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见聚光灯之电影O2O:网票网

创见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如果不是在很多的电影购票 App 中看到「数据/服务来自网票网」的字样,我们一开始并没有将网票网考虑的范畴之内。因为在印象中,现在似乎已经很少有人直接使用网票网来订票了。

但是当打开网票网的网页版的时候,还是不得不惊叹作为互联网时代电影订票的霸主在 PC 上的订票体验仍然是一流水平。首先,网票网并不着急让用户注册,而是可以直接开始选票这一点就让许多从点击选票按钮开始就提示用户注册的平台好很多。

其次,网票网的「快速购票」功能几乎是之前评测的所有产品中唯一一个能做到在单页完成选电影院、选电影、选场次功能的设计。在这个页面选完这三项之后,跳转到选座位的页面时,网票网才开始提示用户注册。这个时候用户几乎已经完成了购买决策,也就不会因为注册流程而导致购票终止了。

不过,在 PC 版网票网的购票流程中还有一点让人疑惑的是,网票网为每个电影提供了一个分数。这个分数似乎是编辑直接写上的,与网站的评价没有任何关联。用户可以在网票网上对某个电影进行「好评」、「中评」或「差评」,但是这些评价却并不影响网票网给这部电影打的分数。一旦发现这一点之后,习惯了 UGC 的小编感觉十分不爽。

惨·不·忍·睹来形容,网票网的 Android 客户端和 iOS 客户端都停留在 iOS6 风格上,连 Logo 也给人一种上个世纪的喜洋洋既视感。而且,在网票网的手机客户端中的购票体验远远没有在网票网 PC 网站上购票那么爽快:还记得网票网上那个什么都能搜的搜索框吗?网票网的手机客户端一点优良传统也没继承,不仅无法搜索电影,连电影院也不能搜索。也就意味着在订票的时候,只能按区域从列表中检索的电影院,或者是用地图查找附近的电影院。

App 主要分为四个页面,电影、电影院、我的中心和更多,且不说在设计上让用户使用频率很低的「更多」和另外三个页面在同一个层级上浪费了多少屏幕空间。点击进入每一个信息页里这个「更多评论」又是什么情况?在直接展示中一条评论都没有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没有任何评论的暗示,但是在点击进「更多评论」之后却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不过,在选定电影院之后的选座购票的过程中网票网手机端的体验还算合格,就在小编选择了支付宝支付以为它要弹出一个 Wap 网页来完成支付的时候,网票网正常的调用了手机中的支付宝客户端来支付。

正如上一期「百度地图/新浪微博/淘宝/微信」的电影 O2O 横评中所描述的那样:

网票网是在互联网崛起之后对线下资源整合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在《阿凡达》引爆帝都全城热情的那一年,网票网仍然独家垄断电影票在线订座销售,仍然独家垄断线下自动取票机。后来移动互联网闪电崛起,让在互联网时代引领先锋潮流的网票网猝不及防,等到它回过神来,移动互联网几乎已经没有网票网立足之地了。网票网除了做得早,产品无法跟精耕细作的时光网相比,用户自生产内容无法跟精心培养社区的豆瓣电影相比,影片打分的可参考性及权威性甚至都无法跟刚刚开始做电影服务的新浪微博相比。在这种情况下,网票网华丽转型电影 O2O 应用的资源供应商。

网票网的整个购票流程体验下来,让小编想起一句经常挂在耳边的话:「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如果你是一个习惯于在手机上完成电影票购买的用户,那么实在没有理由直接使用网票网的客户端来订票。反而不如去用百度地图和豆瓣电影(他们接入的也是网票网的订票系统)来进行操作。

网票网坐拥巨大的线下渠道,现在再发力移动端产品怎么看都有点不赶趟了,不如踏踏实实的为百度、阿里、腾讯这些面向消费者,快速更新产品和体验的移动互联网公司打好后端的基础。

这样的后端基础远远不止是为 BAT 三家巨头的具体产品提供订票接口,由于网票网能够从多个不同的产品中获取订单,网票网的总订单流量是巨大的。在大数据当道的今天,拥有数据本身也是一种财富。网票网应当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将数据转化成资源,向电影产业的上游发展:比如为影院提供排期决策的支持,为影片发行方提供数据报告等等。


标签: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