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Instagram(朋友圈)晒图成瘾绑架了你的假期旅行

创见网  •  扫码分享

吴哥窟代表性的高棉佛塔建筑的轮廓隐藏在了日出前的黑暗中,只有等到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之后才会露出真容。在今年 1 月份的清晨,我站在柬埔寨暹粒吴哥窟前面的湖边,一手握着速溶咖啡,一手拿着我的 iPhone。吴哥窟日出在我的旅行必看清单中已经静静地存在了很多年,这是我一直幻想着的美丽图景。

可能是听多了旅行演说家对于吴哥窟日出美景的描述,我的内心一直十分向往。吴哥窟这古老的建筑自 12 世纪建立以来,奇迹般地幸存下来,并且躲过了上世纪 70 年代红色高棉政府的破坏。吴哥窟激发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它美丽的剪影被印在了当地品牌的啤酒瓶上,大名鼎鼎的《古墓丽影》也曾经来这里取景。在我看来,吴哥窟就是集人文精神与神秘梦幻于一身的建筑奇迹。

我一口喝完咖啡,深吸一口气,将我的 iPhone 举起来对准了吴哥寺按下了拍摄键。经过 30 秒的照片剪裁和加上图片说明,我将这张看了就让人对你的旅途倍加羡慕的美图贴在了 Instagram 上。我很清楚,此时我的大多数朋友们都待在寒冷的纽约,冻得像个雪人一样。而我此时正穿着短袖短裤,观赏美景、享受旅途、净化心灵,我还有一张 1080X1080 像素的照片做证明。

从这幅吴哥日出美景中,似乎能听到一个狂喜不止的旅行者对于美景发自内心的欢呼,但其实却是一个骗人的把戏。因为我根本没有把拍摄时我身后人山人海的场景贴到网上。

我背后的人群都在各显神通寻找最佳的拍摄角度,只为了得到一张完美的照片。这种场景我已经见过了一遍又一遍,在我去年一整年游历三大洲的时间里,处处都见到为了拍照不顾一切的人们。在新西兰,我看到多家探险公司推销自己的照片拍摄服务,声称能够为那些划独木舟、徒步旅行或者丛林飞跃的旅行者留下完美的瞬间。在泰国的沙滩上有一个女子坐在我旁边,她正在不停地指使自己的朋友调整拍摄角度,让她的秀发在镜头中得到最好的展现,因为她要将这张照片用作 Tinder 头像。当回到纽约后,我不止一次发现自己在穿过人潮汹涌的时代广场时,无意中出现在了游客们各式各样的手机自拍取景框里。

我们如此追求得到一张完美的、可分享到网上炫耀的自拍照的行为,可能会带来各种危险,甚至危及生命。在 2015 年 Mashable 的报告中,因为自拍而送命的人比被鲨鱼攻击的人还要多。去年迪士尼乐园出于对游客人身安全的担忧,已经禁止在主题乐园里面使用自拍杆。俄罗斯政府甚至发布了一个官方指南去指导人们如何在自拍时保证自己的安全,要在国内推行一个「安全自拍」的运动。

当然了,上述都是些比较极端的案例。但是当我站在吴哥窟前面等待日出时,不停地被别人的自拍杆以及高举的肘部击打到,四周各种各样的人体散发出各异的气味。让人感到讽刺的是,我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一个本来应该宁静祥和的寺庙面前,然而聚集在这里的人们既无心参悟,也不在意美景,心里只惦记着如何凹造型拍照。这让我不禁想问,是否 Instagram 已经毁掉了我们的旅行?

拍照:不仅仅是记录生活,也是自我塑造

过度热爱拍照的游客让人十分厌烦,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我的父母十分喜爱摆弄照相机与偏光板,总想让它们发挥最大作用,偶尔还会十分恳切地提出为我和我的兄弟拍照,通常取景都是傻乎乎地站在金门大桥前,或者是让我们皮笑肉不笑地与吉祥物合影。我的祖父母和他们的老朋友们特别喜欢坐在那里欣赏沉闷的家庭录像带、照片幻灯片以及旅游相册,满腔热情地向自己的朋友与邻居们吹嘘最近一次前往尼亚拉加大瀑布的经历。如今,我十分珍惜这些宝贵的家庭影集,尤其是那些记录了我的兄弟姐妹们尴尬时刻的照片。但是事后想想,我们去旅行应该并不仅仅只是为了站在那里拍几张可以拿回去炫耀的照片啊。

况且,被拍照的人也并不一定十分开心,下图是上个月我在卡尔斯巴德的乐高乐园看到的一幕。、

当我散步的时候被父母偷偷拍下一张照片时,我们不禁想到苏珊•桑塔格曾经说的话。在她 1977 年的写就的关于摄影的文章中曾经提到,相机是一种「掠夺性武器」,它们是「一种让使用者不知不觉上瘾的神奇机器」。她认为镜头已经取代了枪支,「拿着哈苏相机的猎人取代了拿着温彻斯特步枪的猎人;人们如今不再通过来福枪的瞄准镜视物,他们转而使用取景器来抓拍照片。」

技术已经深深根植于旅行时的自拍当中,其历史比智能手机要久远得多。桑塔格指出,当人类历史中开始出现有许多人经常性地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去远行的时候,各种支持旅行的服务就喷薄而出。于此同时,为自己的旅途找出证明也显得很有必要。而照片是一种「无可争辩的旅行明证,用以证明此次旅途相当有趣」。桑塔格认为旅行照片是一种被创造出来的愉悦。

桑塔格认为那些游客之所以挥舞着相机是为了缓解被工作驱使所累积的焦虑,既然度假了就要向人证明我乐在其中。「人们想要像工作一样在旅行中找到一些事情做,那么就去拍照片吧。」

Instagram 进一步定义了我们的视觉感受,我们使用 App 自带的滤镜效果去寻回过去的时光,让我们所拍摄的图片呈现出一种复古的宝丽来相纸的感觉。

「Instagram 赋予人们创造场景的能力,」莱德大学心理学教授 John R. Suler 如此描述 Instagram 滤镜的使用者,「人人都可以通过滤镜去创造自己的艺术作品,这能够帮助人们修改对于照片的情绪感觉。这也意味着他们可以让自己的照片变得更美,让自拍更有吸引力,创建出一个理想中的完美的自我。」

拍下照片与人分享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因为有了 Instagram 和移动设备,拍照与分享的过程变得更快更省力,我们拍下的照片效果可以立马在屏幕中看到,带来了一种即时满足。在 Instagram 简单与清爽的界面中,人们很容易就能记录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时刻,无论有意还是无意。

拍下照片上传到 Instagram,在图中呈现我们经历的生活片刻,已经成为一种人们书写自己人生历史的方式,我们要通过这种方式抓住自己实实在在生活于地球上的证据。

表现自我:行走在癫狂与理智之间

「Instagram 如今已经成为了验证一个人生活方式的工具。」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因为有了 Instagram 上的晒图,我们都成为了自己人生电影中的大明星,树立了自己的形象,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Joel Gold 博士曾经定义了一种名为 「楚门秀症候群」的躁狂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 ,这是指那些躁郁成狂的精神病患者,总是认为自己其实是一个大型生活真人秀里面的巨星。Gold 博士指出那种表演欲与兴奋感特别强烈已经达到精神疾病程度的人是比较极端的案例,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有一些这样的经历。一个人可能不时会感到情绪低落,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发展成病理性抑郁症,同样,每个人都会经历喜悦兴奋的时刻,但也不是每个人都会时时刻刻都处于戏剧化表现自我的顶峰。

所以,当我们总是想要依靠拍摄照片与视频创造自己的「真人秀」时,要如何在理智与癫狂之间划清界限呢?

作为一名记者和资深摄影师,我很爱 Instagram,它让我在远行时依然能够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也使我出门在外时能够了解到家人朋友的最新近况。但是当我站在吴哥窟前面像所有的那些等着拍照的人一样挥舞自拍杆、高举手臂的时候,是否也是在呈现一种扭曲的现实呢?

好消息是 Instagram 以及数码摄影也能够产生影响深远的疗愈力量,这是身为心理学家与摄影师的 David Krauss 告诉我的。在过去的 30 多年中,Krauss 会要求自己的患者带上朋友与家人的照片,以此作为谈论家庭话题的催化剂。他还可能会要求患者拍下那些对自己来说十分重要的事物,或者是用五张照片说明一个特定的问题。用这种视觉化的方式去整理情绪可能会更令人回味。在 Krauss 看来照片就如同一扇窗户,我们可以从中窥视到一个人如何收集这个世界的点点滴滴。

「这就是我们反映自身的方式,」Krauss 说道,「基本上,我们都是自己的形象公关,我们都在用照片为自己做宣传。」

再想想那些因为自拍而死的案例,起初我也觉得这听上去十分荒谬,但是如果诚实的面对这一问题,其实我也曾经为了拍出一张能够发到 Instagram 上的好照片而至自己于险地。

去年夏天,我和朋友一同去远足,行程中包括了锡安国家公园、马蹄峡谷与大峡谷,我也不能免俗地拍下了一张我的运动鞋伸出悬崖峭壁之外与远处风景的合影。

为了能够拍到这个镜头,我得坐在山崖边上,花大量时间徒步与登山。但是即便我安全地坐在山崖边拍下了这个镜头,自己与手机都没有跌落山崖,但这种行为仍然十分愚蠢。

我的旅伴中有一个是我的朋友 Annie He,她在白天的工作时间里一个金融专家,而在空闲时间中就摇身一变成为了 Instagram 红人,她拥有 60000 名死忠粉丝。我和其他的旅伴们经常对她发出尖叫,只为提醒她不要为了找到最好的拍摄角度而过于接近山崖。

当我们回到纽约几个月之后,我问 Annie 如何看待网上分享照片这件事情,尤其是当人们为了拍照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Annie 告诉我她也曾经试图在旅行中放下手机,但是「分享」按键时时刻刻都在引诱着她。她还发现相比于欣赏自己的照片,她更沉迷在浏览别人发的图片当中,以致于总是无法放下手机。「每个人都会在网上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Annie 十分清楚这一事实,「我们总是竭尽全力让自己在照片中表现出最理想的状态,经常会忽略自拍杆可能带来的危险与悲剧。我感觉大家其实都已经陷入其中,苦苦挣扎,已经分不清哪一个是网上精心修饰的角色,哪一个才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自我。」

Annie 还告诉我有一次她还和几个朋友走过了仍然在被美国铁路公司使用的哈莱姆隧道。这个隧道的两侧墙壁上画有大片涂鸦,当自然光透过缝隙照进隧道时,简直就是美如画,这个隧道就是城市徒步的理想地点。

「我当然知道自己为了拍摄照片而做的这些事情是有风险的。」当照片分享变得随处可见,本来意在展示自我的危险自拍可能会危害到我们想要试图留住的东西——我们的人生。

这讽刺的事实让我不禁想到了桑塔格说过的另一句妙语。 「拍照就是让我们见证到另一个人向死而生的命运、生命的无常与脆弱的人生。通过照片我们让这一时刻冻结,所有的照片其实都在证明时间的无情流逝。」

既然如此,无论是在吴哥窟、时代广场还是我的早餐桌前,我都将继续通过拍照向无情的时间致敬。但是希望在点击「分享」按钮之前,我至少能够有片刻时间欣赏眼前的风景,抿一口速溶咖啡,不要只是顾着在人群里挤来挤去、对着自拍杆满头大汗做鬼脸或者是发照片时带上愚蠢的标签。

文章来源: Medium ,TECH2IPO / 创见 陈铮 编译,首发于创见科技(http://tech2ipo.com/),转载请注明出处。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