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块钱,让你听 6 分钟,《好好说话》怎么就卖出了 1000 万?
我喜欢,所以我买单。
内容创业的成功典范大多数都找到了喜欢自己的那部分受众。因为喜欢,所以需要,进而购买,是内容变现的内在逻辑。
然而,对于《好好说话》这样一档旨在教人如何说话的音频节目而言,
它的知识向和娱乐向,到底哪个属性更重?那些愿意花 198 买下全年课程的听众,怎样从中受益?
脱胎于三季《奇葩说》原班人马的主创团队,如何给这档节目定位,又是如何保证内容质量的?
带着种种疑问,我们找来《好好说话》的两位主创胡渐彪、黄执中还有米未创始人马东,以及喜马拉雅创始人余建军,仔细地聊了聊其中的逻辑。
「事实上,好好说话这档节目是面向所有人的,它没有一个特别鲜明的受众群。」马东告诉 TECH2IPO 创见记者,「只要你觉得需要提升自己的说话水平,就有可能成为好好说话的听众」。
这听起来是个很聪明的回答。
也确实,《好好说话》作为喜马拉雅 FM 付费专区里众多优秀节目之一,其付费听众主要是从《奇葩说》的观众群体中转化而来。他们往往更能体会到辩论、说服和表达观点时,语气语调、遣词造句和姿势体态的相互关系和重要性。
对照之下,就很容易察觉到自己与一个能言善辩的人之间的差距。训练说话能力的需求由此产生,再加上对马东为首的《奇葩说》团队的信任和喜爱,付费买下一整年的课程顺理成章。
很多内容创业者为自己鸣不平,《好好说话》有个亲爹是《奇葩说》,所以不能算内容创业,只能算「网红创业」。
而马东不这样认为。在广播和电视统治主流媒介形态的年代,几乎所有的明星都是从喇叭和荧幕里红起来。
「到今天,只是换了个形式,网红网红就是指从网络上红起来的有才华的人。」马东解释道。
很明显,能不能红的根源不在于是广播电视还是互联网,而在于是否有才华和能力生产出受众喜欢的内容。
来自台湾的辩论指导黄执中告诉我,台湾的教育体系里会开设辩论学、演讲学和说服学,帮助学生更好的训练和提升表达能力,而大陆的教育系统中与之最接近的可能只有「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
在他看来,这难免有点可惜,但同时也意味着「教人说话」是个潜力十足的大市场。
虽然满腹经纶和实战经验,但这不代表黄执中会像传统的课堂教学一样,在音频节目中,讲授一些枯燥的说服理论和措辞技巧。
《好好说话》正式开播后,会按照每天一期的频率更新。每期的长度大约 6 分钟,主创们会甄选生活中常遇到的真实场景,比如「哄大姨吗期间的女朋友开心」,「安抚失恋的好朋友」,「与老板恋恋不舍地分道扬镳」等等。
针对不同的主题场景,主创们会按照成熟的说服理论把它们拆分成三个小步骤,在 6 分钟时间里一步一步告诉听众,每个步骤具体应该怎么说怎么做。
这就凸显出《好好说话》对逻辑拆解能力的要求了。另外一方面,这种有针对性的场景化教学,弥补了传统课堂授课只讲大道理不讲具体应对的缺陷。
「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听众听完之后,拿来就用,用了就见效。」黄执中一说到关键处就很兴奋。
「这其实也是验证课程效果的一个过程,」《好好说话》出品方米果文化负责人胡渐彪告诉我,「我们不可能把亲自去验证这门课的效果怎么样,但听众们用了里面可实操的技巧肯定就会感觉到。」
当然,《好好说话》并不能用传统的在线教育产品的眼光来看待。作为整个米未的掌舵者,马东意味深长地说,《好好说话》其实不再定位为教育类产品,也不是简单的娱乐,而是一个服务型产品。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米未在操盘《奇葩说》第三季时,还开了个小卖部,摆出的瓜子、去污皂等产品开售即抢空。
米未并不指望小卖部挣钱,而是希望小卖部售卖的零食和日常用品变成《奇葩说》、《好好说话》受众群的一项额外服务。从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情感连接上讲,米未的这种尝试很可能是正确而影响深远的。
具体到产品层面,《好好说话》选择了中国目前最大的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 FM 作为合作伙伴。每天不用花太多时间,只要分出一部分思考力听 6 分钟音频,记下并运用其中的技巧和方法即可。
事实上,音频媒介的伴随性在碎片化的今天已经逐渐凸显出其优势。根据喜马拉雅 FM 公布的官方数据,平台用户平均每天消费在听音频/播客上的时间已经长达 108 分钟。《好好说话》每天 6 分钟,甚至还不够上班族走到地铁站所用的时间。
总结来看,《好好说话》取得 1000 万的销售成绩,除了有《奇葩说》积累的人气和知名度,避免冷启动,更多是因为主创团队们展示出了足够的专业度,人们才不假思索地把购买冲动转化为行动。
从这里,我们也许能窥探到成功的内容变现所需要的几个元素: 足够高的专业度、足够好的口碑,以及最易于传播分享和商业化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