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荚正式并入阿里移动 王俊煜称豌豆荚分发业务正在盈利中
今天下午,豌豆荚和俞永福主管的阿里巴巴移动事业部在豌豆荚总部所在的东升科技园联合召开媒体见面会,宣布豌豆荚应用分发业务将并入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双方已经签订并购协议。豌豆荚的加入将帮助阿里移动扩张其应用分发市场占有率,整合后的豌豆荚将于阿里移动旗下的 PP 助手组成阿里移动的移动分发业务。现场并没有公布收购价格。
豌豆荚联合创始人王俊煜表示豌豆荚的应用分发业务目前在盈利状态,与其它同类产品相比,豌豆荚以帮助用户发现高品质的应用和游戏为目标。目前豌豆荚的累计安装量超过 5 亿,包括魅族、小米、搜狗等在内的 80 多家硬件厂商选择接入豌豆荚的应用和游戏内容库。
俞永福表示未来豌豆荚应用商店和其他文化娱乐产品形成产品矩阵化,同时需要真正的大数据,这也是豌豆荚选择阿里最重要的原因。这并不是财务收购,而是未来战略的发展方向。「大家都过了书签过日子的时候,现在已经到了为未来而激动的时刻」。
「豌豆荚」实际上是豌豆实验室最重要的产品,是一款免费的 Android 手机应用搜索、管理软件,由豌豆实验室于 2010 年 8 月 9 日发布,是李开复创新工场首个公布的项目。它的前身是「豌豆荚手机精灵」,经过多年的发展,豌豆荚已经成为提供 Android 应用、音乐、视频、电子书、壁纸和主题等下载服务,管理手机中的应用、联系人、图片和视频,备份手机数据到电脑和云端的一款主流 Android 手机管理工具。
此后豌豆实验室也推出了「豌豆荚一览」、「豌豆荚通知清理」、「每日开眼」、「豌豆荚游戏日报」等一系列衍生工具,但外界依然视豌豆荚为一个类似于「百度手机助手」、「应用宝」之类的 Android 手机应用商店。
据创见此前的报道 ,在最辉煌的 2013 年,豌豆荚曾一度占到整个安卓分发市场高达一半的市场份额。并在 2014 年 1 月,豌豆荚顺利获得了由日本软银领投、DCM 和创新工场跟投的 1.2 亿美金 B 轮融资,随后又获得了高盛金额不详的追加投资。
然而之后各大手机厂商和互联网公司纷纷把发展应用商店当做公司重要战略目标,纷纷发力。以豌豆荚本身有限的实力很难与这些财大气粗的公司直接竞争,再加上手机应用市场产品本身同质化严重,加上对终端渠道的高度依赖,对于用户的粘性不高,变现方式单一,豌豆荚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落后,但仍被视为主流的应用市场。再加上业务的迅速扩张带来的成本大幅度增加,豌豆荚的状况进一步恶化。
豌豆荚创始人王俊煜出于对自身产品的自信和执着,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屡次拒绝了多位巨头的收购意向,其中最高潮的是阿里巴巴打算用 15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仅次于百度收购 91 助手的 19 亿美元巨资。可以说豌豆荚在产品陷入到发展瓶颈的时候放弃了借助外力来打破瓶颈的机会。
同是工具类产品,本次主导收购豌豆荚的俞永福曾经带领 UC 浏览器走向国产手机浏览器的巅峰,但在 2012 年左右,各个互联网巨头把手机浏览器视为进入移动互联网的入口而当成公司的主要战略产品发展,手机浏览器的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单打独斗的 UC 浏览器感觉到了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于是接受了阿里巴巴的战略投资,借助于阿里巴巴强大的渠道流量打破了 UC 浏览器发展的瓶颈,最终阿里巴巴全资收购。事实也证明,整个 UC 团队在被收购之后融入到了阿里巴巴的整个大生态当中,重新发挥出了自己应有的价值。
前两年豌豆荚的发展状况与被阿里收购前的 UC 浏览器非常相似,面对巨头竞争自己单打独斗,产品陷入瓶颈需要有质的飞跃。但豌豆荚在战略判断上的失误放弃了借助外力的机会,希望通过应用内搜索技术来实现反超,但陷入尴尬的是,移动应用内搜索技术也需要有一个合适的渠道(或者说)生态去完成,这与豌豆荚所处的困境是相似的。
实际上,豌豆荚曾经最大的竞争对手,91 助手在其最顶峰的时候接受了百度的收购,借助百度的流量渠道现已经成为最具竞争力的 Android 手机应用市场。往往最巅峰的时候也正是产品瓶颈的开始。
从 15 亿到 2 亿的缩水,实际上是为公司战略的失败所交的学费,在 Android 手机还处在方兴未艾的时间里,豌豆荚就已经开始以自己良好的产品口碑赢得了最早期的 Android 用户,豌豆荚失去了最好的时光,而阿里巴巴在应用商店的布局上也失去了最好的时光。阿里巴巴是否可以让豌豆荚转变颓势,这是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