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C 创始人带你走近一个真正的 Y Combinator(下)
本文来源: Foudersatwork 译文创见首发 由 TECH2IPO/创见 花满楼 编译 转载请注明出处
创见干货:
在 上一章节 ,我们已经看了当今世界上最火爆的创业孵化器背后的一些故事,比如他们是怎么面试选人的。在 YC 这家孵化器中创业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它的内部有一种怎样的氛围?而且更关键的是,YC 将如何给它所投资的公司保驾护航?这些初创公司在 Demo Day 之后,还会面临怎样的挑战?这一切的答案都在今天的文章里面。
氛围
Jessica 工作的另外一大价值就是为 Y Combinator 打造一种特别的工作氛围。 在 YC 出现之前,投资公司内部哪儿有什么氛围而言,在这些投资人的眼中,只有各种理性分析判断下的「投资组合」。 但是 YC 是不一样的,筛选出来理想中的创业者之后,每个星期都会把大家聚拢在一起共进晚餐。
在 Y Combinator 所组织的晚餐中,会有一种非常不一样的气氛。 如果要用某些词汇准确形容这种气氛的话,那么这些词分别是:其乐融融,学院气氛,相互支持,充满活力。其实这些词的表达还远远不够形容此处的气氛,但是它又是那样的印象深刻,让每个人都享受其中。 Stripe 的创始人 Patrick Collison 曾经就表示 YC 能够提供的最棒的东西之一就是:
每周二的晚上,伴随着走进 Y Combinator 的匆匆脚步声,创业者们的心情开始越来越高涨。这是当我谈起 YC 的时候经常会想起来的一个场景,也是在跟别人兴致勃勃谈起 YC 的时候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场景。
如今 YC 召开的晚宴上的气氛,完全脱胎于 YC 刚开始成立不久所招待的晚宴。那是 2005 年的夏天,那时候只有 8 个公司。Jessica 去外面的超市购买各种零食饮料以及杂七杂八的采购,而 Paul 负责所有的烹饪工作。那时候 YC 的总部放在了 Paul 所拥有的一栋大楼,它一度用来当做 Paul 的办公场所, 所以晚上邀请大家过来吃饭真的像是每个星期招待朋友那样。 办公室里面还有个壁炉,更是增添了温馨的气氛。Jessica 是起司的狂热粉丝,在附近的一家起司店花了不少钱买了各种各样的起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确实是一场专门为朋友而设的款待。
当然,随着 YC 不断地壮大,这种感觉不可避免地淡化掉了。如今在 YC 一共有 116 家初创公司,而 YC 拥有的大楼占地 12,000 平方英尺,这样的规模不可能让人再觉得像是招待朋友到家中坐坐,但不管怎么说,它还是会让你感到亲切,任何一个地方 116 个公司扎堆出现,都不可能做到像 YC 这样亲密融洽的气氛。
这种虽然在 YC 壮大的过程中逐渐变淡,但是家的味道还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一直是由一个人来负责场地布置的。她就是 Kate Courteau。她是 YC 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她也清楚每一个人都想尽可能地保留这种家的感觉。而她也不负众望。如今你如果走到 YC 的新办公大楼,你将会止不住的惊呼连连,她是怎么做到环境布置的如此炫酷,还能带来家的温馨的呢?
Paul 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去做那些不会带来规模增长的一件件小事》。这篇文章背后的理念是说, 如果你想要发展壮大,当你还处在非常幼小的初期的时候,就应该给顾客投入一定程度的关注度,这样做会立刻让你的客户服务工作提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有了这样的基础,你只需要维持好这样的服务水平即可,而不是在你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一点一点提升。
其实这样的道理放在 YC 也是一样的。 YC 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且不会带来规模增长的事,就是将一个个创业者视为自己的家人。 在一开始人数规模尚小的时候这也许还很容易做到,毕竟人就那么几个。他们是一些初出茅庐的孩子,而 Jessica 他们是这些孩子唯一凭借,寻求帮助的对象。所以 Jessica 等人真的觉得自己扮演的是「父母」的角色。他们知道每一个创业者来自何处,各自的生命中有着怎样的经历,苦恼着什么事儿,也许这件事儿非常细小,就比如是否在每日的饮食中摄取了足够的维他命。
或许更重要的一点是,也许说起来大家都不太相信,YC 一开始就没期望这些初创公司能够赚到钱。 但由于 YC 的目光精准,从一开始它就大获成功,以至于没人意识到 YC 背后做了如此消极的打算。但确实事实是这样的,第一批 YC 所投资的初创公司,在那些 YC 的创始人和合伙人眼里,只是借以学习如何成为更加优秀的投资人。很快这些人意识到了分批投资初创公司是非常不错的想法,于是接下来的投资就这么干了。 但是确实第一批作为投资对象的初创公司有点儿「试验品」的意思 , 大家都已经做好了在上面赔钱的打算。
也正是因为这种「无期望」的心理准备,深刻地影响了 YC 在对待创业者时的方式。 YC 在给这些初创公司提供咨询服务的时候,只是单纯地想着「该去做什么才是对这些年轻的创业者们最有利的方式呢?」甚至于最开始的投资协议上面使用的都是一些新鲜的投资条款词汇,它们都是对创业者极度友好的。YC 从来不会像其他投资人一样去额外的设置某些条件,目标,索要某种好处。以前没有过,将来也不会有。
上述所说的这一切,在科技初创公司投资圈里应该算得上「反常」的 。但是真正成功的关键,就是不能立刻被当下的一笔小钱拴着鼻子往前走 。马克·扎克伯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他当时确实被钱迷惑了心神,也许在 2006 年就收了 Yahoo 数十亿美金,同意了这起收购,也许到现在他的名字早已经消失在大家的视线中了。
后来 YC 开始分批进行投资,并给这些初创公司进行指导。 随着时间的推移,YC 的价值观越来越成型,越来越清楚:视创业者为家人,视他们的利益为第一要务。 尽管 116 家初创公司跟 8 家相比,要做到像家人一样对待肯定会变得更困难一些,但是最让 YC 值得骄傲的是,这种价值观一直都在,家人的氛围一直都在!
永远不会断掉的建议
不是说 Demo Day 就给 Y Combinator 划上了句号。也许那时候已经成为惯例的「晚宴邀请」给停止掉了,但是 YC 会在接下来的好几年中不断地给这些初创公司提供意见建议。甚至于 5 年前,8 年前的初创公司,YC 现在仍然都有联系,还在不断地给它们出谋划策。
初创公司确实需要各种类型的建议,一些时候,他们需要去研究清楚需要开发什么产品,开发方式究竟是什么; 而另外一些时候,他们还得面临一些个人的艰难选择:比如是否应该去接受这笔收购交易,又或者是否应该将眼下这位不满意的员工给开掉。这些偏向于个人的问题往往都是 Jessica 出手相助的时候。 作为大家眼中的「社交雷达」,她能够帮助每一个创业者把深藏于公司内部的问题挖出来,拆解,摊到桌面上一一解决,正如她在面试的时候所展现的精准的识人眼光一样。
其实,如果不是开办过初创公司,又或者没有在初创公司待过一阵子的人也许不知道下面的这个真相:绝大部分的初创公司内部糟透了! 远没有台子上那些光鲜亮丽! 甚至于很多人嘴边津津乐道的初创公司也不能幸免。它们极力掩藏着各种残酷的事实真相,让一切都看起来正常合理,这样才能招来客户。但是引爆灾难的引信就在公司内部安静燃烧,Jessica 断言,初创公司中 10% 的公司都存在着联合创始人严重的意见分歧,这事关公司的生死!
所以即便这些问题被很好地掩藏起来,外界发现不了,但是 Jessica 所提供的建言献策,往往比那些技术性的问题更加重要。如今,Jessica 见识到的初创公司越来越多,已经数百家了。所以现在她再碰到别人抛过来的难题,往往这个问题她已经在之前见过十次以上的。很多第一次跟 Jessica 打交道的创业者有时候会被吓到,觉得她是不是有读心术。其实只是因为一切都见得太多了。
在给出这些建议得时候,最关键的一点是能够把握得住「这个问题到底值得引起你多大程度的关心?」 在跟数百家初创公司打过交道之后,Jessica 能够迅速判断出来这个问题的性质,然后立刻给出回复,要么是「别担心,这只是公司壮大必经的阵痛而已。」又或者是「你现在已经切换到了失败模式中了,我对这家公司已经没有任何指望了。」
有些时候,顾问咨询这件事儿剥开来也许很简单。所谓的公司其实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些人只是想要找个人说会儿话而已。
牵线搭桥
事实明摆着:YC 不会投资每一个找上门来的初创公司,但是它确实也在做另外一件事,尽可能地把一些很好的公司送往其他的平台和投资人那里,其认真投入的程度不比那些被选入 YC 的公司差。
举个例子,YC 免费举办了很多活动,把在 YC 所分享的信息散播出去。之所以免费,是因为 YC 知道现在很多创业者口袋里没有多少钱来参加各种的会议。现在有一个小组的人专门筹办这类活动,但是在过去,只有 Jessica 一个人操办这些事情。在 2005 年的秋天,第一家 Startup School 成立了。那个时候 YC 才只有 6 个月大,旗下的公司只有 8 家。
最后的话
以上说的这些内容远远覆盖不了 Jessica 在过去十年所做的事情,但是它们组合在一起,却已经足够说清楚 Y Combinator 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并不是所谓的使命宣言,而是由在你公司工作的每一个真实的人定义出来,由你在公司的一言一行定义出来。这也包括了你该如何与外部世界打交道。当外面的人津津乐道于 YC 的每一次投资,谈到它极其创新的结构的时候,请别忘记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而已。硬币的另一面,也就是「人与文化」,往往被人们忽略掉了,但这确实是塑造 YC 的灵魂,也是其他孵化器、加速器无法复制 YC 的根本原因。
对 TECH2IPO 或本文有任何想法,可以添加我们的编辑部个人微信号进行交流:
T2IPO001
招聘:
加入 TECH2IPO/创见
,全世界在等待你书写新的科技故事
标签: Y Combinator YC 企业文化 投资哲学 公司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