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不经意的高质量招聘——熟人社区的力量

创见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最近总时不时提起饭否,这回又要写一写它了。谁让饭否又带给我惊喜呢。

2016 年 3 月 24 日下午,我在混迹多年的老牌没落社区饭否发布了一条广告消息,为自己招聘实习生,也顺便帮某位朋友招募兼职。

发布消息的结果令我震惊。在一周之内(主要集中于消息刚发布的前两天),我收到了来自 30 名以上饭友的 100 多封私信,此外还有不到 10 名饭友通过我公开的微信号与我取得联系。他们中,有与我互相关注、比较熟识的饭友——基本也仅限于点头之交,更多是与我并未产生过交流的「陌生」饭友。

在简单的寒暄与不多的问询之后,一些饭友选择将简历投递给我,于是我的邮箱在几天之内收到了 20 封以上的兼职简历。这些简历或标注着饭否,或附上了饭友 ID;他们出现在办公邮箱的时刻,我感到无比平静而幸福。

在社区发布招聘广告,本不是什么新鲜和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但是,如果考虑到饭否这一社区的特殊性,还是值得写上几笔的。

第一, 饭否是一个日活用户勉强维持在 6 位数(甚至不足 6 位数)的小社区,而「私信」则是用户日常不太使用的功能之一(在我的这次招聘经历中,一部分私信沟通就十分不及时);

第二, 饭否没有注册用户,没有官方认证,绝大多数用户的身份不易核实,信任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

第三, 正因如此,饭否不曾有严格意义上的广告系统,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广告同样极端罕见;

第四, 饭否的典型使用场景偏私密,甚至可以说很像一个「树洞」,愿意在饭否产生「工作」层面联系的用户,在心理上要承受或多或少的压力;

第五, 我自己的帐号在饭否也只有区区四位数的互相关注,和微博上带有身份认证、动辄十万数十万粉丝的大 V 相比,影响力微不足道。

事实上,此次在与一些饭友的交流中,就有人调侃我说「根本不知道你的正经工作是什么」。考虑到即便如此,我仍然能收到数十封质量较高的简历(学历经历完整、联系方式齐全),饭否这个熟人社区,还真不见得「没有价值」。

该怎么评论这些简历的质量呢?这次招聘的兼职,是远程办公、弹性工作的种类,基本可以理解为「计件付薪」。因此,在招聘要求上,朋友也未设过多的硬性门槛,但是要走一个「试作」的环节。简单来说,就是不看人,看作品。

如果将作品评分设置在 0~100 分之间,朋友招聘的标准大概可以描述为「只有得分超过 80 分的作品才能入选」。在第一轮作品的筛选(难度较低)中,有超过一半的同学取得了 80 分以上的成绩。而在难度陡升的第二轮中,仍然有一小半同学得以存活。由于预感到第三轮筛选对于非常优秀的选手也不足为虑,朋友甚至临时提高了分数要求——只有 90 分以上的作品才能通过测试。

所以,在此也向未曾通过检测的饭友道一声歉:不是你们水平不足,实在是够格的人才多到超出预想,导致我们临时上调了难度。不然招聘的预算就不够了呀。

相比之下,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微博上一个仅有四位数粉丝、没有身份认证的普通人(真正的普通人,而不是默默无闻的大牛)发布招聘广告,效果会是如何?据我个人及一些朋友的经历来看,效果非常有限:有效的沟通不多、收到的简历不多、最终招聘结果也往往十分惨淡。

而我拥有一千余好友的微信号在朋友圈发布了同样的招聘消息,虽然收到的回复还是很多的,真正递交的简历不过寥寥。

会出现此种差异,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 饭否用户们虽然彼此并不熟识,但由于消息的日常属性极强,使得饭否在陌生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熟人社区」的亲近感。比起有名义联系的同事、同学、亲戚,聊过「昨天晚上吃了啥」、有着一定程度实际了解的用户,彼此可能更容易建立信任。这也是本次在饭否的招聘甚至胜过朋友圈的原因。

二, 对于部分用户,饭否帐号的消息累积多、经营时间长(比如我在使用饭否的 6 年中,平均每年发布一万条以上的消息,几乎每天都在使用饭否)。对于个人来说,饭否帐号蕴藏着深厚感情和较多信息价值,每一个积累很久的饭否帐号,本身就是该用户的信用背书。这使得活跃的饭否用户容易被他人信任——胡作非为的代价可是很高的。

三, 饭否的用户,多数在其他社交媒体比较「边缘化」。非常主观且不客气地讲,类似饭否的小众社区,有着大量内向、腼腆、厌恶社交的用户,在微博、微信等空间,他们不容易主动参与到热热闹闹的「招聘消息」中去。但是在饭否,对一条招聘消息的回应,就像在自己家接了个座机电话一样简单和轻松。这使得他们「不讲道理地」信任饭否,并得以投入一个内向人的热情。

这也可能是收到简历质量较高的原因——内向归内向,小众社区也是卧虎藏龙呀!曾经有人质疑饭否能否具有商业价值——考虑到其用户总量,我认为商业价值是不算太高的。但考虑到其「真·熟人社区」的特质,饭否其实非常适合这种「熟人帮忙」类的招聘。

至于售卖商品的广告?饭否用户应该还对不久前风靡的「咕咕机」记忆犹新。粗略统计,饭否本身对咕咕机的传播至少为咕咕机带来了数十台的销量——而这一传播本身几乎是不要钱的,并非成本巨大、精心设计的广告。此外,饭否老用户应该还对「单刷全家桶」认证津津乐道——所谓的「不能单刷全家桶不是饭否人」一说的普遍认知,一度让最初提出这一概念的饭友被误认为「肯德基大中华区营销总监」。

以上基本是戏言了。写下这些文字,主要还是出于对饭否及其用户的感谢。此外,认真地说,「熟人社区」还真不见得没有价值。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