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欠东风:埃博拉疫苗尚未就位,我们能做些什么?

创见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文章来源: Wired 由 TECH2IPO 创见阮嘉俊为您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去年八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宣布埃博拉病毒(Ebola)为「引起国际关注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这种病毒已经蔓延至四个西非国家并夺走了约 1,000 人的性命。下一年埃博拉病毒将继续泛滥,它会进一步引发超过 10,000 起的死亡案例。但在本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出了一则非同寻常的公告:从几内亚试验的前期疗效看来,一种仍处于实验阶段的疫苗似乎对于防治埃博拉病毒的感染疗效显著。这对于全球医疗界而言无疑是一次重大的胜利——尽管有点姗姗来迟。

病毒的爆发往往像地震一样难以预测,但它们终究会发生。每次病毒的爆发都会驱使政府机构、研究者、制药商以及监管部门手足无措地跟进病情发展并迫切为新的病原体寻求疫苗。埃博拉病毒无疑是当下的头等大事,但以后还将出现新的致命病毒,所以政府需要对抗击威胁的能力进行投资。能在数月而不是数年的时间内研制出疫苗及治疗方法可以在埃博拉病毒的爆发中拯救数千人的性命,在流感蔓延的时候更是可以拯救数百万的生命。

为了应对生物恐怖袭击以及全球性流行疾病等难以预测的紧急卫生事件,美国会将所有曾经生产过的药物和疫苗都挑选一部分予以保存。然而,仅针对曾经爆发的疾病的现存药物在面对未知的生物威胁时往往力不从心。要预测病毒的爆发非常困难,况且可能爆发的疾病的数量要远多于国家为研制药物和疫苗所储备的资源。

基于预测进行药物保存对于埃博拉病毒而言根本行不通。由于担心埃博拉病毒会落到恐怖分子手中,美国官方在 2003 年便把病毒疫苗的研制列上了日程。只可惜列上日程与成功研制出疫苗还是两码事。

要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疫苗需要耗费惊人的资金成本(据估算,每次试错的代价约为 10 亿美元)和时间成本(长达 15 年),那些应对低爆发概率高危险性病毒的药物及疫苗的研发过程更加是困难重重。这些应对药物的市场前景并不明朗,因此研发的责任自然就落到了「生物医学高级研究和发展管理局」这类政府机构的头上。

多亏联邦政府近十年来的支持,在 2014 年数款候选疫苗已经投入到生产线。尽管如此,政府对于疫苗研制所投入的资金仍不足以应对埃博拉病毒大规模爆发的局面,实验室的研究只有少量进展到了人体试验的阶段。结果,西非国家在去年冬天错失了进行初步安全性测试的黄金时期。在理想的状态下,应该在 2014 年 3 月份感染病例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就马上进行第一阶段测试,以观察候选疫苗对病毒的疗效。

对列于清单上面的病毒我们可以采取这种应对措施,那么对于那些不在清单上面的病毒呢?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候,科学家们往往需要跟时间赛跑,但目前他们所遵循的研究传统却从未将时间的紧迫性纳入考虑范围之中。在埃博拉疫苗以及其他疫苗的研制过程中,研究人员采取的是「逐个击破」的研究方式。事实上,集中精力推进一种疫苗的研究确实有可能衍生出一系列可用于培养、净化、测量、制定和测试「注入式蛋白质」的方法。但这类研究方式在不同的产品和研究人员之间的传播效果往往欠佳,因此只会进一步提高资金成本和研发时间。

与时间赛跑的疫苗研发

在病毒爆发的时候,研究与开发人员在抗击病原体的同时还需要跟时间赛跑。与其将每个研发过程给孤立开来,研发人员应该思考的是:我们是否可以构造出一种仅需作出微调便能适用于不同病原体的通用疫苗框架?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缩短研发时间,降低成本并提升审查效率呢?

麻省综合医院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的一群科研人员联同生物科技公司与科研实验室联合体「VaxCelerate」决心对这个问题作出回应。即期病毒疫苗生产商 VaxCelerate 运用两个平台生产疫苗:一个标准化的运载工具和一个可针对出现的病毒进行定制化的「有效负荷」实体。

运载工具也被称为「载体」,它们通常由一些无害的细菌或病毒构成。这类载体可以提前进行准备、测试以及贮存。计算机算法会辨别出哪些多肽能更安全地触发人类免疫系统对于标的病毒的有效回应。这些多肽会被放置到载体当中,然后研究人员将通过测试确定其中有哪些可用作候选临床疫苗。

VaxCelerate 所研制的第一款疫苗针对的是拉沙热病毒(Lassa fever),这是一种不为西方国家所熟知的非洲病毒。拉沙热病毒在每年都会感染数以千计的人,感染病人的死亡率高达 10%。VaxCelerate 的第一次试验便在 4 个月的时间内以一百万美元的成本生产出了临床疫苗,所耗费的时间仅为传统疫苗计划的十五分之一,其资金预算也仅占传统研发方式的十分之一。

一个通用的疫苗研发平台证实了同时应对多种病原体威胁的可能性,在临床研发阶段使用这种方式可以节省好几年的研发时间和数百万美元的研发预算。标准化平台的使用不仅可以加快研发进度,对于简化药物生产过程以及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的评估需求也有重要意义。

目前还有几家公司正在对可以取得类似效果的疫苗及药物研发平台进行调研。去年秋天,「Novavax」公司仅用了 3 个月的时间便研制出可用于人体试验的候选埃博拉疫苗,他们所使用的是一个纳米级疫苗研发平台。中国在 2013 年曾经爆发过 H7N9 病毒,当时「诺华制药公司」(Novartis)使用了「信使核糖核酸非病毒(脂质)传送系统」(nonviral (lipid) delivery system for mRNA),结果在 13 天内便研制出了候选临床疫苗。

上述基于研发平台的研究成果具备高效、快速响应病毒爆发的能力,这类研发平台在未来必将成为医疗卫生行业的重要投资方向。但要生成安全、有效的紧急应对措施,这些平台还仅仅是其中的一环。紧急应对措施所涉及的环节包括侦查、诊断、探索、开发、生产、临床试验还有运输等 7 个环节,研发人员及监管部门需要切实提升每个环节的科研技术和运作效率。随着每一环节的进展速度及效率有所提升,它们联合起来之后就是一条疫苗研发的「高速公路」,可以大大缩短响应时间。

要搭建这么一条「高速公路」需要时间,但美国政府已经开始着手对必需的原料进行投资:他们在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设立了新的概念加速程序并为其专门配备了一个工作小组,还设立了三个「高级研发与生产创新中心」(Centers for Innovation in Advanced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此外,他们还在食品药物管理局和生物医学高级研究和发展管理局首度创建了规范科学体系。一旦这些措施可以联动起来,以后从病原体的出现到成功研制出安全、高效的应对措施的时差将大幅度减少。

最具想象空间,同时也是最具挑战的前景是将趋于成熟的新技术整合到已形成流水线的紧急卫生事件应对措施开发系统当中。这样以来,当下一个「引起国际关注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出现时,疫苗及药物的时间轴将完全取决于事件本身所蕴含的技术难度而不再受制于运作效率。要取得这一效果,医疗应对措施项目除了专注于创新以外,还应该注意创新行为的时效性。一旦成功把目标调整过来,我们在抗击病毒的道路上所迈出的脚步将会更加轻快。

广告:迈出创业第一步,从足不出户 免费注册公司 开始。

标签: 病毒 疫苗 药物试验 流行疾病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