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大娱乐八卦网站TMZ的黑历史(2)

创见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本文来源: BuzzFeed  作者:Anne Helen Petersen 本文首发由 创见网 (Chuang.pro)

上文请戳: 美国最大娱乐八卦网站TMZ的黑历史(1)

TMZ 初登场

2005 年 11 月 9 日,TMZ 甚至来不及试运行,大新闻已经送上门了。TMZ 扬名头条:一段帕里斯•希尔顿 (Paris Hilton) 撞车后的视频,车上还有她当时的男朋友希腊船业继承人斯塔夫罗斯•尼亚尔霍斯 (Stavros Niarchos)、罗德•斯图尔特 (Rod Stewart) 的女儿金伯莉 (Kimberly) 以及富二代真人秀节目《拉古纳海滩 (Laguna Beach)》明星塔兰•托列罗 (Talan Torriero)。社交名媛希尔顿举止不雅的视频的确少有,但这段视频有比希尔顿行为不端更大的噱头:视频里尼亚尔霍斯驾驶的宾利撞上了一辆货车,在倒车的时候差点撞上一名围观群众。不久,警察到现场将宾利拖出,既没要求酒精测试也没打算这次事件看做交通事故上报文件,就这么让希尔顿一群人走了。临了,希尔顿落落大方地向警察飞吻之后说:「我们爱警察先生。」

TMZ 随后飞速给美国大大小小的媒体发了一封邮件叙述这段视频内容,更在邮件末尾备注:「从视频里能明显看出警察没有对驾驶员进行任何现场酒驾测试。」

TMZ 的初始亮相够得上闪亮登场这四个大字。希尔顿视频片段、名人丑闻、奚落洛杉矶警察局,任何一个标签都足够让 TMZ 名声大噪——哪怕没人知道 TMZ 的名字涵义。

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网站布局

当 2005 年 11 月中旬 TMZ 试运行网站上线时,它的身份仍然不明。网站内容五花八门,有女性向的八卦新闻(「歌手杰茜卡•辛普森 (Jessica Simpson) 与男朋友尼克•拉谢 (Nick Lachey) 正式分手」),也有专栏作者的行业新闻(「『哈利波特系列』能让好莱坞走出低迷吗?」),还有类似鸡汤的周边新闻(「明星记忆中最喜欢的感恩节和自己的感恩节计划:明星也感恩」)。

即使只是网络最开始兴起时,TMZ 也很重视个站的建设。因为网站的美学设计能直接影响网站未来走向。TMZ的布局一直变化不大:只是主页有从黄色逐渐向红色、白色及最终黑色过渡,突出对比反差。TMZ 的网站设计方案 (类似偏严肃的罪证确凿 (The Smoking Gun) 网站和德吉拉报告 (the Drudge Report) 网站)就不同于粉色系的娱乐博客 Perez Hilton、D-Listed 和 Just Jared,也和类卡片式的娱乐网站People.com、Us Weekly 不同。建站初始,TMZ 一直致力于迎合一个特别的群体:男性消费者。要知道大部分男性从来都没有阅读「八卦」的习惯。而现在,TMZ 几乎已经垄断这部分群体的收视。TMZ 现在有近 42% 的阅读量来自男性消费者。而 usmagazine.com 和 people.com 男性读者分别只有 15% 和 11%。

《秘密》与好莱坞「秘史」

这么看来,TMZ 的出现对娱乐圈的意义略雷同于娱乐杂志《秘密》对出版界的意义,都是在意识形态上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秘密》充分挖掘了五十年代美国整个社会浮现的焦虑状态,放大了美国人在历史转变期的浮躁心理。《秘密》的杂志风格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娱乐八卦圈,还激起了人们对明星和娱乐业彻底翻盘进行重新定义。众所周知,明星和娱乐圈是美式梦幻世界的构想基石——这句话用到 TMZ 身上也同样说得通:明星和娱乐圈也是 TMZ 的前进基石。

因为法律规定禁止邮寄「情色」物品,人们不能通过邮局订阅《秘密》——所以《秘密》的贩卖一般是混合其他低俗出版物在药店或街边小烟摊进行。稍有知名度的公司都不愿在《秘密》上刊登广告。尽管如此 1955 年《秘密》还是创下了杂志出版的单期销售记录:一月刊卖出了 370 万份。《秘密》的成功是因为它的内容满足了大众的需求:新奇的故事、肮脏的手段以及性感的尤物:内容夹杂着真实和夸张的想象。

正如《秘密》在其封图上承诺的一样:「用真名说真事。」《秘密》揭露过钢琴家利伯雷斯 (Liberace) 是同性恋的事情,还曾点名道姓写过美国歌手兼演员「弗兰克•西纳特拉 (Frank Sinatra)」通过吃 Wheaties 牌早餐来维持自己的男性雄风。像《秘密》这种风格的杂志在任何时代都能火,但五十年代有其独特的意义。那时候美国的文化氛围催生了一系列社会焦虑,包括红色恐慌 (the Red Scare)(美国反共运动)、金赛性学报告 (the Kinsey reports)(性的开放与同性恋话题)以及逐渐升温的种族问题。当时报道这些话题的出版物非常多,但《秘密》做到了将每一个敏感话题直观地抛向好莱坞明星、政客和名人,让人们对每一个话题有清晰的理解。即使做不到事无巨细,至少《秘密》也做到了揭露那些最著名、最引人注目的话题事件。自此,好莱坞约束明星及其行为的方式有了重大改变。

一直以来好莱坞都是以各大制片厂为中心,综合产业化发展的。这段历史不仅错综复杂,充斥着阴谋矫饰和删剪涂改,而且还包括娱乐媒体自愿忽视好莱坞的行为不当,将这股不良之风视作理所应当的存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媒体曝光了一系列好莱坞明星丑闻,严重到政府欲强制审查好莱坞制片。为了避免政府监管的命运,好莱坞所有制片厂和帮他们掩饰的新闻媒体一致决定建立共生关系。在这段互利互惠的关系中,好莱坞必须源源不断地向媒体提供明星资料或者出资购买媒体广告,以此作为交换新闻媒体杂志不会对外发布任何不利于好莱坞线上明星的消息。大家一起相安无事,我有库存丰富的娱乐新闻刊登,你也可以继续安安心心打造你的娱乐圈道德楷模。

这种电影界和娱乐八卦圈和谐共生关系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是可以维系的,那就是垄断各大制片厂的资源。因为每家制片厂都是独立运营,各家有各家的「独家」资料。必须跟各家签长期合作协议,控制影片制作的各个流程,通过掌握明星们从工作到约会的方方面面,以此来塑造他们完美的对外形象。而且只有这样,当明星们的言行举止过界时,好莱坞才有办法帮他们掩饰兼事后擦屁股。

而《秘密》在五十年代的横空出世,就是好莱坞和谐共生系统中的那一个特殊的不和谐份子。1948 年美国政府在派拉蒙诉讼案(即好莱坞反垄断法案)中裁定,好莱坞各大制片厂必须与其绑定院线分离,防止各大制片厂垄断电影收入。与此同时电视的兴起加剧减少了观影人数。从那之后,好莱坞几大制片厂开始剥离电影的制片、发行和上映,规模逐渐缩小,同时不得不减少各大制片厂旗下艺人的数量。

于是许多制作公司纷纷采取与经纪人和媒体代理合作的方法,一起维护之前塑造好的好莱坞美好事业形象。但是一旦脱离全方位包装,维持明星形象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种局面简直就是在翘首以盼某一本杂志出现去戳破所有表象,直击好莱坞的阴暗面。而这就是《秘密》主编理查德•哈里森 (Richard Harrison) 做的事情。应召女郎、酒店服务员以及各式各样蠢蠢欲动的告密者都可以是《秘密》的消息来源。然后利用内部文件、私家侦探和模棱两可的描述来规避来自外部的压力,避免太多法律上的纠纷(比如诽谤和刊发色情内容)。

《秘密》的杂志封面就是将明星的生活照简单拼贴在一起,然后附加标题和符号将劲爆的文章内容欲语还休地体现在封面上,哈里森简直是标题党的祖师级人物。杂志的美学风格就是印刷三原色红蓝黄加粗体字。这种直接上脸的风格和以往含蓄的「绅士」娱乐杂志完全不一样,在当时是成堆影迷杂志里的异类,无论是排版风格、文章语调还是它的出版目的,都令人们耳目一新。

《秘密》在 1957 年遭遇了一系列诽谤诉讼,虽然哈里森并没有输掉案子,但这也消耗他不少资源。从那之后《秘密》风格低调了许多。但是它的影响力已经足够了:有过《秘密》之前爆料过的那些明星「新闻」,其他的娱乐杂志也很难再去将好莱坞众多明星写成道德楷模标兵了。因此,传统娱乐八卦出版社的明星报道开始「丑闻化」——从各杂志越来越多的狗仔队偷拍照可以看出——而他们用的都是和之前《秘密》同样的报道方法。

小黑屋的交易

上面讲这么多只是为了表明 TMZ 的出现在娱乐圈有迹可循,更重要的一点是说明,TMZ 所有手段和技巧都是炒冷饭,而且这些技巧在数码时代实现起来更容易。TMZ 和《秘密》运营理念相近,都是通过深挖明星秘闻获利却都有自己的处事原则。

同理,哈里森和哈维的在娱乐圈的成功均是性格使然,他们将一切感知渗透进了自己事业的方方面面。他们都精通法律,知晓如何在有利的情况下钻法律的空子;都是靠着人类的窥私欲赚钱;都深喑新闻法则——种族和性,尤其是女性相关的话题永远最受人欢迎。

同样的,他们二人始终在权衡自家标志性「小黑屋」里的内容:哈里森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好莱坞万人迷洛克•哈德森 (Rock Hudson) 是同性恋,而且也很乐于公开这些证据——或者说用《秘密》含沙射影地公开。但是哈德森的经纪人亨利•威尔森 (Henry Willson) 为了维护前者的形象跟哈里森做了一桩买卖,用威尔森旗下另一位明星罗里•卡尔霍恩 (Rory Calhoun) 青少年时期的违法信息来交换万人迷的新闻。

表面看上去这不是一笔平等的交易,但哈里森知道只要他接受这笔买卖,以后受益无穷。此举意味着他昭告所有人:《秘密》会在报道这类事件时权衡利弊,今后像威尔森这类表面阳刚正直的小年轻,即使被抓住了同性恋的把柄也可以摆平。事实上,哈里森根本不想报道跟他们相关的独家新闻或访问什么的——这也不是《秘密》擅长的领域。他只想要这些明星的小秘闻。这样也不错,要掩饰一样过错总得拿另一件相当分量的新闻来换。你来我往的,一加一成了二。即使这事做的不咋道地,但这实在是媒体加持背后势力的最佳方式。而这也是 TMZ「小黑屋」资料越来越丰富的一大原因。

并不是说如果没有《秘密》珠玉在前就不会有 TMZ 成名在后。而是说,放眼现代公关界对类似的明星危机几乎用的是同样的处理方法。历史惊人的相似,对事实的掩饰也是如此的雷同。《秘密》出现后出版界一片哗然,与此同时也意味着好莱坞对明星要求会更严苛,明星也必须更加严格地约束自己的公众形象。其中以好莱坞著名公关帕特•金斯利 (Pat Kingsley) 为汤姆•克鲁斯 (Tom Cruise) 打造的完美好男人形象最为典型。当然,这一切在克鲁斯上奥普拉脱口秀时疯狂「跳沙发」后,都成了浮云。在从前,明星的行为举止都是克制的,偶尔他们会脱离轨道,然后又变回跟之前一样的循规蹈矩——直到互联网和科技渗透到各家各户,将曾经严丝合缝的明星形象曝光到支离破碎。

TMZ 的处世哲学

所有的变化都始于 2005-2006 这两年,主力军是各式各样的独立八卦博客和当时尚处于婴儿时期的 TMZ。TMZ 也是从那时起慢慢成长才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发言权。然而 TMZ 成功的秘钥不在于网站严谨的调查内容,而在于 TMZ 的论调和独特的处世哲学。它成功也不是因为比起 TMZ 曝光的事情,它的「小黑屋」里替明星们掩盖的黑幕更多。TMZ 的壮大一直没有鲜花和红毯,一直不受各方待见——换句话说,不受好莱坞欢迎。因为 TMZ 从来不为好莱坞的错误买单。

哈维一直跟他的下属们说:「我们不按常理做事」——那些按规矩办事的人(掌握了把柄去威胁公关或者拿这个和明星谈条件的人)才是最应该被警告的。根据线报,TMZ 在报道碧昂斯家暴事件前,她父亲马修•诺尔斯 (Mathew Knowles) 曾致电 TMZ 要求拿下这条新闻。TMZ 拒绝了。当他致电美国在线要求封杀这条新闻时同样遭到了拒绝。如果是其他八卦媒体,则会考虑以此为契机来获取将来接近碧昂斯的机会,而且还会觉得很值。(多种迹象表明,TMZ 会避让艾伦•狄珍妮 (Ellen DeGeneres) 等隶属于 Telepictures 的明星新闻;然而也仅此而已,TMZ 不会避忌其他同属时代华纳旗下的名人丑闻。)

TMZ 拥有的是:完全独立运营的能力,积累了数十年的各类新闻调查报告,与洛杉矶司法体系超 20 年的「亲密」关系,以及背后强大的集团支持。这实力挺恐怖的,只是当时的明星们还未能意识到。

于是有了这件事情的发生:2006 年 7 月 28 日清晨梅尔•吉普森因酒驾被捕。据 TMZ 以前的老员工回忆,当天早上 11 点,TMZ 收到一份小道消息提到吉普森被警方拘捕。没有其他说明,仅仅说了一句有特殊原因。警局的官方公告说吉普森并非因为什么事故而进的警局。然后哈维和他年轻的团队开始调查这件事的起因。结果 TMZ 刊登的报道与官方说法背道而驰,TMZ 写的是吉普森因为醉酒驾车和其反犹太言论被拘。

然而警方一直否认 TMZ 的报道:2012 年哈维接受 Broadcasting & Cable 杂志采访时透露,当时警方告诉 TMZ:「如果你们将这件事情发布到你们网站,你们等于亲手毁掉 TMZ。因为你们说的不是真的。」TMZ 的员工一直跟进这件事情,最后终于通过一份完整的警方报告确认吉普森的确是被警方逮捕的。「为了能在网站发布这条新闻,我们违反了华纳的法务条例。」一名员工回忆道。那天下午 9 点 TMZ 终于上线了吉普森被逮捕的新闻并附加有现场的诸多细节,包括他在被捕时称呼女警为「大波妹」以及他说的「犹太人应该对全世界的战争负责」。(4 年后,RadarOnline 公开了一段吉普森大声咒骂的音频,他愤怒的咆哮:「我想干掉犹太人」——据说这段音频是针对哈维和 TMZ 的,而这段音频的曝光也扼杀了这位男星再一次的复出机会。)

随着 TMZ 相继报道完希尔顿的撞车视频和吉普森的酒驾事故,人们很容易误解 TMZ 的主要报道对象只是违法的明星而已。但是多方证实,TMZ 追踪报道吉普森这件事并非仅仅因为他酒驾,甚至也不一定和他的反犹太言论有关。TMZ 追着他不放是因为当地警方试图掩盖这次事故。据当时哈维手下几名员工回忆,哈维之所以不眠不休地挖掘这类事件,是因为他希望能瓦解好莱坞背后相互勾结的庞大势力。他想粉碎好莱坞高高在上的美好表象,将好莱坞从天上拽到地下来与普通老百姓共生,不再独立于任何司法系统之外。哈维花了将近 30 年的时间仔仔细细端详这个藏身好莱坞背后的司法系统——警察、法官、检察官、陪审团——他们放纵那些光鲜亮丽的明星、有钱人和权贵任意妄为,他们让明星们觉得即使犯罪也可能免责。TMZ 是哈维手里的一张牌,一张能帮助制止好莱坞这股歪风邪气的王牌。

这是一种令人钦佩的处世哲学。的确 TMZ 的内容有时候看上去十分肤浅,但它现在依旧保留有自己坚持的导向精神。虽然并非每次调查坚持下去都会有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情形也时常发生。但是 TMZ 不会因为有利可图而随意抹黑任何明星。因为大爆料不是常有,网站需要内容维持下去,所以有时 TMZ 发的一些无伤大雅的小新闻就不必太多介怀了。

改变

经过 2006 年一段时间的运营,从点击率发现读者偏爱尖酸刻薄或咄咄逼人的文章,而这种文章基调也逐渐成了 TMZ 的网站特色。慢慢地,TMZ 不再出现千篇一律纯报道明星动向的新闻通稿。标题开始变成由感叹号、双关语和黄色段子组成的句子。如果说最开始 TMZ 选择的是和罪证确凿网站一样的严肃风格,采用平铺直叙地方法进行新闻报道。2006 年过后 TMZ 决定选择另一种风格:八卦文摘式的报道风格——尤其在报道自己独家新闻时,这种风格的例子如下:

10 月 3 日:「斯克林奇 (Screech) 性爱录像带主角曝光!!!」

11 月 9 日:「波拉特 (Borat) 要打官司了——万岁!!!」

12 月 19 日:「布罗迪 (Brody) 看见了格罗迪 (Grody)!」

这是综合各方意见后结果。其中自然有哈维的声音——作为一名前美国在线的监察人,哈维可能不太明白互联网的运作方式,但是他一定非常懂得如何编写博人眼球的标题名。于是,TMZ 的文章题目开始往双关语、多感叹号和影射的文字游戏靠拢,而内容也变得越来越尖酸刻薄不留余地。

改变带来的影响也在意料之中:首先,几位跟着哈维一起创办 TMZ 的初始员工开始不满,他们觉得标题党行为有碍 TMZ 的新闻公信度;令一位前员工忍无可忍的是哈维在一次头条中用「婊子」一词称呼某位明星的姐姐,因为她曾经是一名性工作者。其次,不习惯哈维管理风格(据离职员工描述就是「咆哮式」工作风格)的员工逐渐厌烦他咄咄逼人的态度,认为他是在欺凌弱势。TMZ 要一直发展,也就需要更多的独家新闻支撑版面。2009 年 6 月,终于迎来了 TMZ 史上最重大的独家爆料或者说爆炸性新闻:迈克尔•杰克逊离世。这件事的报道速度简直能让传统新闻渠道嫉恨一辈子。

下文请戳: 美国最大娱乐八卦网站TMZ的黑历史(3)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