 1996 年,Steve Jobs 受苹果公司董事会邀请,火线救主。他在组建团队的时候发现了 Jony Ive 的设计才能,从此两人并肩努力,用敬业的设计和追根究底的管理方式,将苹果公司从那个懒惰、散漫的样子扳了回来。从 90 年代起,经过 20 年的励精图治,苹果和其他的电子产品巨头显现出了差异:当别人在忙着生产电脑、相机、冰箱、空调的时候,苹果只专注做三样产品,三样人们走到哪儿都离不开的产品:

电脑、娱乐设备和手机。


Jony Ive和他的设计团队,在苹果公司园区的一个小角落的一个小楼里——一幢不透明的,傻乎乎的,看起来一点都不“苹果”的楼。因为这幢小楼只允许核心设计团队和苹果 Leadership 级别的高管进入,几乎所有的苹果主要产品,都是在这个工作室里诞生的。

“只要你进入这里,就能对苹果的未来一览无遗。”

Jony Ive 如此描述他的工作室。

而他的团队人数并不多:15人,来自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大部分人都一起工作了快 20 年的时间。

工作室里面的样子:墙面全白,一条超大超长的木制板凳,就像苹果零售店当中的天才吧一样;房间的另一头是许多台数控机床。正是在这样的古典与现代,简约与复杂融合的环境中,举世闻名的 iPhone 、iPad、iMac 等产品孕育而生。

“谦逊,和对细节疯狂执着的态度,使得我们的设计日益精湛。我们丢弃了对自己设计成果的‘自豪’,而充满了对‘造物’的尊敬和热爱。”

正如前文开始的地方所说,不像很多人设计的第一步是打草图,当 Jony Ive 想要开启一个新项目的时候,他先会冥思苦想:这个产品是什么?是干什么用的?只有确认了这些问题,他才会开始打产品的外形草图。你能想象到当他设计 1998 年轰动世界的 iMac 时,是真的和糖果生产厂商一同设计的么?你能想象到他亲自动身到日本新宿,到那里去看金工如何将材料锻压成薄片,受到启发并设计了世界第一台轻量级钛合金/铝合金笔记本电脑 Powerbook G4 吗?在苹果设计制造出 Powerbook G4 的时候,所有其他的厂商还在生产难看的黑色塑料笔记本电脑。

为了将 iMac 那个“不得不存在的”支架设计的存在感尽量低,他花费“一月又一月”的时间去优化、打磨自己的设计;当 iPod 第一次面世大获成功之时,他看着那个令人感觉“这设计太简约,太棒了”的耳机,再次陷入了沉思:还能设计的更好吗?正是这样不断设计、优化、推翻,再设计、再优化、优化、优化,然后再推翻的设计工序,让苹果产品每一次都能以极致的设计感击败所有的竞品,斩获设计大奖,收获用户的忠诚。

“这是属于设计师的痛苦,困扰我们一生的诅咒。”Jony Ive 苦笑道。


同时,这也是 Steve Jobs 的诅咒,因为不仅仅是设计, Steve Jobs 把这种对无限趋紧完美的追求放大到了所有的事物上,像魔怔一样

“我们外出住店,check in,提包上楼,各自进自己的房间。然后我就坐在那,既不打开行李,也不换衣服。我知道 Steve 马上就要给我打电话:‘这酒店真渣,不住了。’”

Steve Jobs 去世三年了,但影响对苹果仍然深远。就在我们访谈的这间会议室之外,墙上用巨大的字写着:

如果你做了一件伟大的事,你接下来该做的是继续做更伟大的事,而不是在这件事上停留太久。

是什么让这两位大师能够维持如此完美的合作关系长达如此之久?Jony Ive 显得谦逊,即便设计理念如此之尖锐、前卫,他仍然保持风趣幽默的性格,时常自我贬损。

而从来没有人觉得 Steve Jobs“好相处”。传闻他经常对下属,特别是其他高管,进行尖锐而带有侮辱性的批评。

“你们说了那么多关于 Steve 的话,我都以为我不认得他了(笑)。没错,他尖锐、刻薄,追根究底,令人尴尬。但他更多的时候是在质问别人‘做到最好了吗?’、‘这样做对吗?’他的理念如此前卫,超乎凡人。大部分时候他都有一个绝妙的点子,然后照着做。当想不出点子的时候,他坚信自己能想出来。然后,你知道的,灵感的灯泡被点亮时那种超越任何一切的快感。”


苹果、Jony Ive 和他的设计团队最引以为豪的产品,恐怕就是 iPhone 。它可能是本世纪第一个十年间,人类诞生的最棒的产品(可能没有之一),它重新定义了手机作为人类沟通工具,所可以具有的外形和功能。而对于 Jony Ive,最令他欣慰的是,这款产品证明了,当 人们在遇到美轮美奂的事物的时候,以价格为导向的心理几乎消失了

“我们身边充满了粗制滥造的产品。有人会以为,这是因为人们不在乎——制造的人不在乎,用的人也不在乎。而我们证明了,人们在乎。不仅仅出于美感,而是出于对于产品设计者、制造者经年累月辛苦努力的尊重。而苹果就是这样的“造物者”,我们的胜利不仅仅是销量的胜利,而是一种纯粹灵感的胜利,一种设计者尊严的胜利,一种……‘在乎’美好事物的胜利。”

或许吧,但外界对他们的批评也如溢美之词一样蜂拥而至:更新换代太快、换手机还要买新充电器、操作系统封闭、价格太贵云云。成本 2 美金不到的一个充电器,售价居然要20美金?关于更新换代的问题,Jony Ive 承认,自 2007 年发布第一代 iPhone 以来,苹果已经推出了七代 iPhone 了。忠实用户恐怕家里还有好多旧款手机,而如果不换新款,就“落在后面了”。

“我们的产品可以重复利用,你可以拆解、回收、重复利用大部分的零件,这是我们的众多设计理念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这是我们在当代社会扮演的角色。”

Jony Ive 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


关于价格的问题,Jony Ive 承认,设计“一款改变人类生活”的产品,代价是昂贵的,更别提用苹果的标准去生产它们。对于苹果来说,次品率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他们不允许哪怕十万分之一的次品出现。“可用”不是产品的终点,苹果追求的是极致。

Jony Ive拿起他的 iPhone,用常被 Steve Jobs 调侃的英式口音做起了演示:

“你看,机身是用单块铝合金使用数控机床车出来的。车工完成后,整块材料使用镜面处理工艺打磨,然后用阳极氧化工艺,把除了 Apple logo 的地方进行十分精密的处理。”

谦逊而少言寡语的 Jony,突然充满了精神。

“手机的边缘,是用钻石为钻头的切割工艺处理的。通常这些钻头的折旧速度惊人,于是我们还要为了(给自己和供应商)节约成本,而研制能够大规模生产的、经久耐用的钻头。你再看镜头,那不是玻璃,而是蓝宝石水晶。再看 Sim 卡槽的细节处理,做的真的很棒!”

好啦,做的很棒,很美,价格也很贵就对了。

也许正是这种“造物”的完美精神,使得苹果可以为他们的产品定他们认为合适的价格,而消费者还是蜂拥而至、买单、心满意足地离去,令竞争者——三星等品牌——望尘莫及。

Jony Ive 表示,从最一开始,正是由于苹果致力于将科技与人的个人的、切实的需求结合地更紧密,这样的追求,吸引了他为之工作。

曾经人们认为,冷冰冰的科技,与个人数字产品的设计没有关系。

而苹果证伪了这个命题。


第三节:未来

如上所言,科技与人的亲密度越来越高。苹果和世界其他科技巨头所研制的产品,过去的非接触,进化到接触,再进化到随时贴近人的身体,谁知道未来会不会进化到进入人的身体呢?

Google 、 三星 和 索尼 都研制出了已经或可以在未来商品化的可穿戴设备,苹果会不会真的正在研制自己的智能手表—— iWatch 呢?

回到这次访谈。

“当然,我也知道外界有传闻我们在生产……当然,我不应该对此发表任何评论。这就像博弈一样,是吗?”

他的话,前半句我听懂了,后半句,我没听懂。

但从听懂的部分,我感觉到,他手上的,自己设计并监制的,世界上仅有3块的 积家 手表,快要退役了

科技界的残酷现实:当你以为你手持着这个世界最先进的设备的时候,更新、更酷、更高科技的玩意儿已经投产了……

而且这些新玩意儿,通常是 Jony Ive 和他的团队设计的……

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最新”“最IN”“最尖端”产品的拥趸。很多人在苹果新品开售之前整夜在零售店外排队等候,而在拿到新品时甚至喜极而泣。我们是不是为了最新的东西“太过纠结了呢?是不是已经成为了苹果或是其他公司“科技神坛”的盲目信徒了呢?

Jony Ive 眼光更为长远。他信任他所设计产品的所谓“信徒”们,相信他们是出于一种更为深远的意义,而围聚在苹果的周围。

“引致人们如此行为的原因,其意义比我们所看到的表象,要深远得多。他们热爱,并相信(我们这样的)用态度和技艺去精心制造产品的人,和我们所制造的产品。我们不满足于制造“可用”的产品,我们制造“最好”的产品。那些热爱并相信我们的人,他们(的行为)是一种对无知与无求的原始抗争。”

这或许是 Jony Ive 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以自信和轻微骄傲的态度,度过了快两个小时的时间。 在他谦逊、敬业、好学的外表下,有着一颗坚强的钢铁之心

或者钛合金之心什么的 : ) 

否则,即便拥有超强的设计功力,也没人能在 Steve Jobs 达尔文主义式的工作效率和员工要求下“存活”长达20年之久。


在最后,话题也谈到了“抄袭”这个问题上。我刚一问,他就迅速作答。

“这是无耻的偷窃行为。他们抄走的,不仅仅是一个精湛的设计,而是这个设计背后成千上万员工无数个小时的努力(Struggle)。只有你达成了最好的成果,你才可以说‘恩,我们尽力了,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这不是空口白话,而是真正数十年的努力和背后的痛苦。”

他用了Struggle这个词,形容他们的工作“痛苦”。

因为这些痛苦,曾经青涩的 Jony Ive 早生白发。

Steve Jobs 在世时,将自己和 Jony Ive 的愤怒诉诸实践:苹果疯狂地注册专利,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起诉三星抄袭苹果的设计,并成功胜诉,赔偿金高达 10 亿美元;在许多场合下,和 Google 以及其董事长——曾经是自己董事会成员的 Eric Schmidt 针锋相对。

Jony Ive 形容 Steve Jobs 是自己工作和生活上最亲密的朋友、伙伴,

“好像他还在自己身边一样。”

的确,Steve Jobs 的很多想法至今还指导着苹果的发展战略。至少,我们没看到 Apple TV (Steve Jobs 极力反对)发展出什么突破性的市场地位,也没看到苹果手表问世(目前还没有)。苹果的市值有所下滑,失去了“世界第一大公司”的王冠。有人评价苹果沦为了“ Steve Jobs 亡灵统治的帝国 ”。也有人说苹果的未来没戏了,他们“用尽了自己的创新灵感”。

如果有一天苹果“没戏了,Jony Ive 会不会离开这里?

他正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会停止在这里的工作,为自己、为家人、为在英国的朋友多做些事情,但我的标准不会降低。即便如此,我不认为这个想法会实现,因为苹果即将开启一个新的时代,不仅仅是科技,而是整个人类社会。如果有人真的认为苹果走到头了,科技创新走到头了,我可以告诉他们,还远着呢。”

最重要的是,Jony Ive 还保持着那份对新鲜事物、顶尖设计的迫切追求。

“回看过去的骄傲与无知,我感觉傻得可笑。像大部分人一样,苹果不是完美的。但不像大部分人一样,苹果拥有独特的基因。在这里工作的人,拥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同感。我们认同所做的事,做事的原因,我们拥有共同的观念。”


Jony 把已经冷掉的最后一口红茶饮下。

“我得走了。”

他穿过早春的雨,走回了自己的工作室。

未来亟待他去创造和设计。

明天不等人。

标签: 乔布斯 Ive Jony Ive 苹果 Apple design 设计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