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试了一款「人工智能飞机杯」,感觉像cao了一堆传感器
讲真,今年的 Google I/O 大会开完,我觉得「人工智能」这词儿很快就要被毁了....
是的。我的确单身,而且对放松身心的性生活充满期待。
令人无奈的是,我同时还是个无法轻易对自己降低标准的科技记者。在(暂时)找不到女喷油的空窗期里,为什么一定要让自己忍受传统飞机杯的摧残呢?!
在购买 Lulu 飞机杯之前,我的确曾用过包括日本 Tenga、荷兰 COB 等品牌在内的多款手动飞机杯。
虽说 Lulu 也是手动,但它主打「会叫床」这一卖点,外观设计上走的又是禁欲系日本 AV 女优风,光凭这两点就足以吸引无数宅男的注意力,包括我在内。
作为撸撸科技潜心研发了将近两年的第一代所谓「人工智能」飞机杯,我必须承认 Lulu 的包装是有点隆重的。活塞式抽拉的直筒造型,暗示着人类历史早期的生殖崇拜。
拆开盒子,一个身穿黑色日式女仆装的人形飞机杯“屹立”眼前。虽然没有五官,Lulu 整体给人感觉还算整洁干净,有点儿分量,但没有几十元飞机杯的那种廉价感。
Lulu 飞机杯之所以比一般飞机杯还重,主要是因为内部除了胶体,还放置了可充电电池、震动马达和一系列传感器。因此,无论是体积还是重量 Lulu 都要超过普通飞机杯一大截儿。
Lulu 的 Micro-USB 充电和耳机接口被放置在人偶后脑考上位置,并有一个橡胶软盖儿覆盖,起到一定程度的防水防尘作用。
再来拆开飞机杯看里面,Lulu 的胶体软度属于中上水平,内部纹理并没有经过特殊处理,只有普通的加工过程中形成的纹路,在触觉感受上自然不能与 Tenga 精细打磨的某款飞机杯相提并论。
鉴于亚洲男性的平均长度,Lulu 内置的胶体并不长,受力拉长之后满打满算也就 20cm 左右,一般人够用。但我买它来的原因根本不是纹路和长度这些啊,而是好奇它主打的「真人互动娇喘」体验究竟怎么样。
充好电,打开开关,插上耳机,我开始仔细体会「人工智能」打飞机究竟有哪些神奇之处。随着运动速度的逐渐加快,我并没有听到兴奋度随之涨落的呻吟声和呼吸声,取而代之的则是机械的、有规律的重复。
不用试太多次,你就能发现 Lulu 产品团队的声音设定有多么简单。比如,用不同的力度刺激胶体固定的某个部位,会听到 2-3 种不同的呻吟声。虽然看似神奇,但对阅片无数的宅男来讲,这特么单调地都快让人睡着了。
Lulu 依靠传感器压力等级判断用户兴奋程度的机制,很像苹果专门为 iPad Pro 配备的 Apple Pencil,可以识别不同的压感级别。虽然苹果并未公布其具体的压感等级参数,但我们不难在使用 Apple Pencil 绘画时感受到笔画随压力的细微变化,非常线性,不会有明显的梯度。
而 Lulu 显然受限于传感器的灵敏程度,无法细分出足够精细的压力等级,把玩(cao)起来自然会显得机械。再者,如果真要让一款智能叫床的飞机杯为宅男们提供真人般的感受,需要更大的音频数据库和足够快的变频或切换速度。它对计算性能和功耗的要求,恐怕已经超出了一个智能飞机杯目前所能承受的成本。
除了压力感应,Lulu 似乎还对速度有些敏感,加快运动时会有明显的声音变化。虽然我并没有进行拆机,但有理由怀疑 Lulu 内置了一个微型的速度传感器。配合压力传感器和写入固件中的音频,Lulu 基本上可以算是一款半自动飞机杯了,但距离它宣称的「人工智能」还远着呢。
如果拿掉胶体,直接用振动棒或者干脆一张卷成条状的纸巾来「搅拌」。我发现,Lulu 内壁、出口圆环和最里面的顶部震动马达位置都放置了传感器,不过敏感度差强人意。这也是导致 Lulu 使用体验较差的根本原因。
平心而论,飞机杯的忠实用户群体常常各有各的初衷。除了如我这般用生命做测评的科技记者之外,飞机杯爱好者们无外乎配偶不便的男生、长期差旅人士、想提升性能力的同学和单身狗这几种。
在智能飞机杯出现之前,传统飞机杯厂商其实早就很努力地在提升飞机杯的使用体验了。以Tenga为代表的体系厂商,陆续开始改用更软更亲肤的硅胶,内壁模仿女性人体增加纹路和突起,安装震动或旋转模块等,更有甚者还引入了如今大火的 VR 眼镜盒子,帮助飞机杯使用者实现更高层级的身临其境。
整个飞机杯市场的销售均价也是逐年提升,从以往几十元一百元不等,陆续提高到当今的数百上千元,暗合了中国消费升级的大趋势。然而并非所有的升级都像看上去那么美好,事关两性话题的飞机杯轻易不会出现在公开的线上或线下讨论中。
这就给热衷炒作者以可乘之机。主打「真人互动」的 Lulu 虽然没有占 VR 概念的便宜,却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个高大上的名词唬住了不少人。
我不由得再次强调那个显而易见的观点——在传统设备上加几个传感器不一定意味着立马变成人工智能了。更何况,我们需要怎样的人工智能,像科幻电影《Her》里一样的耳机助理,还是《机械公敌》里的全能机器人,尚无定论。搅浑水的,还是趁早省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